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糧食種植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已經在農業(yè)種植領域內廣泛推廣,且在實踐期間,此技術不僅能夠增加單位面積內的作物產量,更可提高區(qū)域內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有效促進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通過使用玉米套種大豆,以高產高效的栽培模式,配置區(qū)域光熱資源,讓同一塊田地內可以種植兩種作物,獲得雙倍收益,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總體產出率。
一、選取良種
玉米和大豆種子在選擇期間應結合區(qū)域內的情況,選擇株型相對緊湊,且具有高產穩(wěn)產特點的種子。以優(yōu)良品種來保證玉米的種子發(fā)芽率是>15%的,而大豆的出苗率是>90%的。
1、玉米品種
在選取玉米品種時,可以結合它的生長情況,以株型緊湊、株高較矮的玉米品種為主,保證它的果穗在成熟后較大并且盡量選擇成熟期相對較早的玉米品種,以盡快豐產。同時,盡量不選擇株形較高或在生長過程中株形相對松散的品種??蛇x擇優(yōu)迪919、德育豐568、三聯(lián)399、吉農玉719、翔玉998以及金園007等品種的玉米種子套種大豆,實現高產和高效栽培。
2、大豆品種
在選擇大豆品種時,可注重它的抗倒伏能力以及耐陰性,盡量選擇分枝較少、莖稈相對硬的大豆品種。確保大豆在成熟后,主莖會有多個結莢,以中期晚熟或者成熟期適中的大豆品種為主,優(yōu)選墾豆64、墾豆43、黑農52以及中黃30作為我地區(qū)主要的大豆品種。
3、良種處理
在完成大豆與玉米種子的挑選活動后,方可開展種子晾曬工作。在進行種植前期,需在天氣晴朗時將種子進行晾曬,盡量將晾曬的天數控制在1-2日之間,時長為3h-4h,盡量避免太陽暴曬對玉米和大豆種子帶來影響。然后,開展對玉米和大豆種子的拌種處理,對于玉米種子可采用包衣拌種的手段,而大豆進行拌種時,需要在種植之前利用烯效唑開展拌種工作。將大豆以每千克為單位,利用含量為6%的烯效唑16mg-20mg,裝進袋子攪拌均勻即可。
二、合理整地
使用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時,應注重土壤的選擇。盡量在土壤疏松程度高,深度較厚的區(qū)域種植大豆與玉米。加強控制土壤層厚度在1m左右,讓玉米套種大豆區(qū)域的活土層厚度約為30cm。在保證當地礦物質以及有機質充足的條件下,提高區(qū)域內的保水以及保肥性能,使玉米與大豆能夠在中等偏上的土壤中生長。
1、可以加強對選地整地工作的重視,確保區(qū)域內的田地是具有地勢平坦特點的。具有良好的灌溉條件,盡量選擇沙壤土作為玉米套種大豆的栽種區(qū)域,使該地前茬未種植豆科或禾本科的作物,選擇3年以上非豆科作物的輪作區(qū)域。也不可選擇前茬播種葫蘆科作物的田地,以翻、耢、耙的方式,開展種植活動。
2、在完成選地工作后,方可在冬季封凍之前利用機器設備進行對土地的深翻處理,并通過迪克松以及土菌凈等藥劑,消殺土傳病菌。待開春解凍后,方可利用機械設備平整地塊并按照170cm-200cm進行帶型做壟操作。也可結合地力、品種之間的差異,開展秸稈深翻、覆蓋以及碎混還田操作。待前茬的作物完成收獲后,及時將秸稈進行粉碎處理,使其長度≤10cm。采用深翻入土的方式,使耕翻的深度為30cm-35cm左右。間隔3年-5年開展1次深翻處理,利用機械化連片的翻耕手段,提高區(qū)域整地效果。調節(jié)壟距離,使壟距保持在60cm-65cm以內。若采用秸稈的碎混換填方式,需提高滅茬機的利用率。讓散落、根茬等完成深度破碎操作,借助起壟機,使碎混的秸稈能夠及時與土壤融合,完成起壟、翻耕操作。通過秸稈覆蓋的還田方式,讓秸稈進行粉碎并覆蓋到地表上即可。
3、通過地面處理的方式,使土壤深耕并保持土層是松散的,讓玉米與大豆后續(xù)生長期間的透氣性有所保障。然后,確認套種的方法,以選育的方式,實現對玉米的培育,保證其種子大小均勻并運用活力較強的玉米種子開展套種活動。待玉米種子下地后,方可在縫種之間增加2顆-3顆大豆種子的使用,與玉米的行間距離在15cm-20cm之間,保持縫種深度≤2cm即可。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對區(qū)域內的土壤肥力及結構造成破壞,在處理地面時要保證土壤是有助于作物發(fā)育的,在套種期間還要確認套種密度及時間,使大豆和玉米可以進行協(xié)調生長,以增加大豆和玉米的產量。
三、播種處理
盡量選擇春季時節(jié)對玉米進行播種,具體可根據當地的地區(qū)天氣情況,選擇適時播種的方式,處理玉米種子。大豆盡量選擇在夏季時節(jié)進行播種。若為南方地區(qū)播種時間需要在4月下旬-6月下旬以內;北方地區(qū)盡量選擇4月下旬-5月中旬,具體還需根據地域的天氣情況,選擇降雨前后期,開展搶墑種植工作。
1、選擇播種方法
進行玉米種植工作時可通過機械直播、人工點播以及肥團育苗移栽的方法。采用雙株播種玉米或單株播種玉米的方式,完成玉米的播種活動。而在大豆種植期間,可利用機械直播與橇窩點播的方式,實現對大豆種子的播種工作。利用免耕機,以機械直播的手段,在每個穴內完成3粒-4粒種子的播種工作;利用免耕橇窩點播的方式,在每個穴內完成4粒-5粒種子的播種工作。
2、確認播種密度
根據區(qū)域地理位置,結合溫度、光照等條件,實現對玉米與大豆種子的合理種植。首先,加強控制玉米的播種密度,盡量在667m2內完成3000株-3500株玉米的種植工作。以雙株的方式,配合窄行、寬行的相間玉米排列手段完成玉米種植工作。若區(qū)間的寬窄行比例是155∶45,則該地的穴距盡量在38cm-44cm以內;若以120∶40的寬窄行比例進行種植,則該地的穴距盡量在47cm-55cm以內。若區(qū)域內的穴內留有單株,區(qū)域內的穴距需縮減到雙株的1/2。其次,進行大豆播種活動時,還需加強考慮其密植情況。在667m2內完成9000株-12000株大豆的種植,若以相間的方式,排列種植大豆,在其寬窄行比例為155∶45,則當地的寬行需要完成3行大豆的種植,使地塊穴距需要在25cm-33cm以內;若其寬窄行比例為120∶40,則當地的寬行需要完成2行大豆的種植,使地塊穴距需要在20cm-28cm以內。如若區(qū)域內的土壤肥力充足,還可通過擴大種植密度的方式,增加大豆植株的數量,反之則需減少田間大豆植株的數量。
四、田間管理
1、現場清理
在開展田間管理活動時,還需結合區(qū)域內的情況,在播種的前期,采用整地等方式,實現對雜草的清除工作。若已經完成播種工作,盡量選在苗前利用含量為150 mL的乙草胺乳油,均勻對玉米以及大豆植株進行噴灑,提高對行間雜草含量的重視,使乙草胺乳油可以實現對農田雜草的有效控制。若處于作物的生長環(huán)節(jié),可配合使用人工除草方式,或運用專用除草劑對玉米及大豆,開展定向噴霧活動,以清理現場,讓大豆和玉米在生長過程中,不會受到雜草的影響。
2、補苗處理
若要合理應用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需要增加對實際生產活動的考慮,保證大豆與玉米都能實現優(yōu)產,以確保種植區(qū)域內的產量有所提高。
①加強利用土地資源
要想保證田地中玉米與大豆的出苗率有所提高,還需加強對現場情況的觀察。在發(fā)現有缺苗或者斷壟情況時,必須第一時間內采取應對措施。通過補充幼苗的方式,在缺苗的區(qū)域內,預留雙株。而且,開展補苗操作前期,還需加強對種子催芽、浸泡等工作的重視。利用增強補栽的方法,強調區(qū)域內的補苗效果。
②適時開展補苗工作
通常情況下,可以在玉米或者大豆的幼苗長出2-3片葉子后,開展補苗操作。通過直接栽種的方式,完成對大豆或者玉米幼苗的培育工作,使作物可以在密度較大的田地中進行生長。若發(fā)現有缺苗情況,可采用幼苗移植的方式,及時補苗并觀察新補栽幼苗,連續(xù)觀察5日,根據幼苗的實際成長情況,發(fā)現幼苗發(fā)育狀況較差的條件下,可以適當施肥。確保所補植的大豆或玉米幼苗不會與之前所種植的大豆或玉米幼苗出現較大的生長差異。
3、定苗處理
根據大豆和玉米的生長情況待其長出3-4片葉子時,則可結合幼苗的長勢開展定苗工作。利用間苗以及定苗的操作手段,結合幼苗的生長情況,在發(fā)現幼苗長勢不好時,可以通過晚間苗以及晚定苗的方式,延長幼苗的生長時間。待20日后,方可將地穴內的弱苗進行清除,使每個穴內都可保留1-2株健壯的玉米幼苗和3株大豆幼苗。
五、水肥管理
1、水分管理
結合玉米和大豆的苗期情況,若作物植株相對較小,可以適當地增加區(qū)域內的水量。若完成播種操作后,一直未降水,則容易造成玉米和大豆因為缺水,而發(fā)生葉片的干枯問題。在發(fā)現此問題時需第一時間進行澆水以確保玉米和大豆植株的苗齊和苗全。
若在玉米和大豆的生長中期,還需結合其中期的需水情況,明確玉米的穗期、大豆的結莢期,為其生長中期。在這一階段,由于其所需水分較多,所以,需要控制土壤內的含水量,使其是≧60%的。若發(fā)現區(qū)域內存在水量不足的情況,必須第一時間進行澆水。但應以滴灌等小水澆灌的手段,開展區(qū)域內的澆水工作,禁止大水漫灌,從而保證作物的生長要求得到滿足,以避免由于水分過多,而影響作物的生長。而在后期的管理活動中還需注重玉米籽粒以及大豆谷粒的形成方式,若其快要達到成熟階段,還需通過防早衰促灌漿的方式,以加強對大豆以及玉米作物的生產管理,通過澆水排澇等技術措施,確保玉米和大豆粒多、粒飽滿。
2、肥料管理
采用科學施肥的方式,針對大豆和玉米的生長情況,不可采用傳統(tǒng)的施肥方式對其管理,而是采用科學的施肥手段,根據作物具體的生長情況,利用土壤測量儀器實現對區(qū)域土壤養(yǎng)分的測量。確保采用科學的施肥手段,控制大豆與玉米作物生長過程中的施肥量。通常情況下,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可增加28kg的三元復合肥。而在大豆進行生長過程中,可以通過施用12kg 的三元復合肥,并進行1-2次的追肥處理,確保大豆與玉米在不同階段的生長要求都能得到滿足。
其中玉米進行追肥時,需根據其葉片數量進行實施,待其到達4個-5個葉片時,進行首次追肥管理,可按照每畝施加10kg的肥料 ,加強對施肥量的控制。而待玉米植株到達 9 個-10個葉片時,則可通過每畝施用17kg 的肥料,保證玉米在生產過程中土壤養(yǎng)分含量是充足的。而大豆進行施肥時,需根據其生長周期在大豆開花時進行首次追肥處理,每畝可以追施4kg左右的肥料。在下一次追肥時可以結合大豆的生長狀態(tài),確認是否需要再次追肥。
六、病蟲害處理
玉米套種大豆的高產高效栽培過程中,還需通過病蟲害防治這一系統(tǒng)化工程考慮作物品種并選擇合適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應對病蟲害問題。
1、玉米病蟲害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包括蚜蟲、玉米螟、葉銹病以及葉斑病。
①蚜蟲
蚜蟲對玉米的影響較大,在其抽穗時期,蚜蟲會集中在玉米植株的幼葉部位。為實現對其的防治,還需使用3000倍液含量為40%的氧化樂果藥劑,兌水750kg/hm2,在出現蚜蟲的區(qū)域進行噴霧1次。也可配合使用含量為50%的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25g/hm2兌水700-1125kg/hm2稀釋,在區(qū)域內進行1次噴霧施用,降低蚜蟲所帶來的影響。
②玉米螟
玉米螟通常會發(fā)生在玉米的拔節(jié)期,對玉米植株帶來嚴重的影響。而且,常規(guī)的藥劑很難對其進行消殺。利用甲維·噻蟲嗪等,對玉米螟進行防治。此時,需要按照每畝使用含量為5.7%甲維·噻蟲嗪的30ml,加100ml水進行稀釋,均勻噴灑在患病植株上1次即可。
③葉銹病
對于常見的玉米葉銹病,還需通過抗病品種的選用,加強對區(qū)域內的管理,及時將田間雜草清除。通過預防噴藥的方式,在玉米出現葉銹病前期,利用2000倍液含量為20%苯醚甲環(huán)唑微乳劑,連續(xù)在現場內噴霧7日-10日,連續(xù)完成1次-2次噴霧即可實現對玉米葉銹病的預防。
④葉斑病
針對于玉米的葉斑病,可以通過收集病殘體進行燒毀的方式,降低葉斑病對于玉米所帶來的影響,也可結合葉斑病的發(fā)病情況,使用1000倍液含量為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在區(qū)域內間隔10日進行1-2次防治即可。
⑤聯(lián)合防治
為減少玉米病蟲害在預防期間的農藥使用量,還可通過物理防治的手段,從源頭將病蟲害進行去除。如將枯枝、枯葉以及已經死亡的玉米植株進行清除,讓玉米植株體表的病蟲害不會在田間繁衍。從源頭防治病蟲害對玉米植株造成過多影響。配合使用人工防治、化學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手段,在田間投放捕蟲燈并通過多種防治方法,增加田間害蟲天敵數量等。借助害蟲的趨光性將其殺死,以防止害蟲對玉米植株造成影響。
2、大豆病蟲害
大豆在生長期間容易受到灰霉病、食心蟲以及黑豆病的影響。其中灰霉病會對大豆的豆莢、葉片進行侵染,容易在患病的區(qū)域,引起灰色菌絲層,讓其葉片出現灰褐色病斑并第一時間蔓延。所以,在該病害防治期間,還需采用選擇良種的方式,利用具有抗灰霉病的大豆種子,強化其抵御灰霉病的效果。也可配合使用地套輪作、合理密度等方式,防止灰霉病的傳播。而且,還需通過噴灑三唑醇等藥劑,在容易出現灰霉病的區(qū)域,利用含量為70%的三唑醇可濕性粉劑完成l次噴藥,在間隔7日后再次噴藥1次,即可實現對灰霉病的防治。
而對于大豆的食心蟲來講。只要采用與玉米螟相同的方法治療即可。對于黑豆病來講,要采用精選大豆種子的方式,從正規(guī)途徑購買優(yōu)質的大豆種子,利用輪作倒茬的方式,實現對土壤環(huán)境的改良,采用輪作3年的方式進行大豆植株的種植,保證病害可以降低對大豆的影響,同時配合使用藥劑防治方法,在田間已經出現黑痘病時可通過1000倍液含量為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的使用,在田間連續(xù)進行2次-3次的防治工作,共間隔7日-10日,則可完成對大豆黑豆病的治理,提高區(qū)域內的玉米套種大豆效果。
此外,還可通過間套種植地的規(guī)劃,合理選擇玉米與大豆,利用“一個大行、一個小行”的種植模式,讓玉米與大豆之間的距離控制在60cm,也可提高間套區(qū)域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于種植領域內,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現出農田的優(yōu)勢所在。實現農田的高產與增收,所以,為滿足玉米及大豆的高產要求,還需采用加強對技術的探究,采用選取良種、合理整地、播種處理、田間管理、水肥管理以及病蟲害處理的方式,確保大豆玉米的優(yōu)產與豐產。
(作者單位:756501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新集鄉(xiāng)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