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穩(wěn)定、性格溫柔、無條件支持孩子,各大平臺冒出一大批完美的“電子爸媽”。他們呈現出最完美的切面,“造一個甜甜的夢,為娃娃”。很多年輕人沉迷于這樣的短視頻,從中尋找溫暖和愛。也有年輕人選擇虛擬角色,成為Coser(角色扮演者),從動漫人物那里獲得力量和治愈。無論外人怎么看,這些“電子避風港”似乎成了這個焦慮時代里一個溫柔的注腳。
“完美爸媽”的化身
又一次被媽媽莫名其妙地數落之后,文文流著眼淚在短視頻平臺搜索,憑借記憶輸入“江浙老爸”,劃拉兩下,出來一張慈祥的臉。
房門大敞,撕開的書、摔落的電腦躺在地板上,被媽媽嫌棄的奶茶放在手邊,房間里只有兩種聲音,她的抽泣和電子老爸的嘮叨。文文今年高二,6歲那年父母離婚后跟著媽媽生活,像這樣毫無由頭的痛罵和發(fā)泄經常發(fā)生。因此,文文喜歡在網上看細碎溫暖的日常:孩子放學了,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飯;不小心摔碎了東西,父母只關心孩子是否受傷……慈祥的“江浙老爸”會支持女兒化妝、做美甲等。
在短視頻中,這些父母長相樸實,有時在廚房,有時在客廳,有時在學校門口,有時在公園……在一切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場景里,以第一視角和“女兒”分享日常。他們親切自然,總有嘮不完的家常,臉上的笑意也從未消失,他們被網友親切地稱為“電子爸媽”。
和很多年輕人一樣,14歲的菲菲喜歡通過網絡和“電子爸媽”互動,仿佛自己就是他們的孩子。聽他們喊著“女兒”,菲菲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這和菲菲體會到的親情不一樣,她的爸爸常年在外務工,菲菲住校,和父母的關系算不上親密,偶爾聊天也是以學習為主題。只有每天凌晨,打開“電子爸媽”的視頻,才是菲菲最幸福的時刻。但她不敢把視頻發(fā)給父母看,“怕他們反過來教育我不能攀比”。
情緒穩(wěn)定、性格溫柔、無條件支持孩子,是“電子爸媽”的共性。很多個因為原生家庭感到憋悶的時刻,像文文和菲菲這樣的孩子,會主動搜索這類博主。這種情況,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戲稱為“在賽博空間,重新養(yǎng)育自己”。
被虛擬角色治愈
有人沉溺于“電子爸媽”,還有人被虛擬伙伴治愈。
23歲的女生余梨喜歡森林,她爬一棵樹只需要10秒。她在自己最喜歡的一根樹杈上躺著,一邊摘果子一邊吃,肩膀上則站著她養(yǎng)的鸚鵡。不過這次爬上樹的“她”是特別的,她穿著一身綠色的衣服,綠色的頭發(fā),背著一把金色的弓箭,最顯眼的是頭上豎起的那兩只會動的耳朵——她扮演的是提納里,游戲《原神》里的一名角色,這是她的一次Cosplay(角色扮演,簡稱為“Cos”)作品。
在《原神》里,這個角色是一個溫柔的護林員,喜歡森林的余梨,就這樣跟同樣喜歡森林的提納里,依靠Cos的方式,重疊在了一起。
余梨在現實世界的工作是一名鳥類飼養(yǎng)員,她在提納里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的這次Cos嘗試,大獲成功,有人驚嘆“這就是現實版的小提”。作為一名業(yè)余的Coser,余梨玩Cos已經8年。她說,通過這種方式,現實里做鳥類飼養(yǎng)員工作的自己,更好地抵達了那個理想的世界。
余梨學過國畫,有一定的繪畫基礎,Cos所用的衣服都是她自己測量尺寸、裁剪布匹,最終縫合起來的,就連刺繡也是她自己完成的。這個過程一共用了3個月,那是一段充實且有愛的時光。為自己心愛的角色縫制衣服,然后穿在身上,成為Ta,這種快樂是只有親自去Cos才能體會到的。盡管角色是虛擬的,但這個過程中所包含的愛與寄托卻是真實的。
彌補缺失與回到現實
“電子爸媽”也好,虛擬陪伴也好,年輕人在這樣的“電子避風港”中尋求的,無非是對現實中缺失的一種彌補。
正如一些人沉迷的那樣,“電子爸媽”展現出片段化、理想化的特質,刨掉了現實的諸多苦味,甜蜜溫柔,入口即化?!半娮影謰尅眰冏约阂餐嘎?,為了讓故事多一些浪漫和溫馨,他們有一定的理想化設計。
陳晨今年27歲,在一家企業(yè)從事媒體公關工作。她有時會參與“電子爸媽”的互動,在視頻底下留言訴說生活中的委屈。這里是她的“電子港灣”,不用擔心自己的負面情緒會影響到別人,因為像她一樣的評論者數不勝數。陳晨成長于一個單親家庭,父親的角色是缺失的,屏幕里“電子爸媽”的溫馨對話,有時會勾起她對父親的復雜感受:“真實的父親在現實生活中似乎不值得依賴和期待,但是視頻里的這位父親,彌補了我在現實生活中所缺失的那一部分?!?/p>
對玩Cos的余梨來說也是這樣,從小她被親生父母拋棄,跟著奶奶一起在山里生活。在她的世界里,“愛”這個字眼往往與創(chuàng)痛相關。因此,當她后來親手給喜愛的角色縫制Cos服時,她才能夠稍微從現實世界中短暫抽離。就像有人從宮崎駿的動漫作品中獲得了愛的療愈;有人從《模擬人生》這樣的游戲里獲得了某種對人生確定性的思考;就連特斯拉的創(chuàng)始人馬斯克也在自傳里提到,他從小喜歡玩一款叫做《文明》的游戲,正是這款游戲陪伴了他的學生時光。
不過,夢做得再久,也還是要回到現實中的。只不過有人回到現實中依然要收拾一地雞毛的爛攤子,而有人卻能從中得到積極的改變。
小雪將“電子爸媽”的視頻轉發(fā)給了媽媽,她沒想過能有回音。但某天凌晨,媽媽發(fā)來一段很長的文字,表達了對自己過去教育方式的反思。這讓小雪感到意外,她知道,要改變目前這種尷尬又疏遠的親情關系不能一蹴而就,她也不期待媽媽能直接變成視頻里那樣。但她想,父母能去反思,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罢嬲木融H,不是屏幕另一端的虛擬電子爸媽能給的?!毙⊙┱f,真正的家庭幸福,需要每個成員去努力創(chuàng)造。
成為Coser,去漫展的經歷也給了余梨許多溫暖。過去她一直封閉自己,總是一個人孤獨地坐在大山里的某棵樹上。但自從有一次,她遇見了一個“同劇組”的女生(指Cos的同一部作品里的角色),兩人一塊兒逛漫展,她才發(fā)現,“有朋友一起和一個人差別這么大”。從那時起,曾經“自閉”的她,漸漸開朗起來。依靠這些虛擬的角色,她建立了與現實世界的連接。
(摘自微信公眾號“每日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