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世我就面臨著參差不齊的時間斷面,哥哥七歲,媽媽三十一歲,爸爸三十二歲。如果以爸媽結合組建家庭算,他們與我的哥哥,在我不存在的時間里,共同生活了七年。這種感覺很古怪:同樣是在這個二層樓的紅磚小屋里,同樣是粗糲的水泥地面,同樣是曬著棉花和小麥的大陽臺,那時不會因為沒有我的存在,就停滯了他們的生活。
他們一起吃飯、說話,在各個房間走動,媽媽催著哥哥起床上學,爸爸從屋后的井里拋下繩索拎出一桶冰涼的井水,乳豬在廚房外面的豬圈里哼哼著。時間對于他們是肉身性的存在,而于我卻是理論性的推測。
沒有我,他們從未感覺有什么缺憾。這七年的時間,哥哥獨享爸爸媽媽給予的所有關注和愛護,直至我出生,一下子把這種關愛分割,他才開始意識到弟弟的出現(xiàn)是共享的開始。
我久久著迷于這七年的時間里,哥哥的童年是如何開展的。而我只能憑借廢棄在竹樓的油紙傘,哥哥上小學用的語文課本,從未見媽媽穿過的高跟鞋,靠在樓梯下面充滿農(nóng)藥氣味的鋤頭,來還原模擬那七年。
能直觀性地看到那七年里的哥哥,只有一張圓齒邊角的黑白小照片。年輕的爸爸與媽媽抱著露點的哥哥,與另外一位抱著孩子的年輕母親,共同坐在公園的大象雕塑上。哥哥站在爸爸媽媽中間,手指著前方。
照片中的他很瘦弱,年輕的爸爸俊朗帥氣,年輕的媽媽扎著我從未再見過的辮子。我想象他們沐浴著陽光,走在公園里。哥哥不停地哭鬧,爸爸媽媽跟那位年輕母親用方言吃力地交談。攝影師是誰?大象雕塑在哪個公園?什么事情讓哥哥突然將手伸向前方?時間就灌注在一層一層的細節(jié)中,只有捕捉這些細節(jié),我才能觸摸到自己不存在之時的時間肌膚。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爸爸出生,一年后我媽媽出生。十幾年后,爸爸認識了媽媽。再過幾年,爸爸與媽媽結婚。結婚過后第三年,哥哥出生。這個連哥哥都不存在的二十多年,在爸爸媽媽的記憶中早已經(jīng)漫漶遺失。
我只見到過快到中年的爸爸媽媽,無緣得見他們的青春年少。再放眼往回看,爺爺在我出生時已經(jīng)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從我記事起看到他,他就已經(jīng)很老了,到他去世,他永遠那么老。當我拿起我們的族譜,從東漢年間新野遷徙,千年血脈流轉至今,時間浩浩蕩蕩,一路奔涌至今,包括父母在我出生前的二十多年,爺爺?shù)钠呤嗄辏瑢τ谖叶贾皇菚r間的遙遠前史。
卻偏偏是這七年,與我最休戚相關。我和哥哥共同擁有的最大財富是爸爸媽媽給予我們的生命與愛,而哥哥先獨自擁有了七年。促使我追尋哥哥獨有的七年,莫非源于我的嫉妒?
如果我能看到自己出生前一天的錄像,那會是秋雨將至的十月,烏云壓頂,爸爸趕著在地里撿棉花,房間里坐著奶奶和接生婆,床上躺著懷著我肉身的媽媽,哥哥正跟著一幫玩伴在泥路上玩耍,我在母親的子宮中。時間對于我是不存在卻快要存在。那種從物理時間馬上要轉換成肉體時間的臨界點,所有那刻存在的人都可以見證,唯有我不可以。我只能被觀看,被接生,被沐浴,被包在暖和的小棉被里,像小老鼠一般。
我看不見,聽不見,我雖然存在,卻不會感知哥哥興奮地跑到地里去叫爸爸回家,說弟弟出生了,然后跑回來放鞭炮。這些對于他們是輪廓鮮明的回憶,對于我只是故事。
我終結了哥哥獨有的七年,我的哭聲宣告了哥哥不再是家庭的唯一中心,哥哥與爸爸媽媽共同構建的童年前半段悄悄結束。
我模糊的早期印象中留存這樣的場面:我與爸爸媽媽在床上,只有哥哥抱著棉被站在地上,媽媽讓哥哥自己一個人睡另外一間房,哥哥極不情愿地離開。我從未看過哥哥與爸爸媽媽在一張床上睡過,那將是我的特權。
我參與了哥哥童年后半段的生活:他逗著坐在木轎里的我,他抱著我坐在石墩上等著到天黑還沒有回來的爸爸媽媽,他教我走路和說話……其實這些我一點記憶都沒有。我雖然存在,卻沒有明確的意識。等我真正意識到哥哥存在時,他已經(jīng)是讀初中的少年了。我不存在的七年,只能猜測;我存在的早期,也只能猜測。
我與哥哥各自成人之后,一次聊天時我說了關于他的很多細節(jié),例如他不喜歡喝糖漿啦,打完球后不回家吃飯啦,喜歡打牌啦,他都非常吃驚我能記得如此多的細節(jié),而他一點都沒有留意過。他經(jīng)歷了我的從無到有,而我一直面對的是他的有。我真的非常好奇他在適應這個弟弟的過程中,有沒有覺得爸爸媽媽不再愛他了,有沒有覺得這個弟弟是從哪里冒出來擠占他的空間。
我七歲時,哥哥十四歲,那時候他成天搗鼓電器。家里的熊貓牌電視機被他拆開又裝上,收音機被他擰開螺絲看里面的構件——我看到他對物理世界的好奇,對機械運行機制、電路板等的著迷。我推想他七歲的時候,正是世界剛在他頭腦中形成初步意義的時期,他對于拖拉機發(fā)動機嗡嗡震動時的興奮,對于槐樹上喇叭聲響的好奇,漸漸培養(yǎng)出他對世界的感知模式。我從這著迷中找到了回溯那七年的線索。
當我七歲時,他去鎮(zhèn)里讀初中;當我讀初中時,他去地級市讀中專;當我讀高中時,他早已去了遙遠的地方開拓自己的天地。我跟哥哥共同生活在家里的時間不過五年,而這五年我基本上是沒有什么回憶的。
在我的整個童年時代,哥哥只是一個名詞。家里到處可以見到哥哥留下的痕跡,在我空曠的童年,這些東西給了我一種對于哥哥的遐想。
我看見嬸嬸家的兄弟倆經(jīng)常打架,非常羨慕。我知道哥哥永遠在外面,讀書、工作、交女朋友,偶爾回來對我只是微微一笑。我遠遠地看著他,他跟他一幫哥們兒打牌,或者到湖里釣魚,或者在球場上驍勇無比地打球。
有一次我在鄰居家里丟沙包,哥哥來叫我,我跑過去,他遞給我一塊那時剛興起的方便面。我跟著他回家,看著他把面塊放進碗里,用開水泡,過一會兒,面塊松軟膨脹。我如見證奇跡一般。這是我記憶中僅有的一次哥哥主動來和我做一件事情。
我對于這樣遙遠的哥哥只有敬畏感,沒有親切感,他不在我童年的現(xiàn)場。
當我也是十四歲的少年時,有一天從教室里被叫出,一個高個子的年輕男子站在我面前。我不認得這個人,只是覺得面熟。當他叫我弟弟的時候,我才想起這是我哥哥。他客客氣氣地跟我說話,我客客氣氣地回答。我不知道他這些年在外面過的是怎樣的生活,他也不知道我這些年是怎么成長的。雖是兄弟,但我們很陌生。
然而我內心在意我有哥哥這件事情,我翻閱了他所有留存在家的日記本,嘗試去理解他;我穿的衣服,用的書包,書寫的鋼筆,都是他用過不要的;我保存了他從全國各地寄回來的相片和信件。每當我增進一歲的時候,我總在想哥哥像我這么大的時候,在什么地方,經(jīng)歷了什么事情,有過怎樣的情感經(jīng)歷。每回他生日來臨,哇,他二十五了,他二十八了,他三十二了,而我一路攆著他的歲數(shù)奔來,卻永遠在時間的截口處少他七年。這是我們之間永遠不可改變的時差。
有一天,他在網(wǎng)上看到我的近照,一向少言木訥的他留言:不經(jīng)意間,你已長大!人生如夢,短暫的一生只為一個“安”字,平安就是福!你在外面好好照顧自己。我不知道你在外面有多大壓力,感情的,物質的……這些并不重要,因為我只期望你平安!
我想起那個對著鏡頭伸出手的一歲小孩在我年輕的媽媽懷里,他知道有一個弟弟會在他七歲的時間截口誕生嗎?
(摘自人民文學出版社《紙上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