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
雜文,是直接而迅速地指陳時事、針砭時弊、激濁揚清的文藝性論文,兼具文學性與理性思考,形式與選材上包容與開放是其最大特點。在閱讀論述類的雜文時,我們需掌握以下技巧。
第一,明確雜文的觀點。雜文通常針對社會現(xiàn)象、問題或觀念,發(fā)表獨特犀利的見解。閱讀時要仔細捕捉作者的核心論點,可從標題、開頭、結尾及段落關鍵語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語氣和態(tài)度,以準確把握觀點傾向。
第二,剖析論證過程。關注作者運用的論據(jù),如具體事例、數(shù)據(jù)、名言警句等,分析其真實性、典型性和說服力,以及與觀點的聯(lián)系。同時,留意文章中存在的論證方法,如舉例論證使觀點更具體,對比論證能夠突出特點,引用論證可以增加權威性,比喻論證可以形象說明觀點。同時,我們還要判斷論證方法是否多樣合理,邏輯是否嚴密。
第三,體會語言風格。雜文語言富有表現(xiàn)力,用詞精妙,可通過形象生動的詞語、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匯來營造氛圍、表達情感。句式多樣,長短句結合錯落有致,排比等特殊句式增強表現(xiàn)力。修辭手法巧妙運用,如比喻、擬人、夸張等,使文章更生動,增強感染力。
第四,思考現(xiàn)實意義。探究雜文針對的現(xiàn)實問題,分析其本質和根源,理解作者的看法及解決建議。思考雜文對當今社會的價值和啟示,以及對我們思維方式和行為的影響。
出乎其外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材料一:聯(lián)對、匾額,在中國園林中,正如人之有須眉,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點綴品。蘇州又為人文薈萃之區(qū),當時園林建造復有文人畫家的參與,用人工構成詩情畫意,將平時所見真山水、古人名跡、詩文歌賦所表達的美妙意境,擷其精華而總合之,加以突出。因此山林巖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學上極典雅美麗而適當?shù)霓o句來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覽景而生情。
我希望今后在許多舊園林中,聯(lián)對、匾額里如果無封建意識的文字,僅是描寫風景的,就應該將它們好好保存下來。蘇州諸園皆有好的題辭,而怡園諸聯(lián)集宋詞佳句,與各處景觀配合尤為相得益彰,可惜實物皆不存了。聯(lián)對、匾額所用材料,因園林風大,故十之八九用銀杏木陰刻,填以石綠;或用木陰刻后髹漆敷色,不過色彩都是冷色,亦有用磚刻的,雅潔可愛。字體以篆、隸、行書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樸與自然。
(選自陳從周《清雅風范——蘇州園林鑒賞》,有刪改)
材料二:以自然風景著稱的古典園林的最大特點,是真實地摹寫了自然山水之美。明代造園經(jīng)典著作《園冶》就曾開宗明義地提出,園林要“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然而,作為一種藝術,園林的寫真不是機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經(jīng)過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表達了造園家的主觀情思和理想真實。園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覽者動色”,這使得欣賞者“息心”“動色”的不僅是花草樹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過這些風景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造園家的審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獨特的抒情意境。為了更好地暗示出這種意境的本質,藝術家除了組織安排山水建筑,構成具體的風景形象之外,還吸取了詩詞等文學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作為輔助。前者使用的是構園物質的線條、體形、質感和色彩,是自然符號;后者表現(xiàn)為園林中各風景區(qū)或主題景致的題名、廳堂亭榭的匾額、柱上的楹聯(lián)、山石上的鐫刻,應用的是文字形式的詩句詞章,是人為符號。
遍布我國大江南北的風景區(qū)和園林,歷來都用簡煉的詩一般的文字點明景題,如杭州的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莊的七十二景等。猶如西方的“標題音樂”,這種詩與自然風景的結合是我國造園藝術家獨創(chuàng)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標題風景”。只要說出它的景名,親臨游歷過的觀賞者心中就會浮現(xiàn)出一幅形象的圖畫,由此可見題名在自然風景欣賞中的強化作用。自然美所引起的聯(lián)想和想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觀隨意性,由于出身、經(jīng)歷、文化水平、藝術修養(yǎng)之不同,各人對景色的欣賞和理解會有很大的差異。而園林要在一定程度上表達出藝術家的審美觀念,也必須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對風景形象或景區(qū)所作的概括含蓄的命名題對就帶有這種強制性,對觀賞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園林的創(chuàng)作構思,較重視意境的設計。造園家在構思時,往往先將園中主要風景區(qū)的意境,以簡約的筆墨、詩的形式作一個概括,然后再推敲山水、亭榭、花樹等每一個具體風景的布置,使之最合乎詩意。清代詩人汪春田有一首寫造園的絕句:“換卻花籬補石闌,改園更比改詩難。果能字字吟來穩(wěn),小有亭臺亦耐看?!焙芡笍氐氐莱隽藞@林創(chuàng)作同詩歌創(chuàng)作相類似的特點。在園林大體完成之后,就要進行最后一道“工序”——在一些主要風景點的建筑和山石上配刻以題名詩句,這實際上是以“人為符號”對“自然符號”所組成的園林景色進行一次鑒定。《紅樓夢》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文字很恰當?shù)攸c出了題對景名的重要。大觀園工程告竣,賈政、寶玉、清客一行邊賞景邊為園中建筑、風景題對,賈政說:“偌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也覺寥落無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睘楹尾荒苌??就是因為園林應用的自然符號在表情達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抒胸臆”,而題對能夠畫龍點睛地集中表現(xiàn)出藝術的生氣和意境。
風景題對必須切題,言簡意賅地概括出景色的特征。德國美學家萊辛說:“愈使它的人為符號接近自然符號,也就愈接近它所能達到的完美。”這種接近,不是粗淺的直接表露,而是要既含蓄又達意,要充分引起“比”“興”的聯(lián)想,由景生情,以辭表意,來抒發(fā)景物所包含的深層意蘊。
(選自劉天華《〈拉奧孔〉與古典園林——淺論我國園林藝術的綜合性》,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聯(lián)對和匾額是中國園林不可或缺的點綴品,如果其文字不含有封建意識,僅描寫風景,應當妥善保存。
B.古典園林中的自然風景是造園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對自然山水之美的真實摹寫,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C.主要風景區(qū)的意境設計是園林創(chuàng)作構思的首要之事,山水、亭榭和花樹等具體風景的布置須反復考慮。
D.構園物質的線條、體形等自然符號很難完全地表情達意,題名和匾額等人工符號則可以彌補它的不足。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文人畫家有豐富的山水、名跡、詩詞歌賦的審美經(jīng)驗,他們參與園林建造,可使園林更具詩情畫意。
B.聯(lián)對、匾額用料敷色要考慮如園林風大等氣候因素,這些也會對園林的藝術風格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C.好的園林景名能讓人們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具體形象的風景圖畫,但前提一定是其親自游覽過該景點。
D.園林創(chuàng)作中以詩概括意境,據(jù)此推敲具體風景的布置,這與詩歌創(chuàng)作中選擇意象表現(xiàn)意境有相通之處。
3.材料二中畫橫線兩處引文在論證上的作用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某公園推出園名征集活動,請結合兩則材料,分條擬出評選好園名的標準。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