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當你看到高大巍峨的學校大門、金光閃閃的校名牌旁邊醒目且猩紅的“禁止手機進校園”幾個大字時,你有什么感想?是暗自慶幸自己來到一所管理嚴格的學校,還是迷惑學校教育與科技如此格格不入?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避髯釉谌Ф嗄昵熬透嬖V我們,借助工具提高學習效率才是為學之道。手機,作為目前最為普及的高科技產品,卻被中小學視為洪水猛獸,難道三千年的時光流逝,荀子的金玉良言也隨之消逝?誠然,一部分同學可能控制不住自己,拿著手機總是想干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于是學校就出臺了因噎廢食的校規(guī),還美其名曰“用心良苦”。上古時期的大禹都知道“堵不如疏”,今天的校園為什么不能引導同學們合理使用手機,利用手機去更高效地了解社會呢?
(選自學生辯論稿《校園該不該禁手機》)
寫法取經
很明顯,這位同學所在方支持的觀點是“學校不該禁手機”,辯論氣場強大,有理有據:①該同學開門見山指出自己的迷惑:“教育與科技如此格格不入?”論證力度凸顯。②運用《勸學》中“善假于物”的觀點作為理論支撐,強調我們可以借助手機學習,這一結合課文的論證非常精彩。③運用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的道理告訴我們學校應該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④論證的語言簡明有力,如“難道三千年的時光流逝,荀子的金玉良言也隨之消逝?”這一反問讓對方無以反駁;“誠然”這一轉折,堵住了己方論證的缺口,還有“因噎廢食”“用心良苦”幾個詞,諷刺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