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國有博物館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設文化強國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非國有博物館在運營中遇到專業(yè)人才不足、運營資金匱乏和觀眾數量少、生存難度大等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需研究、制定對策措施加以解決?;诖?,文章以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為研究對象,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從“非國有博物館+旅游”“國有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產、研、學、游’一體”“非國有博物館發(fā)揮社區(qū)功能”等四個方面探討非國有博物館的新運營發(fā)展之路。
關鍵詞: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運營發(fā)展;文旅融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1.018
臨沂是歷史文化名城,具有獨特的文化體系和文化魅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臨沂文化事業(yè)也展示出更強的文化生長力。博物館作為文化收藏和展示的文博場所,對文化的傳承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博物館熱”正成為我國社會文化的新時尚。
臨沂市在開放的非國有博物館有三十余家,藏品門類繁多,涉及植物科普、木雕、電影文化、陶瓷器、硯臺文化等,是對臨沂國有博物館的有力補充。臨沂市所有非國有博物館均免費對外開放,對保護文化遺產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運營中遇到諸多困境。本文選取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為案例點,探討非國有博物館的新運營發(fā)展之路。
1 案例點簡介
本文選取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為案例點,原因如下:一是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在臨沂市注冊開放的非國有博物館中具有較強的行業(yè)影響力,在此進行案例試驗可以起到行業(yè)示范性效果,有利于日后研究成果的推廣。二是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位于社區(qū)沿街樓內,相較于單一建筑體的公共場所而言,對周邊居民的輻射吸引力更強。三是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現有基礎設施、職能劃分能夠直接作為研究基礎。
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于2020年5月建成并對外開放,2021年4月經山東省文物局備案批準,是一家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非國有博物館,以保護、研究、展示、交流、傳承中國陶瓷文化為宗旨,向觀眾展示歷代陶瓷精品。建筑面積1704平方米,展陳面積1255平方米,館內現有基本陳列“集瓷雅韻—南北名窯瓷器文化展”一個,館藏瓷器窯類別多樣,基本涵蓋西晉至民國各個時期的典型器物,且不乏越窯、湖田窯、定窯、磁州窯、耀州窯、相州窯、鞏縣窯、景德鎮(zhèn)窯之名品,目前備案藏品310件(套),館藏品1570件(套)。館內設有青少年活動中心、閱讀空間、游客服務中心等,是集教育、科研、游覽、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公共文化服務空間。
2 臨沂市非國有博物館運營狀況
在對臨沂市非國有博物館運營狀況研究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開展田野調查。其中,調查問卷發(fā)出500份,包括面向參觀者的A類卷400份、面向各級各類博物館從業(yè)者的B類卷100份。問卷收回457份,有效問卷449份,符合研究樣本要求。
通過開展田野調查及研究發(fā)現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臨沂市非國有博物館運營現狀與困境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運營壓力大,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創(chuàng)辦人的后期投入,不能實現“以館養(yǎng)館”。對于從業(yè)者而言,要為“文博情懷”買單,為了維持正常運營投入大量資金支持。長此以往,對于外部資金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當外部資金鏈出現問題時則有損于場館的正常運營和發(fā)展。
二是館舍條件差異大,缺乏保障。各館通過租借改建、購地自建等形式形成館舍,且以租借改建為主。租借用房存在租金、拆遷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場館穩(wěn)定,租借房屋改建時受原有建筑格局限制,影響了布展效果和觀眾體驗。此外,館舍內溫濕度調控、防蟲蛀、防震、防火、防洪、防爆手段單一,也不利于藏品的管理和保護。
三是人才流失嚴重,工作人員的流動性大。非國有博物館在薪資待遇、學術研究支持等方面存在短板,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非國有博物館受限于各種因素,無法在工資待遇、福利、職業(yè)提升等方面給予職工便利,導致人才流失現象嚴重,館長幾乎兼職本博物館的全部業(yè)務,從藏品管理、展陳到進行講解等工作。
四是陳列展覽方式單一。非國有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展覽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展線布局不夠合理,展示手法較為單一,缺乏輔助展品與必要文字說明。展柜內和燈光的使用缺乏專業(yè)設計,影響展示,很難給觀眾視覺沖擊。
五是文創(chuàng)產品影響力低、市場銷路不好。非國有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以旅游紀念品為主,產品開發(fā)沒有與市場緊密結合,沒有以市場為本位,產品雷同度較高,文創(chuàng)產品形式種類不豐富,進購與博物館主題無關的“暢銷紀念品”導致產品千篇一律。
六是社會服務能力有待提升,社會知名度不高。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機構,承擔著公共教育的職能。非國有博物館通過基本陳列、舉辦臨時展覽、舉行專題活動等方式進行宣傳教育。臨沂市各非國有博物館開展的臨時展覽較少,市內能提供社會教育的非國有博物館并不多,即使開展,也多是與其他社會組織或團體“捆綁”,真正自己推出的活動更是少之又少?;顒娱_展雷同度高,受眾面不廣,對普通大眾特別是對青少年來說吸引力并不高。
七是與旅游業(yè)結合不夠緊密。臨沂市內開放的非國有博物館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依托景區(qū),如依托蒙山景區(qū)的東山民俗博物館、依托龍園景區(qū)的古床博物館等;第二類是依托社區(qū),如依托十里堡社區(qū)的十里堡鄉(xiāng)村記憶博物館、依托大官苑社區(qū)的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等;第三類是獨立成館,如臨沂嶺上硯文化博物館、臨沂天澤木文化博物館等。其中,第一類博物館可與景區(qū)實現資源共享,但存在展示主題與景區(qū)文化結合度不高的問題;第二類博物館和第三類博物館的旅游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fā),在如何將觀眾吸引進門方面還有欠缺。
3 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的創(chuàng)新運營發(fā)展之路
根據上述研究分析,非國有博物館在發(fā)揮社會職能的前提下合理創(chuàng)收,是解決非國有博物館經營困境的突破口,而做好與旅游業(yè)的深度結合則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方法。
3.1 “非國有博物館+旅游”模式
在“非國有博物館+旅游”模式下,需要非國有博物館轉變運營思維,加強自身“造血功能”,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充分發(fā)揮旅游業(yè)帶給博物館的便利和優(yōu)勢,同時挖掘博物館自身存在的商業(yè)價值,靈活運用到旅游化運營中。
在這一模式下,非國有博物館首先應該了解并滿足觀眾的需求。在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內的觀眾除了有通過參觀了解到陶瓷的相關知識的需求之外,還有希望被提供餐飲、娛樂、休閑、社教活動,購買文創(chuàng)品等的需求。這些需求本身都可實現商業(yè)化轉化,但難點在于轉化過程中存在“兩張皮”現象。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在早期運營時曾提供過餐飲服務,但餐飲與博物館的展示內容之間無聯(lián)系和鏈接,餐飲沒有成為博物館文創(chuàng)的一部分。
此外,在對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的實際調研中發(fā)現,館內公共空間設計較現代,成為臨沂市內一處“網紅打卡地”,可以以此作為商業(yè)營銷的突破點,提供場地租賃和有償拍攝服務;也可以以“陶瓷文化”為基底,創(chuàng)建主題IP流量等。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內,對現有場館空間進行了較多區(qū)域劃分,適合引入多人桌游活動,如開發(fā)適應博物館主題的“劇本殺”活動,將沉浸式體驗帶給更多觀眾,也便于為企業(yè)和團體提供定制服務、提供“博物館供應商”服務等。
除此之外,要提升“非國有博物館+旅游”的發(fā)展水平需要充分利用好本地旅游資源,與市內各級各類博物館共建“博物館圈”,深刻理解臨沂市“紅綠藍古”的旅游藍圖,在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時尚之間找準平衡點。努力實現旅游吸引物集群化、聯(lián)盟化、打包化發(fā)展。利用市內旅游專線和旅游夜班公交車等便民服務項目,提升整體吸引力,提供訂單式旅游、研學旅游等個性化服務等。
3.2 “國有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模式
“國有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模式是整合兩種類型的博物館的優(yōu)勢,在充分尊重非國有博物館現行運營模式的前提下,國有博物館向非國有博物館提供技術支持、人才培養(yǎng)、展覽陳列、講解水平、藏品管理保護、安全消防管理、宣傳及社會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優(yōu)化運營方式。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提供技術支持。在展覽陳列方面,國有博物館幫助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深化展覽內容、增設必要的文字說明牌和展板,優(yōu)化展線布局和燈光照明運用,提升展陳效果;在藏品管理保護方面,國有博物館為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提供最先進的、科學的藏品管理方法,梳理藏品編號管理系統(tǒng),對重點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在文創(chuàng)品開發(fā)方面,采用“大文創(chuàng)”概念,把狹義的“文創(chuàng)產品”擴展到廣義的“與博物館有關的文化創(chuàng)意類商品”上來,研發(fā)陶瓷主題拍照打卡地、IP流量、“劇本殺”、沉浸式演出、主題展覽等。
二是提供培訓服務。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定期對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及志愿者開展相應的崗位培訓。在講解水平提升方面,國有博物館根據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實際情況,傳授講解詞撰寫方法,并進行指導和校對工作,提升講解人員的講解水平和講解能力,做到“授之以漁”。
3.3 “產、研、學、游”一體化運營
“產、研、學、游”一體化運營模式是文旅融合背景下非國有博物館實現“以館養(yǎng)館”的重要途徑。在該模式下,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可充分發(fā)揮本館現有優(yōu)勢,重點放在“研”“學”“游”三方面,在此基礎上,開發(fā)“產”的功能。
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已做出如下嘗試:一是全年向公眾推出公益講解一百一十余場、“我們的節(jié)日”系列主題活動8場次。二是全年開展“流動博物館進校園、進鄉(xiāng)村”5場,青少年研學課程三十余場。三是針對中小學提供研學課程,依托館藏,深入研究發(fā)掘其文化內涵,打造擁有自己特色的社教品牌,開發(fā)了“餐桌上的古代瓷器”“探尋古人的茶事”“古人為什么睡瓷枕,不硌嗎?”“瓷器上的小神獸”“瓶中畫:彩繪瓷瓶DIY”等研學課程,并與臨沂大學美術學院、銀河小學、臨沂三河口小學、山東交通技師學院等大中小院校建立了研學實踐基地,并簽訂青少年研學合作框架協(xié)議,發(fā)揮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職能。四是為公眾提供不同類別高質量傳統(tǒng)文化體驗活動,如古琴雅集、讀書會、香道體驗、漢服秀等。
在此基礎上,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下一步可進行的運營探索與嘗試有:
一是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可與國有博物館之間聯(lián)合辦展。通過舉辦專題展覽、開展館際交流巡展,加強與省內外各級各類博物館的聯(lián)系。在巡展過程中,通過收取借展費、售賣配套文創(chuàng)產品及研學活動課包的形式獲取經濟利益。此前,由臨沂市博物館與臨沂天澤木文化博物館聯(lián)合推出的精品展覽“一品清蓮—廉政文化藝術展”便是較為成功的案例,該展覽現已在國內十余家博物館開展巡展、出售文創(chuàng)產品及研學課包。
二是與高校、中小學進行聯(lián)合,對陶瓷文化進行深入研究,開發(fā)研學課程、制作與研學主題相關的材料包等,開展面向不同群體、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文化交流。
三是充分利用好現有場館的場地優(yōu)勢,推出與陶瓷文化相關的餐飲、娛樂、休閑服務。參考故宮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等推出食品類文創(chuàng)產品的先進經驗,推出具有臨沂本地特色,可以與陶瓷文化、陶瓷品常見紋飾相關的食品、飲料。
四是加強與教育主管部門的聯(lián)系。抓住寒暑假這兩個關鍵時間節(jié)點,吸引中小學生走進非國有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在增強非國有博物館運營能力的前提下,切實發(fā)揮好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和作用。
3.4 發(fā)揮社區(qū)功能
博物館發(fā)揮社區(qū)功能,主要指現代博物館在社區(qū)內發(fā)揮出社會教育、展覽陳列等傳統(tǒng)職能之外的功能,如:為附近居民提供便民服務、為居民提供文體活動場地等。
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位于社區(qū)沿街樓體內,沒有單體建筑場館是其一項劣勢,同時也是其優(yōu)勢。相較于臨沂市內其他非國有博物館而言,該博物館與社區(qū)緊密相連,可為社區(qū)內企事業(yè)單位提供有償的場地租賃服務,也可在限定時間段內為居民提供文體活動場地或開放部分區(qū)域為社區(qū)內提供日間養(yǎng)老照料場地。此前,臨沂市博物館曾將館區(qū)內開放場地作為日間養(yǎng)老活動場所,在限定時間段內開放,為老年人提供基礎健康管理、文娛活動等服務,同時吸納有余力的老年人加入博物館志愿者服務中,參與講解、社教授課、展覽大綱撰寫、活動攝影等各類博物館工作中,通過參與社會活動提升老年人自我價值感、認同感,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減輕家庭養(yǎng)老負擔。這一探索可以為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此外,臨沂瑯琊陶瓷文化博物館可根據自身情況和周邊社區(qū)居民需求,適當更改開放時間,如:工作日晚開館、晚閉館,適當延長閉館時間,充分利用好“非工作時間段”以吸引社區(qū)內居民進入場館。
參考文獻
[1]連紅.非國有博物館在運營中的問題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考:以漢古藝術館為例[C]//湖北省博物館協(xié)會.2018年湖北省博物館協(xié)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長江出版社,2018:426-432.
[2]王煥文,趙冉.非國有博物館發(fā)展路徑研究[J].中國國情國力,2022(4):37-40.
[3]趙雪瑩.非國有博物館運營的現狀與分析[J].卷宗,2021(6):16.
[4]楊曉琳.非國有博物館發(fā)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經濟師,2020(3):33-35.
[5]潘彬彬.非國有行業(yè)博物館運營管理與公共服務芻議:以南京冶山鐵礦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7):118-120.
[6]王曉梅.非國有博物館旅游化運營的表現、困境與對策[D].青島:青島大學,2019.
[7]王祿.非國有博物館發(fā)展策略研究:以杭州市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18.
[8]王煥文.文旅融合視域下山東省非國有博物館高質量發(fā)展對策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4):62-65.
[9]祝筍.非國有博物館成功運營案例分析[J].福建文博,2018(1):91-93.
[10]王煥文.文旅融合發(fā)展背景下山東省非國有博物館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人文天下,2021(12):27-33.
[11]劉佳旭,杜傳省.赤峰市非國有博物館現狀調查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9):72-75.
[12]孟寶華.山東省非國有博物館現狀及發(fā)展探究[J].大眾文藝,2016(8):72-74.
[13]曹婷.政府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fā)展的角色與職責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8.
[14]張夢思.洛陽非國有博物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可行性研究[D].洛陽:河南科技大學,2020.
[15]劉勇.非國有博物館的法律保護:現狀、困境與出路[J].中國博物館,2019(3):119-124.
[16]王建新.用創(chuàng)新思維謀劃博物館運營管理:以青海藏醫(yī)藥文化博物館為例[J].群文天地,2017(6):93-95.
[17]王丹鳳,韓翠霞,周林娜.非國有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設計探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21):122-123.
[18]何汪維,楊楚譞.西安非國有博物館運營模式初探[J].常州文博論叢,2018(00):105-110.
[19]李曉陽.非國有博物館如何服務社會與大局[C]//呂建中.第六屆民辦博物館發(fā)展西安論壇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5.
[20]周子漢,歐陽小紅.淺談非國有博物館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C]//江蘇省博物館學會.文化創(chuàng)意、“互聯(lián)網+”與博物館:江蘇省博物館學會2016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21]陳林婕.南京市非國有博物館現狀調查與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
[22]汪美星.合肥市非國有博物館調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6.
[23]郭揚.北京地區(qū)非國有博物館現狀調查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0.
[24]佟振遠.呼和浩特市非國有博物館生存現狀調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9.
[25]席鑫.河南省非國有博物館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D].洛陽:河南大學,2019.
[26]董小菡.成都市非國有博物館發(fā)展現狀與困境[J].文存閱刊,2020(50):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