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妥木斯(1932.11-),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人,油畫家。1958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1963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歷任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主任、教授,內蒙古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qū)文聯副主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美術教育獎、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作品《垛草的婦女》《查干湖》等被中國美術館等收藏。出版有《妥木斯油畫選》《妥木斯畫集》《妥木斯油畫作品選》等。
在第四屆“中國美術獎”頒獎典禮的璀璨星光下,深耕草原題材、以畫筆描繪地域風情的杰出油畫家妥木斯榮獲了“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頒獎詞贊譽他:“筆法簡練,色彩濃郁,既蘊含民族韻味,又不失現代審美,為中國油畫藝術增添了別樣風采。”
藝術啟蒙:剪紙與畫筆交織的童年
妥木斯,原名云瑞沖,1932年出生于大青山腳下土默特左旗的一個小山村里。小村背靠次老山,“次老”在蒙古語中意為石頭。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塑造了妥木斯堅韌不拔的性格。他的父親云耀,是村里的第一個讀書人,接受了進步思想,甚至剪掉了辮子,成為當時農村的文化先鋒。母親邢玉英則是一位杰出的民間剪紙藝術傳承人,她的剪紙作品遠近聞名,風格粗獷質樸、簡約厚重。
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妥木斯對藝術有著天然的敏感和熱愛。他小時候并不調皮,而是整天沉浸在繪畫的世界里。父母看他如此喜歡畫畫,便常常鼓勵他,父親會畫兔子、馬等小動物逗他開心,母親則給他剪紙玩。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在妥木斯心中種下了藝術的種子,為他日后的藝術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求學之路:藝術征途的堅定步履
妥木斯的繪畫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每一步都走得堅定。初中時,他遇到了專業(yè)的美術老師高一峰,接受了難得的寫生訓練。這段經歷讓他初次感受到了繪畫的魅力和無限可能。高中時,他更是來到了北京蒙藏學校(即現在的中央民族大學附中前身),在這里,他遇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一起寫生,一起辦刊物、發(fā)表作品,互相交流。課余時間,他還去太廟的業(yè)余藝術學校學習,遇到了從中央美術學院請來的老師,如左輝等。這些經歷都讓妥木斯的繪畫技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走藝術之路的決心。
高考時,妥木斯毫不猶豫地填報了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筑系等四個與美術相關的志愿。最終,他被中央美術學院錄取,開始了他的美術生涯。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也是他繪畫生涯中真正意義上的開端。在央美的日子里,妥木斯得到了王式廓、吳作人等名師的悉心指導,繪畫水平突飛猛進。
藝術探索:油畫民族化
畢業(yè)后,妥木斯考上了中央美術學院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油畫藝術研究班,有幸成為羅工柳的學生。在羅工柳的引領下,他開始了中國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之旅。他深知,中國油畫不能走蘇聯的老路,必須走出自己的特色。因此,他深入新疆、甘肅敦煌等地寫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藝術感知和感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妥木斯的油畫民族化探索之路充滿艱辛與執(zhí)著。他以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對油畫的獨到理解,將東方情韻融入西方油畫之中,創(chuàng)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民族油畫藝術語言。他堅持“熟悉的東西我畫,不熟悉不畫”的創(chuàng)作原則,將目光投向自己深愛的民族與生活。1984年,妥木斯創(chuàng)作了《垛草的婦女》。在這幅作品中,他吸收了傳統(tǒng)中國畫“大寫意”的表現手法,通過簡練的線條與單純的色彩,勾畫出一位垛草間歇的蒙古族婦女的健美身姿。面部僅著數筆,更施一點淺紅,便生動地表現了蒙古族婦女微妙的神采。畫面遼闊大氣,色彩上強調了黑與白、疏與密的對比,以及黑白灰的節(jié)奏。背景是深綠色的草垛,運筆自然灑脫,中國畫的大寫意語境流淌在油畫中,一望可知是中華民族自己的藝術語言。這幅作品贏得了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
然而,妥木斯并未止步于此。他意識到“寫意性”雖豐富了油畫的表現力,但也易失掉油畫的厚重感。因此,他進入了一個語言“錘煉期”,不斷探索與錘煉自己的油畫語言。他從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汲取靈感,將巖畫、青銅器、畫像石與畫像磚、壁畫、文人畫等元素融入自己的油畫創(chuàng)作中。同時,他也從西方藝術中得到啟發(fā),不斷摸索和嘗試新的繪畫手法。這種不固守一種技法、有意識地變化著自己的繪畫手法的探索精神,使他的油畫語言從現實到表現、從寫實到寫意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藝術創(chuàng)新:“草原畫派”誕生
妥木斯在中國畫壇的真正崛起,始于1981年。那一年10月,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舉辦的“妥木斯油畫展覽”,成為他藝術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妥木斯以靜謐的草原和抒情的人物描繪,引領觀眾走進了一個全新的草原世界。在這里,人們看到了草原人民的另一種精神狀態(tài),感受到了那份深沉而內斂的情感。展覽中的許多作品竟是妥木斯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通過寫生和即時記憶,短短幾個月內再現而成的。他以抒情詩般的繪畫語言,描繪著草原的蒼茫宏大、寧靜美妙,用畫筆譜寫著時空中生息繁衍、長煙落日、霜晨雪夜的意境。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妥木斯深厚的藝術功底,更體現了他對草原的深厚情感。艾中信對于這次展覽給出了這樣的評價:“我們感覺到內蒙古的草原畫派已經形成!”從此妥木斯成為“草原畫派”的代表人物。
展覽之后,妥木斯繼續(xù)探索新的創(chuàng)作道路,專注于尋找自己的繪畫語言特色。草原、牧民、馬成為他畫布上永恒的主題,賦予他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靈感。妥木斯特別鐘情于描繪蒙古族婦女和馬。他認為,婦女是牧區(qū)的主要勞動力,她們大方、大氣、樸素、單純,能吃苦,有堅強的性格;而馬則是蒙古族同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他將這兩者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別具魅力的畫面。通過畫筆,他表達了對蒙古族婦女和馬兒的深深敬意,也寄托了自己對人生的諸多思考。
藝術哲學:“無過”與“不及”
妥木斯深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將“無過”與“不及”的中庸之道作為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不僅貫穿于他的繪畫、書法、篆刻等多個藝術領域,更深深影響了他的人格修養(yǎng)與生活方式。
在繪畫上,他追求主觀與客觀、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他不拘泥于光影、質感、空間深度的視覺效應,而是更注重點、線、面的配置與節(jié)奏感、力度感的表達。他的畫面往往在“似與不似”之間,既保留了物象的神韻,又融入了藝術家的主觀情感與審美取向。這種恰到好處的處理,正是“無過”與“不及”理念的生動體現。
除了藝術創(chuàng)作,妥木斯的生活態(tài)度也充滿了“無過”與“不及”的智慧。他熱愛打太極拳,通過練習太極拳領悟到了以靜制動的奧秘,這種靜謐的境界也直接決定了他的繪畫審美取向。他喜好中醫(yī),通過中醫(yī)的研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國人看待世界、處理事務的獨特方式。他精通古詩詞、喜歡唱京劇,這些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不僅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為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在妥木斯看來,“無過”與“不及”不僅是對事物量的選擇尺度,更是一種生活哲學和審美追求。他強調技法表達的深度,但從不拘泥于技法本身,而是將技法與情感、意境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獨特中國文化韻味的藝術作品。他主張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保持自我,不盲目跟風,而是根據自己的民族文化心態(tài)選擇、探索、追求個人的畫風。
藝術之路:永不止步
妥木斯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他那一幅幅充滿生命力的畫作上,更體現在他的藝術教育理念中。他堅信藝術源于生活、重在實踐。在內蒙古師范學院藝術系任教期間,他不僅悉心傳授技藝,更帶領學生深入生活,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他們騎著自行車穿梭于鄉(xiāng)村田野,從朝陽初升到夕陽西下,從春花爛漫到冬雪皚皚,留下了大量充滿生活氣息的寫生作品。
他強調創(chuàng)新與個性,鼓勵學生突破傳統(tǒng)束縛,勇于嘗試新的繪畫語言和技法,追求個性化的藝術表達。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們不僅掌握了扎實的繪畫基礎,更學會了如何用自己的畫筆去解讀生活,塑造獨特的藝術形象。妥木斯不僅培養(yǎng)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青年畫家,更以自己的藝術實踐推動了草原畫派的形成與發(fā)展。
對藝術創(chuàng)新,妥木斯有著獨到的理解。他認為,創(chuàng)新并非藝術的最終目的,而是創(chuàng)作出更好作品的一種手段。他反對盲目追隨西方當代藝術潮流,強調藝術家應保持獨立的判斷與思考,關注那些真正有遠見卓識的藝術家和學者們的思考成果。他堅信,個性化的語言與風格是藝術家應該追求的終極目標,這背后,需要藝術家付出長年累月的探索與實踐,不斷摸索、不斷追求。
如今,妥木斯步入鮐背之年,但他的藝術之路卻從未停止。他依然保持著對藝術的熱愛和執(zhí)著,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他的畫作依然充滿生命力和感染力,讓人感受到他對草原的深情和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這位草原之子,仍在用畫筆書寫著屬于自己的藝術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