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本質(zhì)上任何人都可以引導哲學討論活動,即便他們沒有哲學知識儲備。也許某些讀者可能會對此迷惑不解。讓我詳細解釋:雖然哲學的“內(nèi)容”很難理解,但是哲學討論的“形式”是非常簡單的,只需要用幾個簡單的規(guī)則就能說清楚。
這里,我給出了哲學討論的六大基本規(guī)則。它們明確指出了在這場哲學游戲中,參與者可以采取哪些“行動”。
哲學的闡釋是抽象的、概括性的。對于初次接觸哲學游戲的孩子來說,要知道如何為哲學討論做出自己的貢獻是有難度的。由此,讓孩子們基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為正在討論的議題舉出具體的例子必將有所助益。
例如,如果你在討論的話題是“勇敢的人是否可以害怕? ”——這是《惡龍與巨人》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那么一開始可以請孩子們告訴大家,他們在做勇敢的事情之時是否也感到過害怕?這個開場白就會把故事和它所蘊含的思想直接帶入孩子們自己的生活之中,由此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哲學與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
這一“行動”的魅力在于孩子都是愛講故事的,給予他們這樣的機會將會使整場討論充滿生機,因為孩子們會一個接一個地分享生活中的故事,如她的妹妹在不得不去看醫(yī)生的時候表現(xiàn)得很勇敢,因為她妹妹在打針的時候沒哭。實際上,對于邀請孩子們分享基于個人經(jīng)歷的例子這件事,我非常慎重,盡管這是個有用的技巧,尤其是在你剛開始與孩子們進行哲學討論的時候。
作為促進者,很重要的一點是,盡可能讓這個討論環(huán)節(jié)簡短而聚焦。在請他們分享自己的例子之前,確保為他們的回答設定一個可接受的范圍。
這是進行哲學討論的第一條實質(zhì)性規(guī)則,但與此同時也需要一些關鍵的認知技能。要知道你對某個話題,尤其是一個抽象的哲學話題的看法,需要內(nèi)省意識和自我表達能力。如果沒有這些技能,沒有哪個兒童可以進行哲學討論。
這意味著當兒童在努力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促進者要展現(xiàn)出足夠的耐心——也需要幫助其他的孩子學會以尊重的態(tài)度耐心等待。對于小學生而言,參與哲學活動課之所以會產(chǎn)生獨特的課堂體驗,乃是因為我們時常會邀請他們思考那些連大人都不確定的重要問題,并抒發(fā)他們自己的見解。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孩子們想交談的愿望會導致他們未經(jīng)深思就讓想法脫口而出。所以你應當建議他們不要馬上舉手發(fā)言,而是花一些時間好好思考自己要說什么。
孩子們也需要學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以便讓其他人明確知曉。所以,如果你未清楚理解某個孩子剛才說了什么,那就最好讓他以一種你能理解的方式重述觀點。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轉(zhuǎn)而去問其他孩子,問問他們是否聽懂了剛才同學所表達的意思。如果他們回答說沒聽懂,那就讓該學生向那些不理解的孩子再解釋一遍。畢竟,這是“他們自己”的討論,如果他們想要參與其中,就必須得聽懂別人的發(fā)言。
在哲學游戲中,僅僅說出你的想法是不夠的。你還得解釋“為什么”這樣想。事實上,這對于做哲學而言可能是最重要的規(guī)則了,因為哲學家們所關心的不僅僅是你想了“什么”,至少在同等程度上也關心你“為什么”這樣想。所以,再怎么強調(diào)給出足夠理由的重要性也不為過。
兒童很容易就能學會為自己的觀點找出理由。畢竟,他們曾向你頻繁地詢問過“為什么”,因此在被別人問及“為什么”時也不會有絲毫介意。但問題是,要弄清楚哪些類型的答案才可以算是一個好的哲學理由,以解釋你為什么認為自己要這么做。
哲學解釋應當是“有邏輯的”,能夠提供“好的解釋”,以便讓任何人都能欣然接受。例如,如果我們要求一個孩子解釋為什么她認為勇敢意味著無視恐懼、采取行動,而這個孩子給出的回答是因為她看到的書里是這么寫的,網(wǎng)上是這么說的,她姐姐告訴她的。這些回答在哲學游戲中并不能算合適的招數(shù);它們都不是“好”的理由,除非這些理由能獲得一些其他證據(jù)的支持。好的理由可能需要解釋“勇敢”到底包含了什么,在危險的情況下怎樣做才是合適的,恐懼可以發(fā)揮怎樣的作用,等等。
學生們也許不能馬上就為他們的觀點給出完整的解釋,這是需要適當練習的。當一個學生已經(jīng)亮出了自己的立場卻不知如何給出可能的理由時,我們可以請她向同伴求助,詢問那些贊同她觀點的同伴,看他們是否愿意幫助她,提供一些可以佐證該立場的好理由。事實上,作為一個促進者,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功能之一就是提問:“大家對此是怎么想的?”而非試圖闡明你個人的觀點,從而不斷將孩子們的注意力從你身上引開。
盡管我們一般都準確地知道自己對那些日常的、普通的問題的想法,但是某些哲學問題的抽象性卻讓人覺得很難知曉自己對“它們”是怎么想的。所以重要的是我們還應幫助兒童弄清楚他們對于正在討論的哲學議題持怎樣的立場。
這可能會要求兒童對已經(jīng)陳述的觀點進行提問,因為這些補充信息會幫助他們確定自己的想法。但是,哲學游戲中的一個重要舉動是確定你對他人觀點的看法。所以為了回應一個孩子的回答,你可以這樣問:“對于沙奎爾剛才所說的,誰贊成,誰反對? ”(再強調(diào)一次,首先需要確保每個人都知道沙奎爾到底說了什么。)事實上,在孩子們做出任何評論之前,讓他們能夠明白無誤地說出“我同意(反對)沙奎爾所說的”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們需要意識到,在哲學討論中,“反對”也是一件好事。兒童有時候會害怕表達不同意見。主持人需要確保兒童明白,在哲學的世界里,表達反對意見也是有積極成效的。
哲學討論的目標之一是建立總體、普遍的原則。例如,如果你問是什么讓一個人變得勇敢,一個女孩子可能會說:“在面對危險的事物時無所畏懼?!?/p>
這就是一個普遍的原則(至少是在潛在的意義上),即只有當她在面對危險時毫無懼色,她的行為才能算得上是勇敢。
哲學討論的重要一點就是思考這些普遍原則是否適用于所有情境。有一種證明其并不適用的方法就是舉反例,也就是舉出不符合之前所提標準(如面對危險時不害怕)的某個實例(在這個例子中則是指勇敢)。教孩子掌握這項技能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在評價普遍原則是否有效時的一項核心能力。
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在某個孩子陳述了一個普遍原則之后,促進者面向整個哲學討論團體提問,看他們是否能夠想出這一原則并不適用的情況或例子。此時,你可開始提醒大家注意,某個孩子說了一件極有趣的事,需要大家都來想一想(我將此稱為“做記號”),然后提問:“有誰能想到一個勇敢的人,他在面對危險的時候也感到害怕?”也許會有孩子回應,比如告訴你他所做的一件自認為勇敢的事情,但同時也承認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他真的很害怕,抑或說出一個他認為勇敢但也同時感到害怕的人。如果孩子們做到了以上兩點中的任意一點,那就說明他們已經(jīng)為前述普遍原則提供一個“反例”了。這就表明之前關于勇敢的定義是無效的,它不足以解釋什么才是勇敢的。
哲學家們都是些頑固的家伙。他們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立場。因此,在面對針對他們的主張的反例時,通常都給出一個修正版的主張,用來“對付”那些反例。所以,孩子們掌握這個技能也非常重要。
當有人提出針對勇敢定義的反例時,你可以轉(zhuǎn)而問那個提出定義的兒童及其支持者,是否有回應這個反例的辦法。在我們的例子中,一個孩子可能會回答說,如果在面對危險情境時,你沒有因為恐懼而放棄你想采取的行動,那你就是勇敢的。這就等于重構(gòu)了關于勇敢的最初解釋,從而解除了反例的威脅。
一言以蔽之,這些就是在哲學游戲中被允許的六種“行動”。作為一個哲學討論的促進者,你要像裁判員那樣,確保參與者都能按照規(guī)則進行游戲,只能采取游戲所允許的行動。另外,你需要持續(xù)推動游戲的進程,這樣才能讓孩子們一直沉浸其中。這個角色和傳統(tǒng)教師角色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所持的學習觀是以教為中心的,而在哲學教室中,你將永遠不會告訴孩子今天要從哪些角度去思考問題。相反,你將會發(fā)揮蘇格拉底所言的“哲學助產(chǎn)士”的作用,幫助孩子們“生出”他們自己的精彩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