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shù)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乃從荀卿學(xué)帝王之術(shù)。學(xué)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辭于荀卿曰:“ 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強(qiáng)行者耳。故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p>
至秦,會莊襄王卒,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李斯因此得說秦王。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jié)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后。秦王拜斯為客卿。
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崩钏挂嘣谥鹬?。斯乃上《諫逐客書》,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fù)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
(節(jié)選自《史記·李斯列傳》)
材料二: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qiáng)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zé)o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節(jié)選自李斯《諫逐客書》)
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非世而惡[A] 利[B] 自托于無[C] 為[D] 此非士之情也[E] 故斯將西[F] 說秦王矣
2.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度楚王不足事”與“度義而后動”(《答司馬諫議書》)兩句中的“度”字意思相同。
B. 黔首,指平民、老百姓?!扒敝负谏?,平民百姓以黑巾覆頭,故稱“黔首”。
C. “陰遣謀士赍持……諸侯”與“藉寇兵而赍盜糧”(《諫逐客書》)兩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D. “損民以益仇”與“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兩句中的“益”字意思不同。
3. 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廁所中的老鼠和糧倉中的老鼠的生活情境類似,這引發(fā)了李斯的感慨,于是李斯離開楚國去秦國。
B. 李斯西游秦國,先得到秦相呂不韋賞識,為郎官;后為秦王所用,先后擔(dān)任長史、客卿、廷尉、丞相。
C. 韓國人鄭國到秦國做間諜,不久被發(fā)現(xiàn)。秦國的王公貴族以及大臣請求秦王將這些客卿全部驅(qū)逐出境。
D. 李斯為長史輔佐秦王,向秦王獻(xiàn)計對付諸侯,如以財誘惑、以利劍刺殺,顯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
4.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材料一中說,“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fù)李斯官,卒用其計謀”,結(jié)合材料二分析李斯是如何成功做到這一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材料一: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嚭,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jìn)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fēng),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故唯圣人為能。 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试弧缫蛔恪?,非‘一足’也。”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弊酉脑唬骸胺且彩羌汉ヒ病7蚣号c三相近,豕與亥相似?!敝劣跁x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察傳》,有刪改)
材料二:
龐蔥①與太子質(zhì)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薄岸搜允杏谢ⅲ跣胖??”王曰:“寡人疑之矣?!薄叭搜允杏谢?,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鄲去大梁也遠(yuǎn)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蓖踉唬骸肮讶俗詾橹?。”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zhì),果不得見。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二》,有刪改)
【注】①龐蔥:一作龐恭,魏國大臣。
6.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辭[A] 多類非[B] 而是[C] 多類是[D] 而非[E] 是非之經(jīng)[F] 不可不分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過”,在文中指“經(jīng)過、路過”,與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過”意思不同。
B.“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紀(jì)日,而《登泰山記》中所言“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是干支紀(jì)月。
C.“質(zhì)”,在文中指“做人質(zhì)”,與成語“文質(zhì)彬彬”中的“質(zhì)”意思不同。
D.“信”,指相信,與《左傳·曹劌論戰(zhàn)》中“小信未孚”的“信”意思不同。
8.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論證觀點時,列舉多個事例作為論據(jù),既增強(qiáng)了文章的說服力,同時又使得文章內(nèi)容深入淺出。
B.齊桓公從鮑叔那里得到管仲而稱霸,吳王因太宰嚭聽信勾踐最終身死國滅,由此論證舉薦人的重要性。
C. 材料二中的龐蔥用“三人成虎”的寓言故事提醒魏王要信任自己,可等他回國后,魏王卻再也不召見他
D. “夔一足”的故事、“三人成虎”的寓言都闡述了對信息傳播不加辨析的后果,頗有現(xiàn)實指導(dǎo)意義。
9.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邯鄲去大梁也遠(yuǎn)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兩則文本都涉及信息傳播的辨析,請簡要說明如何辨析信息傳播的真?zhèn)巍?/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本期讀4版)
《學(xué)習(xí)方法報》讀寫拍檔高中版2024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