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終的“影響力人物”發(fā)布活動這天都是整個周刊最忙碌、最緊張,也最像節(jié)日的一天。忙忙碌碌的一年,似乎因此畫上了最完美的句號。
登上周刊年度封面的影響力人物,無疑都是從自己的行業(yè)里“躍出”的人。做記者這份工作最具幸福感的時刻之一,大概就是有機會與這些人暢敘深談,并從他們的經(jīng)歷與思考中獲得精神的養(yǎng)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年度教育家”張鈸,他說大模型里有個神奇的現(xiàn)象叫“涌現(xiàn)”,指模型規(guī)模增加到某一臨界點時性能會突然顯著提升,甚至出現(xiàn)一些難以預測的能力,比如真正的智能。所以他認為,先天的智商決定了一個人可能達到的高度,但最終實際達到的高度仍取決于努力的程度。
“年度學者”王笛則反復言說著,我們幾千年的通史都以帝王將相為中心,而對歷史真正的主角——比例在99%以上的普通人缺乏關(guān)注。所以他向下尋找,寫小販,寫苦力,寫藝人,寫游民,寫乞丐,寫痞棍,寫堂倌,寫茶客,寫日常的煙火,讓我們看到歷史細微之處。
2024年的“影響力人物”是目前為止我采寫人物最多的一屆,包括喜劇人閻鶴祥、劇集《我的阿勒泰》導演滕叢叢和舞劇《詠春》總編創(chuàng)之一韓真??梢哉f,今年獲得的“養(yǎng)分”格外充足。
最讓我感慨的是閻鶴祥,這位43歲的喜劇人直到2024年才算真正取得藝術(shù)聲名。在過去的很多年里他都是“郭麒麟的搭檔”“德云社太子妃”,搭檔在影視界闖出名堂,自己卻留在原地,而相聲也在脫口秀、Sketch等新喜劇形式的幾面夾擊下漸漸落了下風。他沒有回避這些頗為尖銳的話題,不管是在跨界參加的脫口秀綜藝舞臺上,還是在臺下的采訪中。
站在困境的對跖點(亦即位于地球球體直徑兩端的點)上,無路可逃的處境換一個視角,就是有360度的方向可以重新出發(fā)——這是閻鶴祥試過從困境中逃離后的感觸。而且,誰說困境中不蘊藏破局的機遇呢?
一個人、一個機構(gòu)乃至行業(yè),都會有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困境。而我們每個人也許都和閻鶴祥一樣,有一些注定的旅途需要經(jīng)行,既然無法改變,那么不要逃避。因為,希望會和痛苦一起,在原地等你。有一些注定的旅途需要經(jīng)行,既然無法改變,那么不要逃避。因為,希望會和痛苦一起,在原地等你。
@卞學忠:王笛老師所言極是。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很多歷史書寫歷來都是看重兩個“大”——大事件和大人物,而忽略兩個“小”——小百姓和小細節(jié)。所以我們這十幾年給老年人做訪談,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和記錄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讓歷史有血有肉。
性格即命運。理解王寧,或許能從一個新的視角理解泡泡瑪特,理解一群感性的人,怎樣做著感性的事。(@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