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青島歷史,就不能不說古城即墨。這座始建于春秋時期的古城,兩千多年來歷經(jīng)風雨,已經(jīng)成為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引眾多文人墨客吟詠贊嘆。高適說,“膠東連即墨,萊水入滄溟”;杜牧說,“即墨龍文光照曜,常山蛇陣勢縱橫”;蘇軾說,“當時無限人,毀譽即墨阿”;王安石說,“田單一即墨,掃敵如風旋”……
今天,要尋訪古城即墨的遺跡,至少應去兩個地方:一是位于平度市古峴鎮(zhèn)大朱毛村一帶的“即墨故城”遺址;二是位于青島市即墨區(qū)潮海街道鏡镕街的“即墨古城”。兩個地方合起來,才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即墨故事”。
"可能不少人,哪怕是青島本地人,都對“是即墨故城還是即墨古城”分不清楚。其實,這兩個說法都有來歷。
"古城的歷史為何分成兩段?又有哪些震撼人心的故事?
一
"即墨城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公元前567年,齊國滅掉萊國后,在今古峴鎮(zhèn)附近建起朱毛城。“朱毛”是這座城建造者的名字。因城市臨近墨水,改稱“即墨”?!凹础笔桥R近;“墨”是墨水河。
"這是一座繁華興盛的古都。即墨城曾是古代膠東半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春秋戰(zhàn)國時,即墨是齊國“五都”之一,繁盛程度堪比國都臨淄。史書稱,“齊有即墨之饒,而聯(lián)袂揮汗與臨淄并夸殷盛”。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設即墨縣。項羽滅秦后,大封諸侯,分齊地為齊、膠東和濟北三國。其中,即墨為膠東國都。西漢時,漢文帝又分齊地為七國,即墨仍為膠東國都。
"這段歷史里的即墨城,如今被稱為“即墨故城”。該城分內、外兩城,城墻為夯土板筑。多年來,這里出土了齊刀幣、燕明刀幣等大量文物,從中可管窺當年的富庶。
"這里曾爆發(fā)過一場震古爍今的大戰(zhàn)。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率五國聯(lián)軍伐齊,攻占臨淄。齊閔王逃到莒城(今日照莒縣一帶),并死在那里。整個齊國,只剩莒城和即墨兩座城池仍在堅守。一位名叫田單的基層官員,足智多謀,成為即墨抗燕的主心骨。他率全城軍民與燕軍相持數(shù)年,還縱反間計,挑起新即位的燕王和樂毅之間的矛盾,將樂毅逼走。而后,用“火牛陣”奇襲燕軍,不僅挽救了即墨,還讓齊國反敗為勝。
"這場大戰(zhàn),在《史記》《資治通鑒》等正史中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軍事史上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引無數(shù)后人膜拜;而田單這種臨危受命、舍我其誰的愛國主義情懷,也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之一。
"即墨作為都城的歷史,在王莽篡漢時被終結。東漢時,即墨地位日漸衰落。南北朝時,即墨故城運糧河道干涸,城池荒廢,即墨縣一度被撤銷。隋統(tǒng)一中國后,在即墨原城址東南40公里處,新建了一座即墨城,這就是今人所說的“即墨古城”。新城址附近也有一條河,便是今天的“墨水河”。該河原名“淮涉河”,因靠近即墨而得名。
"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在歷史的風吹雨打之下,即墨古城漸漸殘缺,并多次修整。史料稱,至清咸豐九年(1859年),已先后修整十余次。近年來,歷經(jīng)再造重生的即墨古城,成為市民游客青睞之地。
二
"星移斗轉,朝代興替。古城是留存千年的時光印記,與這片土地早已融為一體。漫步其間,似乎聽得見歲月在耳邊低語。
"即墨故城是典型的內陸型城市,而即墨古城的選址與隋文帝經(jīng)略海洋的意圖有關。隋代即墨縣轄區(qū),包括了今天的即墨區(qū)、嶗山區(qū)、城陽區(qū)和青島市內三區(qū)等在內的廣闊地域,三面臨海。自此,即墨成為海防重地,到明清時,其地理位置更為顯要??梢姡鄭u“向海而興”的種子,在古時便已種下。
"從即墨古城布局看,它有潮海門、通濟門、環(huán)秀門三座城門,以及三官閣、火神閣等樓閣,街巷呈網(wǎng)格狀,既滿足了居民生活需求,又便于軍事防御,是古代較為成熟的城市格局。
"古城也將獨特的氣質注入人們的血脈。
"比如,誓不低頭的血性。史書中,至少有三位有名的“即墨大夫”(地方主官),分別生活于戰(zhàn)國早、中、晚三個時期。第一位即墨大夫為官勤勉,剛直不阿,因得罪齊威王身邊的小人,險遭構陷。齊威王查明真相后,“封之萬家”。第二位即墨大夫為抵御燕國軍隊,出城戰(zhàn)死。第三位即墨大夫向齊王進言不要向秦王嬴政投降。從這三人身上能看到即墨人民的可貴精神。田單、田橫的事跡,更是流傳千古。
"再如,開放進取的胸懷。明朝建立后實施“海禁”,“片板不許下?!?。這對“靠海吃?!钡募茨嗣裼绊懢薮蟆?578年,許鋌赴任即墨縣令。他上奏力陳海禁之弊,終于打動朝廷,對即墨網(wǎng)開一面,海上貿易日趨繁榮,貨物直通蘇、閩、浙一帶……這種精神也世世代代傳承下來。
"即墨古城青磚黛瓦,古樸大氣,有“兩街、十景、十三坊”,傳統(tǒng)文化元素密布。人們可以登城樓,鳴鐘觀景祈福;拜文廟,瞻仰圣人之光;轉考院,了解科舉之制;進縣衙,探尋古代衙署格局……古城僅牌坊就有19座,訴說著城市的文脈與輝煌。
"古城寄托著生長于斯的人們的歸屬感,一街一巷皆風景,一磚一瓦皆歷史,一草一木皆記憶。
三
"古城,是外鄉(xiāng)人眼中的好風景,是故鄉(xiāng)人心中的棲居地,也是詮釋歷史百科的“活字典”。在國潮興起的當下,如何才能讓古城更“活”、更“火”?
"提升沉浸感,讓古城“可閱讀”。一方面,喚醒人們對古城的“閱讀欲”,且能讀得懂。比如,紹興古城不久前推出5條黃金旅游線,串起75個打卡點,供游客漫游。即墨古城將東、西門里大街,作為感知文脈的核心線索,鏈接起過去與現(xiàn)代。周如砥、黃宗昌等本土名人故事,穿插其間,引人入勝。另一方面,科技賦能,增添新場景。比如,曲阜三孔景區(qū)采用MR混合現(xiàn)實等技術,打造與景區(qū)現(xiàn)場相對應的“平行世界”。即墨古城也推出了MR項目,加之古城燈光秀,以城墻為“布”、燈光為“筆”,上演“田單火牛陣”等精彩節(jié)目,“圈粉”無數(shù)。
"留住煙火氣,讓古城“會生活”。古城可“賞”亦可“享”。比如,蘇州平江路,濃郁的煙火氣里,人、建筑、文化相得益彰。作為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qū),即墨古城涵蓋“吃、住、行、游、購、娛”,從白天到黑夜,為游客解鎖“加長版體驗”,讓古城“有溫度、會呼吸”。古琴展、書畫展、“名師進古城”等活動增添了文氣;“周周有戲”、啤酒節(jié)、黃河大集等吸引了人氣。
"探索新融合,讓古城“更青春”。近年來,平遙古城通過打造“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平遙國際電影展”等活動,“拿捏”了年輕人興趣。即墨古城則將非遺、戲劇、音樂、街舞、文創(chuàng)等元素冶于一爐。鋼琴家郎朗成為即墨古城代言人,為這里增添了青春氣息……傳統(tǒng)與時尚的碰撞,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融,讓古城緊跟“青春節(jié)拍”,成為新的網(wǎng)紅地標。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古城從歷史深處走來,大步向未來邁進。堅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古城就能不斷散發(fā)新韻,讓路越走越寬,讓故事代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