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覺融合是指人類在接觸世界時,通過整合多個感官的信息,形成對周圍環(huán)境的全面感知和理解。從知覺融合在纖維藝術中的表現(xiàn)形式、價值、創(chuàng)新應用三個方面來介紹知覺融合的重要性,并進行了初步的實踐。指出纖維藝術通過多感官體驗實現(xiàn)情感共鳴和創(chuàng)作方法的創(chuàng)新,豐富了藝術的表達方式,突破了傳統(tǒng)界限。
[關 鍵 詞]知覺融合;纖維藝術;感官;數(shù)字技術;材料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4-0035-03
文獻著錄格式:國子昂,孫爾.知覺融合在纖維藝術中的表現(xiàn)與應用[J].天工,2024(34):35-37.
在纖維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中,知覺融合的概念被廣泛應用。許多纖維藝術作品綜合了視覺的色彩和紋理、觸覺的質感以及聽覺的參與,以創(chuàng)造出具有多重感官體驗的藝術效果,使得觀眾能夠在多維度的感官體驗中對藝術作品形成整體的認識。
一、知覺融合在纖維藝術中的表現(xiàn)形式
(一)色彩與光影的交織
在纖維藝術中色彩與光影的交織被解釋為:將光線的變化、影子的形成以及色彩的參與進行精心編排與組合,共同產生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果,更在知覺融合的框架下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在纖維藝術中利用光影和色彩時,更加關注“光的色散原理”,牛頓的棱鏡實驗展示了白光通過棱鏡時如何分解成不同波長的顏色,從而形成彩虹譜。加布里埃爾·達維的作品《叢28號》(見圖1)使用彩色的絲線來表達光線中蘊含的色彩,將光的形狀具體化,利用五感體驗將光線視覺化,帶給人們光線的藝術。
(二)材料的視覺表現(xiàn)與觸感體驗
纖維肌理帶給人的感官效果可以分為兩類:視覺肌理效果及觸覺肌理效果,視覺肌理效果即人通過視覺來間接感受纖維肌理的效果,具有間接聯(lián)想的特點;而觸覺肌理則更為直接地接觸材料本身,直接體驗材料的質感并展開聯(lián)想。藝術家會運用各種材質的獨特性,表達自己的精神世界。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則傾向于使用半透明纖維,他在作品《完美的家 II 》(見圖2)中就借助透明纖維材料復刻了自己在紐約居住的公寓,從藝術的角度記錄自己生活的痕跡??梢姡诶w維藝術中,藝術家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質感、觸感來改變觀眾的感受。
(三)聽覺增強感知體驗
聽覺同樣屬于知覺融合的一種,與其他感官融合,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聽覺所帶來的感知能夠為纖維藝術的視覺感官提供重要的補充。合適的音樂不僅能夠增強觀眾對纖維藝術作品的沉浸體驗,還能加強作品的形態(tài)和氛圍。纖維藝術家把音頻傳感器和數(shù)字合成器融入藝術品中,在觀眾觸摸纖維藝術品時發(fā)出相應的聲音,讓人們感受到一種跨越感官的獨特體驗,在細膩的纖維視覺感官與動人的旋律中感受到更為深刻的藝術魅力。
二、知覺融合在纖維藝術中的價值
(一)突破纖維視覺體驗的傳統(tǒng)界限
追溯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知覺融合”這一概念在近代才被整合和定義,實際上,在纖維藝術中利用知覺融合的例子早已存在,只是當時并未明確歸納這一概念。當代纖維藝術家圍繞知覺融合的理念,積極探索其在空間中的多種呈現(xiàn)方法,甚至利用柔軟的材料塑造藝術品在視覺上的堅硬感。
在1996年第四屆洛桑國際壁掛藝術雙年展上,瑪格達蓮娜·阿巴卡諾維奇的裝置纖維藝術作品《紅色阿巴康》(見圖3)就使用染色的劍麻等綜合材料展現(xiàn)纖維藝術與人的關系,利用柔軟的材料塑造氣勢磅礴的雕塑語言。雖然在當時知覺融合的概念并未形成,但她的確使用了材料的視覺表現(xiàn)與觸感體驗來表達自己在童年經歷二戰(zhàn)時留下的恐懼和傷痛,并通過知覺融合傳達給觀眾。知覺融合給纖維藝術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新的靈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更重視如何與觀眾建立起互動的橋梁,獲得更為豐富和深刻的藝術體驗。
(二)通過多感官體驗實現(xiàn)情感共鳴
在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纖維藝術家通常采用柔軟的材料,這種選擇不僅使作品在視覺上顯得溫暖宜人,更在觸覺上給予觀者獨特的體驗。此外,纖維藝術在情感表達方面的優(yōu)勢不僅體現(xiàn)在材料本身,還可以通過縫紉、編織等傳統(tǒng)工藝觸發(fā)聯(lián)覺,喚起觀者心中溫馨的回憶。觸覺的妙用不限于情感表達,柔軟的觸覺體驗甚至有助于緩解焦慮。韓國藝術家尹凈熙在其博士后研究報告中提到,21世紀初,日本、韓國的纖維藝術家開始通過纖維藝術創(chuàng)作來進行心理療愈,其治愈效果積極且顯著。纖維藝術利用觸覺、視覺等多感官體驗來引發(fā)心理上的聯(lián)想,情感與材料的結合,使得纖維藝術不僅具備視覺美感,更在心理層面為觀者提供了深刻的療愈體驗?,敻襁_蓮娜·阿巴卡諾維奇的裝置纖維藝術《紅色阿巴康》也是纖維藝術療愈的作品,稱為過程性療愈,藝術家通過重復的編織抒發(fā)自身痛苦的情感,宣泄內心的痛苦,在此過程中逐漸正視自己的內心情感,達到自我療愈。
三、知覺融合在纖維藝術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
(一)數(shù)字技術介入的多感官體驗
在利用知覺融合的纖維藝術作品中,聽覺和光影這兩個元素常常融入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這兩個元素通常與聲、光、電等密切結合,通過跨學科的合作,使藝術家探討多感官刺激的可能性。藝術家皮爾拉·皮高與亨里克·瓦魯姆合作創(chuàng)作了一組將聲音與纖維藝術相結合的作品《取樣與保持》(見圖4)。該作品由兩幅織物構成,在編織過程中,藝術家充分利用自身的學術優(yōu)勢,將銅線編織進織物中,并將銅線的末端連接到一個數(shù)字聲音發(fā)生器上。通過預設程序,觀者在觸摸織物表面時,聲音裝置會根據(jù)人們按壓織物的節(jié)奏產生相應的聲音,從而通過觸覺、視覺與聽覺的融合,共同形成作品的整體體驗。
《變形》(見圖5)是一件由法國賽諾科斯姆團隊創(chuàng)作的聽覺、視覺、觸覺相結合的互動裝置。該裝置呈現(xiàn)為一張簡單的面紗,當觀眾觸碰并按壓面紗時,面紗上的投影會隨著觀眾的動作發(fā)生改變,并播放相應的音樂,從而使作品表面綻放出奇幻的光,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使觀眾沉浸其中。
(二)可觸知材料的創(chuàng)新使用
線性材料作為纖維材料,一般來說是作為編織的原材料進行使用,但隨著人們對知覺融合的深入了解,藝術家逐漸意識到線性材料作為獨立材料的可能性。1942年,在紐約的一個超現(xiàn)實主義展中,馬塞爾·杜尚就將線性材料作為主要的藝術呈現(xiàn)方式,使用柔軟的繩子在一個空間中隨意拉扯,將繩子作為情感傳遞的媒介,將空間中的藝術作品相連接,利用線性材料的特點烘托作品主題。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同樣使用了這種材料,她在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手中的鑰匙》(見圖6)中向觀眾傳達了她對死亡、記憶和身份的思考。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她在2014年發(fā)起的一項活動,期間收集了五萬把鑰匙,作為作品的組成部分。紅色的線條如同蜘蛛網般布滿整個展覽空間,而這五萬把象征獨立個體的鑰匙被線串聯(lián)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聯(lián)系,共同構成了一個充滿記憶的空間。
(三)空間裝置中的知覺交互
互動性纖維藝術的最本質特征是“互動”,它作為一種“橋梁、媒介”,使得藝術作品與觀者之間的關系產生了變化①。這種互動不限于物理接觸,更通過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和觀者的參與感,引起了一種情感上的共鳴。西班牙佩尼克制作小組制作了大型裝置《弦空間》(見圖7),該裝置利用大型幾何膨脹物體的生產系統(tǒng),形成了一個大型白色充氣幾何體。其內部安裝了縱橫交錯的繩子,這些繩子不僅具備可承重的特性,還為人們提供了攀爬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觀者與藝術品之間形成了深刻的空間關聯(lián)和感官聯(lián)結。
埃內斯托·尼托是巴西最有影響力的纖維藝術家,他的作品以柔軟半透明的尼龍材料為主,擅長制作可以讓人進入的大型纖維裝置,探討內部與外部的空間關系。迄今為止埃內斯托·尼托最大的鉤針作品《陽光力量——海洋生命》(見圖8)采用黃綠色的材料編織而成,呈現(xiàn)為一個螺旋狀的形態(tài),盤踞在大廳中。作品內部填充了同色系的小球,整體設計允許觀者進入其中進行攀爬和穿梭。由于填充的小球在觀者走動時并不穩(wěn)定,觀眾在與作品互動時需保持平衡,從而忘卻煩惱,專注于作品本身,獲得更為豐富和深刻的藝術體驗。
四、纖維藝術作品《又一村》的創(chuàng)作實踐
本次設計的指向和理念比較明確:筆者希望通過知覺融合的手法,通過廢棄物再利用的形式,生動描繪鄉(xiāng)村的美麗景觀。這一創(chuàng)作不僅是對視覺、觸覺和聽覺等多感官體驗的探索,更是讓這些廢棄物以煥然一新的身份重現(xiàn)于觀者眼前,賦予它們新的生命與意義,從而為觀者提供一種全新的觀感體驗。
在《又一村》(見圖9)中,作者描繪了群山、溪流和村落等景物,使用五顏六色的糖果色調,營造出明亮而愉悅的氛圍,傳達積極向上的情感,喚起觀者內心的歡愉與寧靜。本作品采用了異形細長的構圖,這種非傳統(tǒng)的構圖方式不僅打破了常規(guī)的視覺框架,還增添了畫面的動感與層次感,通過畫面設計的留白引導觀眾的視線流動,仿佛引領他們穿越鄉(xiāng)村的山水間,探索其中的美麗與奧秘。
材料的選擇會影響作品帶給觀者的情感,筆者選擇了廢棄的棉線和可以疊色的塑料包裝紙作為主要材料,體現(xiàn)了廢品與鄉(xiāng)村美景之間的沖突與對比。粗糙的棉線象征著人類文明的干預,對環(huán)境造成的破壞,而光滑的包裝紙則代表了自然的原始與真實。通過這種材質的對比,觀眾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復雜關系。
此外,作品還融入了感應裝置,當觀眾靠近時,會播放小溪流水的聲音等白噪音。這一設計不僅增強了作品的互動性,還為觀眾提供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使他們仿佛置身于鄉(xiāng)村的寧靜氛圍中,進一步深化了對自然的感知與反思。整體而言,這些元素的結合使作品在視覺與感官上都具有豐富的層次,激發(fā)了觀者對鄉(xiāng)村美景的珍視與思考。
五、結束語
纖維藝術家通過對知覺融合的不斷探究與實驗,逐漸將五感所產生的知覺融合與藝術創(chuàng)作相結合,讓觀者獲得更好的藝術體驗和觀看氛圍。同時知覺融合理念的發(fā)展也為纖維藝術的創(chuàng)作形式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讓纖維藝術走向多元化。
參考文獻:
[1]丘美玲.現(xiàn)代纖維藝術中纖維材料語言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2]殷明明.李格爾“觸覺”概念在藝術史研究中的淵源及意義[J].文藝爭鳴,2010(22):63-66.
[3]魯?shù)婪颉ぐ⒍骱D?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35-56.
[4]曲藝.關于纖維藝術的視覺與觸覺維度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5.
[5]袁姝.觸手生春:纖維藝術與觸覺療愈[J].藝術當代,2020,19(5):56-57.
[6]張一璠.材料、工藝、空間:纖維藝術的心理療愈功能探析[J].美術觀察,2023(10):81-85.
(編輯:李建軍)
注 釋:① 陳曦:《淺析纖維藝術中互動因素的研究與實踐——以纖維藝術作品<盛放>為例》,《黑龍江紡織》2024年第1期,第9-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