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陶淵明
追根溯源??
語出東晉陶淵明的《擬挽歌辭》(其一),原詩: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得失不復(fù)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詩詞點撥??
這首詩開宗明義,說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這是貫穿《擬挽歌辭》三首詩的主旨,也是作者生死觀的中心思想?!暗檬А彼木淠耸亲髡叽髲卮笪蛑裕艘坏┧廊?,一切了無所知,身后榮辱,當(dāng)然也大可不必計較了。這兩句詩意為:千秋萬歲身后事,榮辱怎能記心間?表現(xiàn)出詩人明徹達觀的思想。
適用話題??
生與死 得與失 榮與辱 是與非
滄海一粟
創(chuàng)新示例??
心有遠方,前行才有燈塔。心有所向,無問得失,方是奔跑在人生一程最矯健的步伐。
心有所向,起點也好,終點也罷,得失不過是一時的勝敗,遠方才應(yīng)是我們永恒的追求。
今天,心中有美好的遠方,便如浮躁生活中一杯慰春風(fēng)之酒,飲下這杯酒,以瀟灑的姿態(tài)面對生活之得失,一切都只是過程,一切也都會過去?!扒锶f歲后,誰知榮與辱”,陶淵明失了利祿,卻得了“戴月荷鋤歸”的愜意;“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王右丞失了官職,卻得了“坐看云起時”的淡然。在得與失面前,他們沒有糾結(jié)起點與終點,沒有感嘆過程與成敗,有的,只是心之所向,或孜孜以求,或因時而變。正是他們明白“眼前得失等云煙”,才會享受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松花釀酒、春水煎茶。他們將自己從得失中釋放,不汲汲于眼前而不能自拔,將靈魂安放在路上,終在歷史長河的淘洗中,走出屬于自己的豐碑。
將靈魂安放在路上,那心中正確的方向便十分重要。如果說,無問得失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那么心有所向,方能達成人生的高度。20世紀(jì)50年代,一批志士仁人放棄前半生的所有,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毅然回到祖國,助我中華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疫情之時,一批批白衣天使告別雙親子女,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毅然投身抗疫一線,為我華夏重新獲得國泰民安護航。他們或偉大或平凡,有的名垂青史,有的甚至未留下只言片語,但無論他們是誰,同樣地,他們的心中沒有所謂的起點與終點,沒有所謂的過程與得失,有的只是堅定的信仰和前進的方向,這讓他們擺脫小得小失的泥淖,在心靈的征途上繪就了壯美的圖畫。
(《心有所向 無問得失》)
《學(xué)習(xí)方法報》讀寫拍檔高中版2024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