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項目投產(chǎn)前開展可行性研究已經(jīng)成為今天的行業(yè)共識,而筆者發(fā)現(xiàn)唐山開灤集團檔案館藏有一份寫于1877年的唐廷樞稟李鴻章書,其內(nèi)容類似于對開平煤礦項目進行的可行性研究。百余年之前,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了大量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yè),對煤鐵產(chǎn)生大量需求。為降低國內(nèi)用煤成本,減少因高價煤炭進口而導致的白銀外流,李鴻章召當時在輪船招商局擔任總辦的唐廷樞等人在國內(nèi)試辦煤鐵礦。唐廷樞對在開平試辦煤礦進行調研,并寫成3700余字的呈文論證,可謂開創(chuàng)了我國近代企業(yè)撰寫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先河。
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國門洞開,西方列強為掠奪我國各類資源,加緊在我國布局航運業(yè),并由此開辦了一系列相關的船舶修造廠、鐵器加工廠等,西方軍艦、商船往來游弋,數(shù)量龐大。當時的船舶及各類工廠都需要燃煤產(chǎn)生動力,因此產(chǎn)生了極大的燃煤需求,從19世紀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僅上海的煤炭消費量就從三萬噸增加到十六萬噸左右,大部分用于供應行駛于口岸之間的外國輪船。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在1864年估算,中國沿海的外國輪船每年消耗煤炭達四十萬噸,價值四百萬兩。[1]而當時因為煤炭質量和開采成本的原因,中國的煤炭基本靠進口,主要進口國為英國、澳大利亞(英屬)及日本。以1872年為例,上海市場的英國煤每噸售價十一兩,澳大利亞煤每噸八兩,日本煤因為質量差,售價每噸五兩五錢。[2]因此,以英國為代表的列強千方百計地想探明中國的煤礦資源,在中國進行煤炭開采。
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我國自己也興辦了一大批近代企業(yè),規(guī)模較大的有江南制造局、天津機器局、輪船招商局等,這些近代企業(yè)都是煤炭消耗大戶,而當時中國的手工煤窯產(chǎn)量低、質量差,完全不能滿足用煤需求,因此軍艦、企業(yè)所需煤炭全部依賴進口,煤炭供應直接被外國進口商“卡脖子”,洋務派迫切希望能解決中國當時的煤炭供應問題。1874年,直隸總督李鴻章與兩江總督沈葆楨利用籌議海防的機會,向清政府提出仿照西法,國人自己開辦煤鐵礦的設想,光緒皇帝批復可在磁州、臺灣試辦,而磁州因儲量、地理位置及征地等問題未能辦成,因此又派遣輪船招商局總辦唐廷樞到唐山開平鎮(zhèn)進行勘察。唐廷樞精通英語,早期曾擔任怡和洋行買辦,業(yè)績斐然。李鴻章評價其“熟精洋學,于開采機宜、商情市價、詳稽博考,胸有成竹”[3],因此才將開礦的大事交給他辦理。1876年9月,唐廷樞與李鴻章進行了面諭,并接受了查看煤鐵礦的任務。開灤集團檔案館館藏的這份檔案正是唐廷樞實地勘察并化驗礦藏質量后呈給李鴻章的開平煤鐵礦可行性研究報告。
開平地區(qū)早在明代就有土法采煤活動,但是否適宜機器開采未有定論,事前調研顯得尤為重要。唐廷樞在調研方面表現(xiàn)出極高的近代科學素養(yǎng),第一時間將煤塊和鐵礦石帶回,分別交由京師同文館及英國化學家巴施、賴禮、戴爾進行化驗,其中山坡路旁所撿紫色石塊及后山頂挖出的黃色石塊分別化驗出鐵含量為六成四、五成八、五成五、五成一、四成五不等,含鐵量較多;后山紅色石塊分別化驗出三成八、三成二、二成三,含鐵量較少;煤炭方面,焦炭成色為六成八、六成四,好于英國的焦炭成色。
唐廷樞認為,開平煤鐵雖然不如英國最好的煤鐵,但成色相仿,有把握開采,而且開平所產(chǎn)鐵礦無磷酸,煤礦無硫黃,質地自然優(yōu)良,非常利于開采加工,稱其為“取天地自然之利,濟民生日用之需”,并且認為事體重大,應“詳核章程,專其責任”[4]。
在其后的項目調研論證中,唐廷樞將煤鐵視為富強的根基,極力推薦開平礦的開采。唐廷樞在呈文開篇就介紹英國生鐵產(chǎn)量600萬噸,煤產(chǎn)量13412萬噸,以英國總人口3300萬算,以生鐵轉換為銀價,人均產(chǎn)值十余兩白銀,如果以鐵器制成品計又將多數(shù)倍產(chǎn)值,由此感嘆“無怪其富甲他國”。同時期的中國10倍于英國的人口和面積,卻不能自己生產(chǎn),反而“每年支出六七百萬兩以購他人之煤鐵”,造成彼贏我虧的局面。
唐廷樞綜合考量我國當時的能源利用情況,“南方割蘆葦為薪,北方則伐木為薪”,燒煤一擔可以等同數(shù)擔柴薪,認為能源結構由蘆葦和木材轉化為煤炭可以節(jié)省生活成本,“閭閻炊煮用煤花費既輕”,煤炭在當時的中國相當于今天的“新能源”。對于當時煤價較高的問題,唐廷樞以經(jīng)濟學的觀念指出,煤炭生產(chǎn)越多則每個人的使用成本越低,煤價反而會降低,不多耗財,由此民眾省下生活開支,“民資可積”,增加家庭儲蓄,并減少砍伐樹木及木材進口,為國家節(jié)約錢款。鐵礦方面,他說明了鐵器應用的廣泛程度,列舉了民間所需的釘子、鉸鏈、鍋炊用具,官方軍事上的武器需求都能相對滿足,因此認為開礦之后“國計民生均有利益誠非虛謬也”[5]。
實地調研證明了開平煤鐵礦藏的質量及儲量,至于能否將這些礦藏開采成功,以及企業(yè)的經(jīng)濟效益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如何保證,還需要進行嚴謹?shù)恼撟C。
唐廷樞首先將辦好礦企的要點進行了歸納,“天下各礦盛衰先問煤鐵石質之高低,次番出數(shù)之多寡,三番工料是否便利,四計轉運是否艱辛”。他認為煤鐵礦的質量應放在首位,其次是礦藏儲量,再次要看開采設備的適合程度,最后要看運輸是否方便。唐廷樞以英國企業(yè)采煤情況為例說明,賣價高的每噸售價二兩三四錢,中等的每噸一兩八九錢,次的一兩三四錢,按三等價格去銷售,企業(yè)主“尚獲利豐厚”,因此肯定了開平煤礦盈利的確定性。生鐵方面,按1872年計價,每噸賣到二十二兩,現(xiàn)在只值十一兩;如制成鐵板,則高的每百斤二兩三四錢,中的一兩七八錢,次的一兩三四錢;如果制造軍械機器,鋼鐵每噸三十兩到一百八十兩。他還提到英國工人的人力成本較高,導致產(chǎn)品成本較高。因此,他認為開平礦化驗的礦石雖然品質相對英國略低,但好在屬于低硫煤礦,而且當時只用到土法采集表面煤層,如果用西法到深處采煤品質會更好。他提到中國的人力成本為一錢有零,相較英國成本極低,如果煉出的鐵和英國化學師所說一致,那么市價可以賣到英國中等鋼鐵的市價,即使以次等價格來銷售也是有豐厚利潤的。
在采礦人事方面,他建議預先聘請熟悉地理學的英國技師,每年薪金一千磅,同時雇用鉆探工人一名,薪金四百磅,進行先期鉆探,摸查全部煤田分布及地下積水情況。運輸方面,開平距離蘆臺一百二十里,有平坦寬闊的大道,運到蘆臺之后可通過現(xiàn)有河道繼續(xù)運往天津,其中每百斤的車力成本大錢二百有零,如果煤鐵一起運輸則需要修筑鐵路,這也是后面唐胥鐵路建設構想的緣由。采煤項目的重點不在于開采本身,最重要的是將開采的機器運進來,將采掘的煤運出去,因此需要修筑運煤專線。當時蒸汽機車還未被國人所接受,而唐山至胥各莊的路程較短,只有十五里,用馬車轉運采礦設備也較為便捷,基于此,唐廷樞參照了當時臺灣基隆煤礦馬拉火車的做法,以修筑“馬路”為由進行了先期申報。當然,在后續(xù)開平礦務局全面投產(chǎn)之后,馬力因為運力不足很快被蒸汽動力所替代。
機器開礦在當時亦屬千年未有之事,因此唐廷樞借鑒了大量的外國經(jīng)驗,對開平采礦的產(chǎn)業(yè)競爭格局進行了預想謀劃。當時的產(chǎn)煤國大部分要通過上??诎哆M入中國市場,英國、澳大利亞及日本為主要經(jīng)銷國,所以唐廷樞以英日兩國作為日后的競爭對象。
采煤方面,唐廷樞認為中西方差異巨大,中國的比較優(yōu)勢在于人力成本低,西方則在于立法管理的完善,核算下來中西方總體上其實“成本相仿”。因此最好的辦法在于中西結合,“若將土工之廉引之以西法”,以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加上西方的技術優(yōu)勢,必然會有“煤塊必多,煤本必輕”[6]的高收益。這體現(xiàn)了唐廷樞作為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企業(yè)家的成熟謀劃。除此之外,唐廷樞后續(xù)對唐山煤層進行了多次化驗,與日本的二十余種煤炭進行考證對比后,得出的結論是開平煤較東洋煤“煤質猶過之無不及”,并標記了采樣地點。
熔鐵方面,因為器械繁多,系統(tǒng)復雜,要結合地勢、礦石質量等因素進行布局。鐵廠屬于重資本建設,動輒需要投入百萬兩資金,鐵廠運轉后還不能隨便停工。唐廷樞提出日本的工廠就出現(xiàn)過因機器不合用而造成巨大損失的問題,需要引以為戒。唐廷樞為了讓國家節(jié)約投入資本,在稟報前已經(jīng)向英國有名的五六家鐵廠進行問詢,就煉鐵鍋爐的數(shù)量和具體購買機器的細節(jié)等進行深入研究。他強調“取其所長,去其所短,寧可遲遲開辦,不可草草誤事”[7]的原則,最后得出需要五十萬兩白銀的立項預算,還說明了每年凈利潤十五萬兩的估算值。
銷售方面,當時英國煤上海時價每噸八兩,1871年后,日本仿照西方采煤技術成功,煤出產(chǎn)量提高,運至上海的價格為四兩至六兩,因此變相造成英國煤炭進口量下降。唐廷樞認為開平煤的質量與中國臺灣地區(qū)、日本中等質量的煤相當,加上開采、人工、物流、稅務等成本運到上海賣不劃算,因此計劃采掘的煤炭輪船招商局和天津機器局自用一部分,其余的在地方上直接銷售。
這份百余年前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不僅體現(xiàn)了唐廷樞對企業(yè)創(chuàng)辦的周翔謀劃、殫精竭慮,更突出了煤炭作為“新能源”取代傳統(tǒng)木柴“舊能源”的國家級長遠規(guī)劃。在完成此次上報的第二年,開平煤礦正式動工,到1880年底就開采出“火勢極旺,只有五分灰,正合輪船之用”[8]的優(yōu)質煤炭。以天津為例,開平煤炭投放市場之前以進口洋煤為主,“1880年和1881年進口天津的洋煤分別為19409萬噸和17445萬噸,1882年開平煤炭正式投放市場,進口洋煤的數(shù)量迅速下降,1882年進口洋煤降為5416噸,三年以后,又降為566噸,到1880年代末期,天津就不再有洋煤進口了。”[9]開平礦務局也由此發(fā)展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家大規(guī)模的煤礦企業(yè)。歷經(jīng)百年風雨,開平煤礦的繼承者開灤集團自1881年投產(chǎn)到2023年底,共生產(chǎn)優(yōu)質原煤18.44億噸、精煤4.41億噸,為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于開平煤礦的發(fā)展,圍繞開礦而衍生出唐胥鐵路修理廠、啟新水泥廠、唐山礦發(fā)電廠等工業(yè)企業(yè),光緒年間“初到時只有十八家”[10]的喬家屯發(fā)展成為超過七百萬人口的唐山市,而開平礦務局營建的秦皇島港,今天也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輸出港。
注釋及參考文獻:
[1]中國近代煤炭史編寫組.中國近代煤炭史[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1990:3.
[2]張國輝.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企業(y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182.
[3]顧廷龍,戴逸.李鴻章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9):340.
[4][5][6][7]唐廷樞.開平礦務創(chuàng)辦章程案據(jù)匯編[M].鉛印本.上海:廣百宋齋,1888(清光緒十四年).
[8]稟報唐山煤層卷.開平礦務總局光緒六年二月內(nèi),礦字第十四號,開灤礦務局檔案原卷號:M0767,新卷號:總密00265(80-56),開灤集團檔案館藏。
[9]胡海建.論唐廷樞[D].廣州:暨南大學,2003.
[10]徐潤.徐愚齋自敘年譜[M].鉛印本.香山:徐氏自印,1927(民國十六年).
作者單位: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