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軍,海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谑凶骷覅f(xié)會理事,曾任《海南日報》《??谕韴蟆诽丶s記者。曾在《海南日報》《椰城》《海口日報》等報刊上發(fā)表文學作品30多篇。
攝影師揭育端先生有一幅攝影作品,名字叫作《石橋》,這幅作品展現(xiàn)的是夕陽下的一座美輪美奐的石橋雄姿。一看,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實在是太令人震撼了。我愛不釋手,看了又看,端詳了又端詳,并且換不同的角度欣賞,還是覺得意猶未盡,這就誘使我下決心一定要到石橋現(xiàn)場探個究竟。
剛好我認識揭先生,于是向他打聽了圖片中石橋的具體方位,原來只離我家不到十公里。在仲夏的一天下午,還不等太陽西下,我就迫不及待地騎著電動車向石橋所在地出發(fā)了。
石橋位于??谑懈切麓笾薮蟮滥蟼饶茄氪宓娜颂镅笾?,大約不到二十分鐘的車程,我便到達石橋現(xiàn)場。我首先站在田洋的高坡上,往田洋南面一望,不遠處一座若隱若現(xiàn)的石橋映入我眼簾。由于石橋坐落在田洋里,周邊原生態(tài)灌木茂密及雜草叢生,擋住了視線,只看見一條用石頭鋪成的約五十米長的石道,如果不是看到石道下有田洋、青草和溪水,我還不一定能判斷出這是一座石橋。
在石橋西邊的田洋里有一片池塘,池塘里長滿水浮蓮和各種雜草,一位年紀約六十多歲的村民正在池塘邊放養(yǎng)一群鴨和鵝,我走近村民向他請教道:“阿叔,這石橋叫什么名字?”阿叔熱情地回答道:“這橋叫ma橋(ma,海南話指黃牛)?!薄案陕锲疬@樣的名字?”我追問一句,阿叔笑著指著石橋回答說:“你看這橋,又窄又小,只能走過頭ma牛,不能過牛車,人們便為它取名為ma橋?!薄澳沁@橋是啥時建的?”我進一步問道,阿叔答說,“我不知道具體年代,但我知道從我父輩起就有這座橋了,應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蔽艺f,“那算是一座古石橋啦?!卑⑹蹇隙ǖ攸c了點頭。
看時間還早,我就不急于走上古石橋,而是沿著離古石橋不遠的田洋邊的水泥小道向東走去,一邊走一邊欣賞古石橋周邊美麗的田洋風光。在路上,我往半空中一看,只見幾只白鷺時而低空盤旋,時而向田洋里飛去,消失在田洋的草叢中;彩蝶在空中來回穿梭,翩翩起舞;蜻蜒時而點水,時而嬉戲,時而聚集,時而散飛;在田野水渠的岸邊野生灌木叢中的毛雞也不甘寂寞,發(fā)出“咕咕咕”的叫聲;麻雀們也來湊熱鬧,在岸邊的小樹枝上發(fā)出“吱吱喳喳”的聲音……“好一方動物世界,好一個和諧樂園。”我不禁贊嘆道。
往田洋里望去,只見村民播種的水稻青翠碧綠,長勢喜人。有些已變得青黃色,稻穗顆粒飽滿,接近成熟。我發(fā)現(xiàn)幾只雞在田里轉悠。奇怪,一般只有鴨和鵝才在池塘或稻田里活動,怎么雞也在這里?我有點不解。忽然,雞的一個動作解開了我的疑惑,只見一只雞在稻田里跳起啄著稻桿上的稻穗,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雞到田里不僅是游逛,還能覓食,想飽餐一頓嘞。
繼續(xù)沿著田洋邊的小水泥道往前走,看見田洋里還有一塊種植辣椒的旱地,只見辣椒的藤和葉已經(jīng)枯萎,紅橙橙的辣椒果實掛滿用竹子做支架的椒藤上,只等主人來采摘了。在諾大的綠色田野里見到這么一片紅色,“萬綠叢中一片紅”,我不禁脫口而出。
大概向東走了幾百米后,我轉身向南望去,一幅寬闊無比的田洋自然風光展現(xiàn)在我眼前。抬頭仰望天空,蔚藍的天空漂浮著碩大的白云,有的像冰山,有的像雪堆,有的像棉絮,有的又像滾滾的白煙……這些形狀各異的白云幾乎占據(jù)了半個藍天,它們無疑是正在天空進行表演的主角;在千姿百態(tài)的白云旁邊,也有一些灰淡的烏云在空中移動,它們只能屈身充當配角,點綴著遼闊的天空。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出來的美景真是讓我大飽眼福。我低下頭,朝田洋里觀望,在夕陽的照射下,整座田洋一片金黃,綠油油的莊稼在彩霞的映襯下更顯得生機勃勃,蒼翠欲滴;上百頭大黃牛像棋盤中散開的棋子悠哉游哉地咀嚼著鮮嫩的青草,放牧人有的正牽著大黃牛尋找更好的草源,有的抓緊時間在附近的田地里干活,有的則忙里偷閑,坐在田壟上打盹……目睹此情此景,我仿佛回到了遙遠年代的農耕社會。放眼遠眺,遠處滿眼青綠,皆是樹林和野草構筑的綠色屏障,幾乎與藍天連成一片,融為一體。這迷人的景象一個接一個,一片連一片,真是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
在我如癡如醉地享受眼前的絕佳美景時,突然想起了此行的主要目的;“哎喲,差點忘了夕陽下看石橋?!蔽沂暯械?,于是,趕忙轉身向西邊望去。此時,西邊的天空顯現(xiàn)出一大片金燦燦的霞光,一輪紅日正緩緩地向西落。我忙邁開大步往回走,踏著夕陽走在田間的小道上,心情是格外的激動和舒暢,“這不正是我盼望已久想要體驗的美感嗎?”我心滿意足地喊道。
這時我離石橋還有二三百米遠,依稀見到前方被茂密的綠色植被籠罩著的一條溪水往下流,一座由火山巖壘成的石橋橫跨溪流,建造在田洋里。由于距離較遠,還不能完全看清石橋的廬山真面目。我迫不及待地加快步伐向石橋近處邁去。當我走近石橋只有二三十米距離時,徹底被這座石橋所展現(xiàn)的古典美折服了。石橋整體由火山巖搭建而成,南北均有石塊鋪面的石路與之相接。橋的結構是三孔四墩拱形,橋墩是大小差不多均一的石塊壘砌而成,橋墩之間的橋面由青石板和石塊鋪設而成,石板、石塊縱橫相連。石橋本身長約三十米,寬約兩米,拱型石橋中間最高處距水面約兩米,橋面的石塊縫隙處長滿雜草,斑駁殘缺的石塊無聲地講述著石橋百年的風雨歷程。我懷著景仰的心情踏上了這座飽經(jīng)滄桑的石橋,跨越石橋的剎那,正值晚風習習,攜帶古韻拂面的問候,我的思緒隨著潺潺流水回到百年間的歷史見證:石橋雖小,作用卻大。這是附近村民們出行的水上交通線,百年來,石橋不知為多少村民的出行提供過方便,對當時的社會作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它至今還是人們跨越三八田洋南北的便橋之一。
夕陽漸漸地在西邊越落越快,我內心若有所失。此時此刻,發(fā)現(xiàn)眼前的景象與元曲作家馬致遠創(chuàng)作的散曲小令《天凈沙·秋思》描繪的景象有些相似,但意境卻大不相同了。不是嗎?請看,這里有枯藤有老樹卻不見烏鴉,有小橋有流水卻不見人家,有古道有西風卻不見瘦馬,夕陽西下,地處天涯的這里卻不見斷腸人影兒。
我一直低頭沉思,陶醉在虛無縹緲的夢幻世界里。“鈴鈴鈴”,家人催我回家吃晚飯的電話鈴聲打斷了我腦海里的神游。這時,夕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天色變得灰暗,我想,該回家了,便向自己的電動車走去。恰好有一位村民牽著幾頭肥壯的黃牛微笑著從我身旁走過,手中的手機正播放著一首熟悉的歌曲: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云彩是晚霞衣裳……聽著聽著,我猛然悟出現(xiàn)在已是新時代了,這里的人們安居樂業(yè),正滿懷信心地建設自由貿易港,過著寧靜、祥和、安康的生活,哪里還有馬致遠《秋思》里那種凄涼、孤寂、漂泊的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