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議論文寫作需要“明確立場”嗎?
要回答“需要不需要”的問題,要看“明確立場”是寫作策略?還是寫作指令、寫作要求?如果是前者,那它是個寫作教學(xué)、高考寫作備考策略語言;如果是后者,那它是個命題語言。
策略語言,指的是寫作教學(xué)或?qū)懽髦笇?dǎo)的“技術(shù)層面”。我在2019年就寫過一篇高考備考策略的文章《高考作文的“青年立場”》(葛福安.語文教學(xué)通訊,2019年9月),在我看來,近幾年高考作文題自帶“青年立場”,高考寫作,讓一代青年在這種天然的“青年立場”里進行青年表達,用語文的方式寫出自己的青年的理解、青年的觀察、青年的思考、青年的未來,于個人、于社會、于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表達。其次,從備考策略上講,引導(dǎo)考生從“青年立場”的角度去寫文章,“好角度”容易明確,也更容易提升文章的水平和品質(zhì)。對于高考作文的“青年立場”下的考場寫作表現(xiàn),鄭可菜老師寫過一篇《“青年立場”寫作:從“說空話”到“說實話”》的文章(《語文建設(shè)》2023年6月)。文章針對“青年立場”的寫作出現(xiàn)內(nèi)容空疏、“立場”錯位、“青年”缺失等典型的“說空話”現(xiàn)象,認為引導(dǎo)學(xué)生去辨知“青年”作為寫作主體隱含寫作內(nèi)容導(dǎo)向,改“說空話”為“真思考”的維度、“冷眼看”的視角、“普通青年”的立場的“說實話”寫作。因而,從高考作文備考策略的角度看,明確寫作者的“青年立場”對于提高考場作文思維品質(zhì)的作用,還是引起不少的同道去實踐。
但是,即便是高考作文題目中隱含著“青年立場”,但“明確立場”在作文題目中還沒有明確表達出來,或者,作為“立德樹人”評價的重點內(nèi)容的考場寫作,其本身天然地賦予“青年立場”的可能,就沒有必要再加上“明確立場”的指令性語言。
命題語言,指的是作文題目的構(gòu)成部分,是需要滿足的寫作指令,是評價作文的必要條件。在2024年九省適應(yīng)性測試“送禮物還是送錢”作文題中,“明確立場”就是一個命題語言,在這道作文題中,有明確的表述: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親人、朋友之間互贈禮物是人際交往中常見的現(xiàn)象。一些人認為接受禮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這個禮物,與其精挑細選不如直接把買禮物的錢送出去,這樣對方就可以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明確立場和觀點,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既然是命題語言,那么,此處的“明確立場”就不是所有作文題中可能蘊含的“青年立場”,而是這道作文題所有的一種“立場”,這種“立場”也因題目材料的內(nèi)涵和命題指向性語言的具體表達而有所不同,因而也需要“明確立場”,才會更容易讓考生所寫的文章更能“符合題意”。
因而,既然這道作文題的寫作引導(dǎo)語中有“明確立場”的指令或要求,那么,這道九省適應(yīng)性測試“送禮物還是送錢”作文題的寫作,是需要“明確立場”的。
二、寫“送禮物還是送錢”這個作文題,真的需要“明確立場”嗎?
從能看到的對這道作文題的解析和指導(dǎo)文章來看,“明確立場”沒有那么必不可少。大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這道題的“思辨性”類型的解析和寫作策略上,比如,有人提出:“(這道題的寫作)要運用比較思維和一分為二的思維,結(jié)合社會實際和個人體驗,進行理性分析,不可將否定的一方“一棍子打死”?!倍鴱恼宫F(xiàn)出的學(xué)生作文和老師的下水作文看,大家更多的把文章的寫作放在“明確觀點”上,如有的文章著意表達觀點:“因此,我們的觀點是:贈送禮物一定要走心,要了解對方的好惡,禮物要送到對方的心坎上。”而對于“明確立場”,還真的沒有見到“明確立場”有所體現(xiàn)的文章。
這道題在大家眼里,也就下面這個樣子: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親人、朋友之間互贈禮物是人際交往中常見的現(xiàn)象。一些人認為接受禮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這個禮物,與其精挑細選不如直接把買禮物的錢送出去,這樣對方就可以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之所以“請寫一篇議論文”,一是考生文體選擇的現(xiàn)實,更多是議論文;去掉了“明確立場”而保留“明確觀點”的寫作指令,不如在文體限定上寫明“寫一篇議論文”的要求。
因而,在考生的寫作過程和寫出的文章來看,“明確立場”遠不如“明確觀點”重要,再說,既然是選擇議論文為寫作文體,“明確觀點”不是不言自明嗎?有誰不去明確觀點呢?
那么,從寫作現(xiàn)實上看,“送禮物還是送錢”這個作文題,真的不需要“明確立場”。
但是,“明確立場”的寫作引導(dǎo)語真的可有可無,真的是可以被無視嗎?
三、“送禮物還是送錢”這個作文題,“明確立場”到底有沒有必要?
從網(wǎng)絡(luò)上能看到的一些指導(dǎo)性文章、老師的下水作文以及學(xué)生的考場作文來看,這道作文題會因考生對其歸類于思辨類型寫作的思維路徑上,有的考生會把題目改造成兩個矛盾的判斷,如“有人說,朋友間互贈禮物更能表達友情;有人說還是直接送錢爽快。你對此有何思考?”而在“思辨類”作文題目的寫作中,有一種把“思辨”走向“辯證”的寫作傾向,即作者會針對題目中前一個“有人說”進行一番分析,形成文章的“A段”,然后再針對題目中后一個“有人說”進行一番分析,形成文章的“B段”,由此顯現(xiàn)出作者的辯證思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分為二”,“全面地看問題”等;當(dāng)然,作者為了讓自己的思辨和辯證走向深入,還會再寫一個“A+B段”,這樣的話,加上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段,文章就寫成了。這種“套板化”寫作幾乎是這類思辨類作文題(包括“二元概念作文”)的常規(guī)寫法。并且,這類文章,也會因為能滿足題目的寫作要求而得個不低的分數(shù),但是,對于考場閱卷而言,閱卷場上面對的就可能是大批量思想、思維、結(jié)構(gòu)同質(zhì)化的文章;而對于高考寫作的備考而言,也以高速培養(yǎng)學(xué)生寫出同質(zhì)化文章為目的,畢竟,這非但不會降低整體考生的平均得分,而是會提高平均分。
其實,A說A有理(或沒理),B說B有理(或沒理)式的寫作,并不是辯證,而是各打五十大板或各自美言之下的“騎墻”,與其說是寫議論文,不如說是做文字游戲,這種文章連其觀點是什么,有時候也是不清不楚的。
既然這里的“立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青年立場”,那么,作文題目本身可能就隱含著某種立場。而這種“命題立場”應(yīng)該就蘊含于題目的材料表述之中。
這里不妨對這道題目的材料作一番“細讀”:
“①親人、朋友之間互贈禮物是人際交往中常見的現(xiàn)象。②一些人認為接受禮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這個禮物,與其精挑細選不如直接把買禮物的錢送出去,這樣對方就可以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p>
材料共2句話。第1句“親人、朋友之間互贈禮物是人際交往中常見的現(xiàn)象?!边@句話是全稱概念,這個全稱判斷已預(yù)先設(shè)定了立足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立場”,從這一“文化立場”出發(fā)是關(guān)鍵——作為同一傳統(tǒng)下的中國人理應(yīng)都認同,“需不需要”是實用主義的視角,而實用主義不是評判這一“文化立場”的標準,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人認為接受禮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這個禮物”,就是實用主義對文化傳統(tǒng)的修正,如何認識這種“修正”,正是可以顯現(xiàn)寫作者的認知“立場”,而這種“立場”正是需要“明確”的,通過“明確立場”,也正可以有目的地寫出作者對待文化傳統(tǒng)的態(tài)度。
由此可見,這道題目的寫作,如果有了“明確立場”,有了“立場意識”,文章寫作可能更容易走向深刻,也更能體現(xiàn)出寫作者的思維的豐富與深刻。
四、“明確立場”對“明確觀點”有什么作用?
“明確立場”的寫作引導(dǎo)語是一種最為新穎的表述,“明確立場”會對這道題的寫作有著怎樣的影響?這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
所謂“立場”,字面意思就是“人站立的地方”,而一個人的“立場”,應(yīng)該就是他站在自己的位置(物理或精神空間)之上對事物的認知與看法,從某種角度看,“立場”也就是觀點,只不過這“觀點”是不容易改變,甚至不可改變,因為它不是從具體的事實當(dāng)中推導(dǎo)出來而形成的,它可能是一個人生命過程中各種復(fù)雜的因素的綜合作用而產(chǎn)生的一種結(jié)果,比如“我認為豆腐腦只能是咸的好吃”,而“有人說豆腐腦甜的好吃”,但“我堅決要求吃咸的,我不接受反駁”,這就是“立場”,這種立場的形成,可能是一生的成長環(huán)境、文化的認知固化?!耙磺幸匀嗣駷橹行摹保@是立場,“何不食肉糜?”也是立場。
因此,從思維角度說,立場是思考的出發(fā)點和方向。雖然立場可以來自某種情緒,但讓情緒理智很難;立場可以來自于利益,利益可能有著強大的引力;立場可以來自于身份認同,身份認同之下自然會產(chǎn)生認知認同。當(dāng)然,立場也不是說絕對不可改變,但是你不能輕易改變,如果你的立場變來變?nèi)?,那樣的人會被大家稱為“叼盤俠”。
回到這道作文題,命題人增加“明確立場”的寫作指令,其用意會不會是讓寫作者在寫作中首先確定下立場,然后更有可能有一個深入、具體、真實的寫作行為。
從這個角度上講,對于“明確立場”的寫作引導(dǎo)語,寫作者如果視而不見,可能也不會影響寫出作者自認為不錯的文章,畢竟議論文的“明確觀點”是不會忽視的,但是,“觀點”背后有沒有“立場”的支撐,可能是有所不同的。
如果一個立場不確定的寫作者,即便他提出的觀點是有道理的,但是,這種觀點有可能與其立場并不一致。
五、“明確立場”的寫作指令語如何評卷中“明確”呢?
上面提到,從老師的寫作指導(dǎo)、下水作文和學(xué)生的寫作現(xiàn)狀上看,“明確立場”并沒有被很好落實和體現(xiàn)出來。即便是我們認為,“明確立場”更具有寫作策略上價值,但是,一篇文章“明確立場”沒有“明確觀點”那么“明確”,而所寫的內(nèi)容,也能緊扣題目的材料內(nèi)涵,這樣的文章也必然是滿足“符合題意”的寫作要求的,更何況,有些文章的“立場”本身也是可以從“觀點”去判斷出來,能推斷出來的。雖然“立場”沒有有意識地“明確”出來,評卷者卻不能認為這文章是沒有“立場”的。
因而,這里需要探討一下,“明確立場”的表述,真的需要作為命題語言而出現(xiàn)在作文題目之中嗎?作為寫作指令、寫作引導(dǎo)語的“明確立場”,會不會在評卷場難以普遍得到落實,而影響到文章等級評判,因而影響到文章得分與公平呢?
當(dāng)然,在這里對此作出一下探討,也許這就是“適應(yīng)性測試”應(yīng)有的意義與價值吧。
責(zé)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