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去上海金山博物館,未參觀之前,我就問該博物館館王斌副館長:金山博物館最具特色的展品是什么?王斌副館長如數(shù)家珍般地向我推薦了該館的展品和寶物,這個敦厚的山東漢子,滿臉真誠地告訴我,那枚“元寶”可以看看。
“元寶”應(yīng)該是通貨,作為貨幣可追溯到唐代,安史之亂時(759)史思明在洛陽所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銅錢,盡管它們的通行時間很短,但畢竟提出了“元寶”一詞。
關(guān)于比較正式的“元寶”之命名與文字記載,應(yīng)該是在元代,《元史·楊湜傳》記載:至元三年(1266),“平準行用庫白金出入,有盜濫之弊,請以五十兩鑄為鋌,文以元寶”,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銀錠“元寶”的最早文字記載。
那天,我在金山博物館的元寶展柜前流連很久,該館研究人員高文斌特地撥冗為我講解,這枚銀錠呈束腰形,錠面內(nèi)凹,長15.4厘米,厚3厘米,重1834克。其正面有陰文三行,共計35字,中間一行為“行中書省”,右側(cè)一行為“揚州庫官孟珪銷銀官王琪驗銀庫子吳武”,左側(cè)一行見“至元十四年重伍拾兩銀匠侯君用”字樣。背面密布蜂窩狀氣孔,有陰文“元寶”兩個大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元代銀錠在各地時有出土,但在上海金山所出“至元十四年”銀錠,且有著明確鑄造地點、時間、重量和用途者,尚屬首次。
據(jù)王斌館長告訴我,目前所見最早的“元寶”實物是上海博物館藏的至元十三年(1276)“揚州元寶”銀錠。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創(chuàng)建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底,元世祖忽必烈命丞相伯顏率20萬軍隊大舉伐宋。元軍攻入臨安后,沿襲草原民族的掠奪傳統(tǒng),向被征服者索要“撒花銀子”,所謂“撒花”一詞是從波斯語傳入蒙古的音譯詞,意為“禮物”。
為整肅軍紀,大軍平宋后在揚州進行軍備整頓之時,丞相伯顏下令搜檢所有隨軍將士行李,將眾人所獲撒花銀子收繳,并銷鑄為重五十兩一個的“特制”銀錠。待班師回朝后,這批銀錠被呈獻于世祖忽必烈,此類銀錠也被稱之為“揚州元寶”?!皳P州元寶”在當(dāng)時流通不多,存世極其稀少,彌足珍貴。
明正統(tǒng)元年(1436),政府下令江浙、湖廣等地區(qū)的米麥等田賦可用白銀折納,“金花銀”成為明代最重要的財政收入之一,其形制多呈現(xiàn)弧首束腰、兩端微翹的形態(tài),與元代銀錠有相似之處。清代的元寶形狀多樣,有船形、圓形、方形等,但以船形元寶最為常見。元寶在清代的流通范圍廣泛,不僅用于大額交易,也用于儲存財富和賞賜等。
元寶因其貴重的材質(zhì)和較大的價值,成了財富的象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元寶常常與財富、福氣、吉祥等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被人們視為珍貴的寶物。明清之后,財神興盛,逐漸與元寶結(jié)合,元寶作為財富的象征,常與財神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