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強制下的謙讓,不是謙讓而是忍讓,長期忍讓產生的委屈,會嚴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她像是回答又像是自言自語:“活著這么苦,有什么意思!這啥時候是個頭???”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怎么有這種想法?
這天,我接待了一家三口的來訪:李峰夫婦和他們的女兒小瑞。
我讓小瑞先到隔壁休息,我與李峰夫婦先行交流。李峰滿面愁容:“小瑞上小學五年級,身體不太好。起初是入睡困難、常做噩夢,接著是頭暈、胸悶,然后是惡心、嘔吐。最近,她居然不想上學了。我們帶她去醫(yī)院檢查過,她身體沒問題。馬老師,您說她是不是有什么心病???”
我問:“你們在這方面有什么發(fā)現嗎?”
李峰的妻子李女士說:“我感覺小瑞有心事。不過,她性格內向,有事愛悶在心里。她總是一個人站在窗前發(fā)呆,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一天,就我們娘兒倆在家,她又站在窗前發(fā)呆,我問她怎么了。她像是回答又像是自言自語:‘活著這么苦,有什么意思!這啥時候是個頭啊?’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怎么有這種想法?我嚇壞了。以前她做錯事,我們還批評她,自從她說活著沒意思后,我們嚇得也不敢批評她了?!?/p>
“你們帶小瑞去醫(yī)院看病,醫(yī)生怎么說?”
“我們帶小瑞跑了多家醫(yī)院,醫(yī)生都沒查出器質性問題,就建議看心理科。心理醫(yī)生說,她有點抑郁和焦慮,給開了藥。但小瑞不愿意吃藥,說自己的病自己清楚,吃藥不管用,還因為吃藥一事和我們鬧不愉快。對了,為吃藥的事,她跟弟弟鬧得更兇?!?/p>
這個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跟弟弟鬧得更兇?”
“是。她有個弟弟,小她兩歲。平時,姐弟倆就有點小矛盾,如今為吃藥的事,她跟弟弟鬧得更兇了?!崩钆空f,“一天,她該吃藥了,我讓弟弟幫忙倒水、拿藥。弟弟很聽話,倒了水、拿了藥??伤浅鈵溃f‘要媽媽倒水,不用你管,你別煩我’,然后打翻水杯,把藥扔到地上。以前她不這樣,凡事都讓著弟弟。要擱以前,我肯定會批評她,但現在我不敢了,只能讓弟弟把地面收拾干凈算了?!?/p>
李峰作為父親,先進行了反思:“小瑞出現這樣的問題,可能與我們的陪伴、關心不夠有關。小瑞和弟弟就差兩歲,弟弟出生的時候,她也還小。不過,因為她是姐姐,我們總要求她讓著弟弟。她很懂事,一和弟弟鬧矛盾,就檢討自己,怪自己沒有孔融做得好?!?/p>
“沒有孔融做得好?”我有些好奇。
李女士說:“對,我們總拿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她,所以她覺得自己做得不如孔融好,并為此自責??墒?,這跟孩子覺得活著沒意思有關系嗎?”
小瑞的眼淚落下來:“他們一味強調弟弟小,要我讓著弟弟。照這樣說,弟弟永遠比我小,難道我要永遠讓著他?”
了解情況后,我讓李峰夫婦去隔壁,然后請小瑞過來。
我和小瑞單獨交流時,她的表達清晰流暢:“我沒病,就是心情不好,總是偷偷流淚?!?/p>
“偷偷流淚?”我心疼地問。
小瑞的眼圈紅了:“我有個弟弟,從我記事起,全家人對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媽媽這樣說,爸爸這樣說,爺爺奶奶也這樣說。吃的,我要讓;玩的,我要讓;穿的,我要讓;有事了,我還要讓……”
“能舉個例子嗎?”
“有一次吃草莓。弟弟有好多個,我就兩個。弟弟說我的草莓好,想再要一個。媽媽說,你再給弟弟一個,他小,你讓著他點兒。看我不愿意,媽媽講起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向孔融學習。還有一次,我過生日切蛋糕,分給弟弟一大塊,可他非要我的那塊不可。我的蛋糕沒弟弟的大,只是上面有我想要的小裝飾,所以我不想給。奶奶看我不給,勸我: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我很不高興:明明是我過生日,為什么還要讓著他?我不想讓,就跟弟弟吵起來。爸爸也過來勸我:你不記得孔融讓梨的故事了?我反駁道:孔融讓梨,是小的讓大的,為什么讓我這個大的讓小的?爸爸一時愣住了,隨后哄我:你是姐姐,應該更懂事,別跟弟弟爭?!?/p>
“那弟弟給你倒水、拿藥,你卻不領情,是怎么回事?”我問。
“全家人都向著弟弟,讓我對弟弟很反感。以前我不敢表現出來,如今我病了,父母開始關心我,所以我不想忍了?!?/p>
“大人總讓你讓著弟弟,你很委屈吧?”
小瑞的眼淚落下來:“他們一味強調弟弟小,要我讓著弟弟。照這樣說,弟弟永遠比我小,難道我要永遠讓著他?”
“所以,你覺得活著很苦,沒意思,沒盼頭?”
小瑞淚如雨下:“是啊,我總讓著弟弟,啥時候是個頭?。窟@樣活著真苦!以前,我還幻想將來有一天他們會關心我,平等地對待我,不再要求我讓著弟弟?!?/p>
我安慰道:“會有這一天的?!?/p>
小瑞擦干眼淚,止住哭聲,茫然地看著窗外:“我不指望了,這樣也省得我痛苦?!?/p>
小瑞的無助和茫然,再次讓我心疼。
謙讓是美德,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謙讓。但是如果家里有多個孩子,父母首先要做到公平。有了公平,才談得上謙讓
我請回李峰夫婦。剛落座,李峰就急不可待地問:“您看,小瑞的問題是?”
我苦笑:“都是孔融讓梨式教育惹的禍?!?/p>
李峰一臉困惑:“孔融讓梨有什么不對嗎?”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一個家庭里,大孩子對小孩子往往有排斥心理,年齡相差越小,排斥心理越強。
這種排斥心理從哪里來?
一是先天原因。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自我防御的本能。出于本能,大孩子會把小孩子看成和自己爭奪父母之愛的人,因而排斥小孩子。
二是后天影響。小孩子出生后,因為他年齡更小、更需要照顧,父母自然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小孩子身上,而不自覺地冷落大孩子。父母對大孩子的冷落,會讓大孩子把賬全記在小孩子身上,從而強化對小孩子的排斥心理。
在這樣的前提下,父母還對大孩子進行孔融讓梨式家教,強調“大的要讓著小的”,危害就大了:大孩子感覺父母偏袒小孩子,沒有安全感,因此形成討好人格,隱藏自己的情感訴求,進而變得內向、自卑,嚴重時甚至出現各種行為問題;小孩子發(fā)現父母偏袒自己,從而產生優(yōu)越心理,越發(fā)任性、自私,難以改正自己的錯誤,難以與大孩子友好相處??傊?,對兩個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會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導致大孩子與父母關系不睦。
謙讓是美德,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謙讓。但是如果家里有多個孩子,父母首先要做到公平。有了公平,才談得上謙讓。謙讓,是公平基礎上的謙讓,在利益公平基礎上讓出自己的利益,才是真正的謙讓。
細究起來,孔融讓梨的實質,不是謙讓,而是公平:我最小,所以我吃最小的。然而,孔融讓梨式教育卻與此相反:大的應該讓著小的,小的應該得到更多。這就失去了公平。沒有公平,孩子怎會謙讓?再者,從心理體驗上說,公平基礎上的謙讓,是主動的自覺選擇,不是被動的道德綁架。主動的自覺選擇,體驗到的是美好的自我滿足感;被動的道德綁架,體驗到的是痛苦的自我委屈感。
所以,教育孩子謙讓,應該在公平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做出自主選擇,讓孩子體驗到自我滿足感,才利于其健康成長。父母強制下的謙讓,不是謙讓而是忍讓,長期忍讓產生的委屈,會嚴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對李峰夫婦說:“正是這種嚴重傷害,讓小瑞感到活著很苦、沒有意思。她經常鬧病,也是因為這。這是心病的軀體化現象,指心病跑到了身體上,心理問題導致生理問題。通俗地講,就是孩子想通過扮演病人的方式獲得父母的關注?!?/p>
小孩子年紀小,父母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照顧小孩子上,是不可避免的。為彌補大孩子,父母就要在心理上給予大孩子更多關懷
李峰似有所悟:“看來,我們做錯了。我們不該一味要求小瑞讓著弟弟,讓她受委屈了。請問,以后我們該怎么辦?”
我說,把握好平衡,不是簡單的一碗水端平,而是要在心理上給予大孩子更多關懷。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小孩子年紀小,父母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照顧小孩子上,是不可避免的。為彌補大孩子,父母就要在心理上給予大孩子更多關懷。
第一,讓大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一是給大孩子專屬的親情時間。比如,趁小孩子睡覺時,專門和大孩子玩。二是父母做好分工。比如,媽媽給小孩子喂奶時,爸爸陪大孩子做游戲,這樣會淡化大孩子對小孩子的排斥心理。
第二,讓大孩子感到自己的價值。一是激發(fā)大孩子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可以對大孩子說:你看,弟弟總像跟屁蟲一樣跟在你后面,因為在他眼里你是超人!二是給大孩子開個慶祝會。美國幼兒園會給有了弟弟、妹妹的孩子舉辦小型慶祝會。比如,老師說:“溫迪當姐姐了,多讓人羨慕??!大家祝福她吧!”于是,小朋友們紛紛送上小禮物或者祝福的話語。我們也可以這樣在家為大孩子祝賀。三是讓大孩子學著照顧小孩子,并及時給予大孩子肯定和鼓勵。
第三,讓大孩子有表達不滿的渠道。不管父母怎樣努力,有些大孩子還是會不滿。怎么辦?不要一味壓制,否則只會讓大孩子更加不滿。父母首先要給予理解,然后引導大孩子把心里話說出來、把不滿表達出來。其實,大孩子對小孩子的排斥心理并不會很嚴重,只要有表達的機會,父母再抱一抱、哄一哄,大孩子的委屈就會煙消云散。
就目前的案例來看,小瑞和弟弟都比較大了,具體方法還要變通,但堅持公平原則、在心理上給予大孩子更多關懷是不變的。
聽了我的建議,李峰夫婦緊鎖的眉頭展開了。臨走,李峰握著我的手說:“今天不虛此行,收獲很多,謝謝您。以后我們知道該怎樣做了。”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