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小顏笑嘻嘻地走進輔導室:“老師,我來找你聊聊?!薄昂冒?!”我爽朗地回應。待我關上門,小顏臉上的表情卻變得憂傷起來:“老師,問你個問題,為什么朋友總是‘背刺’我,把我說的小秘密告訴別人?為什么明明有許多朋友,卻覺得沒什么人值得相信?也許還是不要交朋友了,獨來獨往也挺好……”
在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的校園“江湖”里,我們每個人都是行走的“俠客”。然而人與人交往中的不協(xié)調和是非,會讓我們想要結交朋友,卻又怕帶來不快和煩惱。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個永恒的話題:如何在交往中建立起信任感?
從進化心理學的觀點看,人類的生存本能驅使我們在面對未知或潛在威脅時保持警惕。這種自我保護機制能幫助我們識別風險、避免潛在的傷害,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個體的適應性和生存能力。然而,過分依賴這種自我保護機制則可能產(chǎn)生對他人與社會的不信任感,在人際交往中出現(xiàn)回避與退縮行為。
父母對孩子信守承諾、信任孩子,是孩子獲得信任感的源泉。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嘴上說著信任孩子,實際上卻并不真的相信孩子的能力和品質,孩子感知到父母方傳遞來的“分裂”信息,會產(chǎn)生對父母的不信任感,進而可能在人際關系中從不信任父母發(fā)展到不信任他人。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曾遭遇朋友的出爾反爾或“背刺”,也會讓人逐漸加深內心的不安全感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感。
隨著成長,我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變得復雜,增加了人與人之間擁有信任感的難度。社交媒體提供的便捷快速的交流方式,加快了虛假信息、謠言與惡意誤導的傳播速度,擴大了傳播范圍,使我們越來越難以辨別真?zhèn)?。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們不得不更加警惕,以免陷入麻煩或遭受損害。
在復雜多變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中,信任是維系個體間情感紐帶的關鍵元素。一旦這種基礎受到侵蝕,不僅會帶來直接的負面影響,更可能引發(fā)深層次的社會信任危機。
信任,簡而言之,就是對他人可靠性、誠實和能力的認可。它是一種基于過往經(jīng)驗、相互尊重和共同價值觀的情感聯(lián)系。信任的建立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一旦失去,修復它比建立它更為艱難。信任的喪失往往源于不誠實或表里不一的行為。要重建信任,首先需要明確問題的根源,這可能包括誤解、溝通不足,或是缺乏透明度、不誠信行為等。了解了問題所在,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進行修復。
當然,在我們發(fā)現(xiàn)了太多不誠信言行的時候,尤其是上文提到的,連父母和朋友都可能存在這樣的行為,我們確實可能會認為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什么值得相信的人了。此時,我們可以嘗試找出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比如父母在教育我們的過程中,是否會為了安撫我們的情緒而給出一些承諾作為“緩兵之計”?這也許不代表他們不誠信,而是他們認為我們只是孩子,卻沒有考慮到失信于我們可能后果嚴重;也許他們誠摯待人的時候我們沒有看到。至于朋友,讓我們換位思考一下,他們說的是不是善意的謊言?又或者有什么難言之隱?當然,如果是惡意的,也就不能再做朋友了。
當我們去了解對方不誠信背后的原因,或許會發(fā)現(xiàn)換作自己也會做出和對方一樣的選擇。這時我們就會明白,這個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但凡發(fā)現(xiàn)有“灰色地帶”,就選擇完全不信任這個世界,是不太理智的行為。
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是像希望別人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我們在交往中切不可因噎廢食,因為害怕被騙、害怕受傷,就自我隔離。你是否也有過一邊抱怨身邊沒有真誠的朋友、一邊防備著別人的感受呢?你喜歡這種感覺嗎?如果你喜歡率真的朋友,那不妨理性地調控你的不安全感,告訴自己只有適當?shù)爻ㄩ_自己,并學會在交往中逐步掌握敞開的程度,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
人生沒有一帆風順,人際關系亦如是。
人無信,則不立。當我們翻閱歷史典籍,會發(fā)現(xiàn)誠信是那些有成就之人的立身之本。而我們必定會經(jīng)歷那些讓人困惑甚至痛苦的挫折,才能在人際交往中學會識人,不斷提升人際交往技能,培養(yǎng)人際交往的高能力。
因此,與其擔心與人交往容易受傷而回避,不如走出“人際孤島”,在“江湖”里輾轉騰挪,努力成為“高手”!信任感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耐心和真誠的努力。
如果還是覺得內心的信任感很難重拾,可以找學校的心理老師或者專業(yè)的咨詢師進行疏導,以幫助自己一步步療愈內心創(chuàng)傷,重建對他人、對世界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