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一個人容易,銘記一棵樹很難。自從與紅葉樹相識,我就記住了她。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在偏僻的鄉(xiāng)村學(xué)校工作。妻子懷二胎,一位到訪的朋友建議我們?nèi)タh城診所待產(chǎn)。當我問起地址時,她說紅葉樹,你到西關(guān)就問紅葉樹,保準能找到。
坐著三輪車,一路顛簸,來到縣城西關(guān)。在路邊遇到一位買菜的老太太。我問紅葉樹的話音未落,老太太就熱情地指點說:“沿著前面的巷口往里走三十米,左拐有棵大樹就是?!?/p>
街道向后,是散亂的住戶。住宅之間長滿茂密的野草和高大的樹木。在路人指引下,終于在郁郁蔥蔥的榆樹、槐樹、銀杏樹中辨認出紅葉樹。由此,我們順利找到了目的地。因為心情焦灼,加之匆匆來去只有兩趟,印象中的紅葉樹只是高大茂盛,別的就說不出來了。不過,紅葉樹的神奇自此深深印在心中。
我真正關(guān)注紅葉樹是在二○一一年。隨著縣城的擴大,人民路需要向西拓展延伸,而紅葉樹正處于路中間。如何安置紅葉樹,成為施工難題,也成為市民街頭巷尾談?wù)摰脑掝}。當時,紅葉樹樹齡四百九十多年,如果移植不當,雖不會馬上萎縮或枯死,也會大傷元氣,很難恢復(fù)。紅葉樹堪稱活化石,記錄著睢寧縣的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一旦移植失敗,損失不可估量,決策者與施工方都將愧對祖先,無顏市民??h委、縣政府通過網(wǎng)絡(luò)問政,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最終,相關(guān)部門放棄移植規(guī)劃,在紅葉樹周圍留出五六十平方米的空地,做成街頭游園,以保護這棵古樹。同時,在紅葉樹偏西南約二十米的地方,栽植一棵挺拔的銀杏樹;在銀杏樹偏西約十米的地方,栽植一棵高大的榆樹。三棵樹蔚然地站在高出地面約半米的路中環(huán)島上,形成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紅葉樹下有一塊長方形石碑,露出地面部分高約五十厘米,上面是我縣已故書法家杜小泉先生題寫的“紅葉樹”三個紅色大字。
據(jù)說,這塊石碑是一九九七年撰立的。另據(jù)史料記載,最早為紅葉樹立碑的時間為清朝順治七年(1650年)。每次經(jīng)過人民西路,看到挺拔的紅葉樹,看到為之分叉的公路,驕傲之情油然而生,一是為小城有一棵稀世珍品的古老樹木;二是為縣政府的正確決策。為樹讓路,是一種情懷,是一種責(zé)任,是一種擔(dān)當;是對生命敬畏之舉,是對歷史尊重之舉,是對后世負責(zé)之舉,值得點贊,值得稱道,值得頌揚。
人民西路通車后的一個夏日,我才真正欣賞紅葉樹的容顏。遠遠望去,高大的紅葉樹枝葉繁茂,郁郁蔥蔥,似一把巨型綠傘,籠罩在游園上。紅葉樹樹干高大挺拔,高約十米,直徑約半米,兩人合抱才能指頭相連。暗褐色的樹皮,似縱橫捭闔的河流,飽含著春秋的風(fēng)云,凝結(jié)著塵世的煙火,鐫刻著歲月的滄桑。樹枝彎曲,形狀奇特,粗的似虬龍,強壯有力;細的如游蛇,蜿蜒矯健。細的枝條九曲十八彎,宛如無數(shù)龍蛇在飛騰,盤旋,嬉戲。
好一幅龍蛇歡鬧圖!
紅葉樹四周的木柵欄以及低處的枝條上系滿了一串串紅絲帶。每一條紅絲帶,都寄托著美好的祈愿,都蘊含著真摯的情懷。紅絲帶為紅葉樹增添了明艷的神韻,為小城增添了美麗的風(fēng)景,給人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紅葉樹,是自然的風(fēng)景,是文化的根基,也是精神的基石。紅葉樹,因小城而迸發(fā)出旺盛的生機與活力,小城因紅葉樹而彰顯出厚重的內(nèi)涵與意蘊。
我真正了解紅葉樹是在一個秋天。午后,我信步來到紅葉樹前,上網(wǎng)查詢,蹦出若干信息。紅葉樹學(xué)名為厚殼樹,原產(chǎn)熱帶,因自然條件的限制,北方極難成活,蘇北地區(qū)則絕無僅有。這棵紅葉樹是怎樣到這里扎根生長的?我不由得浮想聯(lián)翩。
這時,一位老者走過來,他笑呵呵地主動講述有關(guān)紅葉樹的知識。他說紅葉樹的葉子外綠內(nèi)紅,指甲輕輕劃過,有暗紅的痕跡,因此得名紅葉樹。我撿起地上一片葉子,用指甲劃一下,什么也沒有看到。不過,還是點點頭,我相信老人的說法,因為我劃不出,一定有人能劃出。
老者還告訴我紅葉樹許多神奇之處。一是紅葉樹發(fā)芽和一般樹木不同步,卻和當年的旱澇暗合:紅葉樹發(fā)芽早則主澇,發(fā)芽晚則主旱。人們根據(jù)紅葉樹發(fā)芽早晚總結(jié)出一句諺語:“看紅葉戴帽,知當年旱澇。”哦,這不就像村里的老人,他們可以看云識陰晴天氣,可以觀景知旱澇年等。人老是一寶,樹也如此。我崇敬地望著紅葉樹。
紅葉樹開的花朵非常小,而且一嘟嚕一嘟嚕的,像串串葡萄,花色清白,像玉蘭花一樣?;溥^,就結(jié)出顆顆紅果,大小似黃豆,鮮紅透明,晶亮閃光,綴在樹上好像顆顆紅星鑲在碧綠的天幕上。摘到嘴里一吸,冰涼鮮甜,十分爽口??上В坏燃t果熟透,那些喜鵲、老鴰、山喳子、白頭翁、麻雀等鳥兒百食不厭,常常吃得一顆不留,而且年年如此。老人指著草叢說:“這么多年,也沒有看到地上長出一棵幼苗!”掃視一圈,半黃半綠的草叢,確實沒有任何樹苗的蹤影。紅葉樹把自己的果實全部奉獻給周邊的禽鳥,何嘗不是一種大胸懷、大氣度、大奉獻呢?望望紅葉樹,我怎能不肅然起敬呢!
關(guān)于紅葉樹的來歷,有兩個美麗的傳說。有的說它是楊六郎的馬鞭插在地上長成的。那時候他從云南充軍返回,折了一根樹枝當馬鞭,路過廟灣時,人困馬乏,就停下來歇息,遂將馬鞭插在了這里,后來就成了這棵高大的紅葉樹。還有的說是由昆侖山上的一棵神樹派來解救廟灣旱情的。旱情緩解之后它就扎根在了廟灣,再也沒有回去。老人繪聲繪色地講著,我仔細地聽著,不禁莞爾一笑。其實我看過一則報道,一九五七年三月,南京中山植物園派人來考察此樹,結(jié)論是“此樹學(xué)名為‘粗糠樹’,多生長在熱帶,福建廣東亦不多見,在蘇北絕無僅有。”可見,紅葉樹是一棵來自南方的稀有樹種。當然,有神話傳說的事物都是美好的,美麗的神話傳說就像朦朧的面紗,賦予紅葉樹以神秘色彩,彰顯出人們對紅葉樹的珍愛之情,也表達出人們對歷史文化的敬畏之心。
歷史,總是有據(jù)可考的。紅葉樹的主干略向西傾斜,樹干頂端的東側(cè)有一道明顯的勒痕。據(jù)考證這里原是濉河的東岸,河上的渡船常拴在樹干上,久而久之,樹干也就向西傾斜了。據(jù)史書記載,睢寧歷史上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古老河流,名叫濉河,南北貫通著古黃河和徐沙河、新龍河、老龍河等河流。它在縣城西北角拐了一個彎,被稱作廟灣。當時,廟灣是水陸交通樞紐,南糧北煤的船只都在此???,因此廟灣商貿(mào)發(fā)達,一片繁華。廟灣古渡遠近聞名,成為“睢寧八景”之一。紅葉樹西北方向五百米處,有一個“古渡軒”六角亭,上面標注著“廟灣古渡舊址”,就是為紀念這段璀璨歷史而建的。
“古渡軒”六角亭里鋪著木地板。東面的檐枋寫著繁體字“廟灣古渡舊址”,與之相對的西面檐枋上豎寫著密密麻麻的行書小字。其余四面檐枋都是彩繪,有“迎客松”“蘭花”等圖案。再向上,是深深拱起的亭頂,檐墊板上伸出的一條條紅色細窄的長方形水泥棒在中間聚攏,形成簡潔、樸素的構(gòu)圖。西面檐枋上題字——廟灣古渡。睢寧縣志八卷記載:廟灣古渡位于睢寧縣城西北二里許,始于漢,盛于明,乃歷代水陸之要沖,商賈云集,人流如織,系睢寧“八景”之一。明萬歷年間,時任睢寧教諭黃延赦詩云:廟灣古渡秋復(fù)春,來往行人問通津,古今多少英雄客,曾記當年鄭惠人。古渡逢盛世,美哉!
廟灣古渡作為徐、邳、青、淮間的商品集散地,“南來北往,渡者紛然”??滴跞辏?664年),時任睢寧知事石之玖寫了一首《廟灣古渡》詩云:“泡花浮影入虛無,柳剩殘煙說舊湖。野廟涼風(fēng)吹古道,板橋明月掛平蕪。半明遠水天邊盡,一點寒蓑雨外孤。滿地漁翁何處也,空塘漠漠問歸鳧。”讀到此處,我不禁心馳神往了。眼前樹林茂密,河水清澈的幽靜之地,竟是當年河岔縱橫的繁華之所。我仿佛看到了寬闊的濉水河里白帆涌動,來來往往的船舶載著天南地北的物產(chǎn),仿佛巨龍游動,甚是壯觀。夜晚的濉水河上,點點漁火,把河面斑駁得光怪陸離,光影綽約,有漁歌飄起,宛如蓬萊仙境,甚是迷人。碼頭上,有操著南腔北調(diào)的人,驚呼美哉;有操著本地口音的人,笑迎賓客。攤位上,有的吆喝著叫賣魚蝦;有的歡笑著招攬客人。酒肆里,有的興奮地擼起袖子劃拳嘶喊;有的豪爽地仰起脖子大碗推酒。想到此處,兩岸的樹木一起搖晃起來,仿佛昔日碼頭上摩肩接踵的人群在涌動;唐帆漢河靚麗地鋪展開,從小濉河的深處帶著歷史的跫音穿越而來……我如入夢境了!
滄海桑田,廟灣古渡早已消失殆盡,而濉河岸邊的紅葉樹作為歷史的見證者依舊巍然屹立,并贏得了“八方來朝”的顯赫風(fēng)光。歷史無情地演變,歲月卻溫柔以待,留下的一些代表性物品,常常帶給后人許多美好的回憶。
一棵紅葉樹就是睢寧縣的一段歷史!
(責(zé)任編輯 葛星星)
郵箱:22011378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