愛人拿回來一本日歷,有雜志那么大,厚厚的365頁,大紅色的封面和封底,裝幀精美。打開一看,居然是一天一首古詩詞!每一頁都設(shè)計得頗具美感,收錄的詩詞從先秦到清代,有釋義、有點評、有感悟,今人的筆觸同樣優(yōu)美,真是賞心悅目,簡直就是生活與藝術(shù)的完美統(tǒng)一。
愛人知道我喜歡這種厚厚的老日歷。有了365首古詩詞朝夕相伴,一定會讓每一個凡俗的日子充滿詩意。
我是什么時候喜歡上古典文學的?我想應該和小時候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
我小時候還沒有雙休日,父母只在星期天休息,趕上工作忙,這一天都不能休了,所以一到星期六晚上,我就會問爸媽:“明天上班嗎?”如果不上,我和弟妹都歡呼雀躍,反之就會很失望。不過星期天不用上學,這是我們最開心的事兒。
那時候真是貪玩,天天盼著星期天,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去撕日歷。新的一天,離星期天又近了一步,難免暗自開心。妹妹恨不得一下子到星期天,每次到了星期五晚上就會去撕日歷,露出“綠色”的星期六,然后美滋滋地說:“再上一天就休息啦?!?/p>
每年寒暑假,因為父母要上班,我們仨無人照顧,就會到爺爺奶奶家去過假期。爺爺奶奶家的日歷本是不撕的,只是翻上去用鐵夾子夾住。爺爺總是神情專注,翻起一頁夾好,再用手撫摸一下新的一頁,像重復一個神圣的儀式般充滿敬畏,偶爾還會感嘆一句:“又過去一天,日子過得可真快??!”
爺爺有文化,家里有一個很大的書架。他經(jīng)常把我們仨叫到身邊,然后從書架上尋一本書出來,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故事、讀詩詞。那本日歷也會被爺爺拿來當讀本講給我們聽:雨水、驚蟄、清明、霜降、秋分、小雪……元旦、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爺爺耐心地盤點節(jié)令習俗,講述人文傳統(tǒng)。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睍r過境遷,多年后,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爺爺講述這首詩時的動容模樣,他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仨:“無論將來走多遠,也不能忘了家與國?!蹦且豢?,在爺爺濃得化不開的家國情懷感染下,我們鄭重其事地頻頻點頭。
接著爺爺又講到中秋的月亮、月餅、嫦娥。我們仨充滿好奇,不停地問這問那:“嫦娥真回不來了嗎?”“爺爺您給我們出個謎語吧?!睜敔敇O有耐心,為我們營造的知識與趣味相輔相成的“古典時光”總是美妙異常,令我至今難忘。
就是從那時候起,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便悄然在我的心底生根發(fā)芽,長大后它開枝散葉,燦爛在我的生活中,如一樹繁花相隨。
那本日歷爺爺還拿來當記事本用,甚至簡直可以說是當作日記本了:全家人的生日標注上,怕忘記的計劃記錄上,欣喜、遺憾、感慨、難過,種種情緒都被爺爺看似隨意地用鉛筆記錄在當天日歷的背面,有時候寥寥幾字,有時候“萬語千言”。
我記得鄰居陳爺爺搬走那天,爺爺心情很不好—相處二十幾年的老鄰居,搬走以后再見面就難了。陳爺爺性格豪爽,沒事時兩個人經(jīng)常在小院里喝茶、下棋、侃大山,有了事不遺余力地互相幫忙。當天的日歷上,爺爺寫滿了字跡,滿是留戀之情。
童年時代的日歷給我留下的記憶如此深刻,如今稍稍一碰,記憶就鮮活起來,我不禁感嘆:光陰流逝,并沒有將往昔磨得泛黃。
小時候總感覺日子過得慢,恨不得一下子就是星期天,就到了寒暑假,如今卻深感時光如白駒過隙,來不及思考,來不及遺憾。一本老日歷在手,每天翻一頁,日子就有了一天一天數(shù)著過的感覺,雖然時間并不能因此增加一分一秒,但是感覺時光慢下來后,才來得及將記憶穿成一串兒排列有序、珠圓玉潤的項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