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膠東夏甸道北莊子金礦床嚴格受招平主干斷裂帶的控制,具有多期次多階段疊加成礦的特征。本文以礦區(qū)27號和30號勘探線為研究對象,開展構造疊加暈元素地球化學分析,結果表明:單一期次礦體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為As、Sb、Hg(前緣暈)→Au、Ag、Cu、Pb、Zn(近礦暈)→Bi、Mo、W(尾暈),在礦體下部出現前尾暈共存現象,分析元素分布規(guī)律建立礦體構造疊加暈模式,結合其盲礦預測標志,在30勘探線預測靶位1處,指示深部礦體持續(xù)延伸,為后期深部找礦勘查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
關鍵詞:道北莊子金礦床;夏甸金礦區(qū);構造疊加暈;深部找礦;膠東
中圖分類號:P618.5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2128/j.issn.1672[CD*2]6979.2024.09.002
引文格式:劉彩杰,呂軍陽,李智,等.膠東夏甸道北莊子金礦床構造疊加暈研究[J].山東國土資源,2024,40(9):9-14. LIU Caijie, LV Junyang, LI Zhi, et al. Study on Tectonic Superimposed Halo of Daobeizhuangzi Gold Deposit in Xiadian Gold Mine in Jiaodong Area[J].Shandong Land and Resources,2024,40(9):9-]14.
0引言
攻深找盲是找礦的重大前沿科學課題,構造疊加暈因其獨特的理論、思路和方法,為解決礦山資源危機提供了有效的手段[1-17]。道北莊子金礦床是招平斷裂帶中南段較為典型的熱液蝕變巖型金礦床,隨著礦山開采程度的增加,亟待查明深部礦體延伸深度分布情況、是否有盲礦存在,本文利用構造疊加暈方法,通過研究27號和30號勘探線地球化學元素特征,查明原生暈元素分帶分布規(guī)律,構建原生暈疊加成礦模式,結合疊加暈盲礦預測標志,開展深部盲礦預測,為礦床深部找礦指明主要方向[18-23]。
1礦床地質特征
道北莊子金礦床產出于招遠-平度斷裂帶中部芝下-姜家窯斷裂帶下盤,招遠市南30 km處,臨近萊西市,行政區(qū)劃屬招遠市夏甸鎮(zhèn)[18-19,23](圖1)。區(qū)內出露地層主要有第四系和古元古代荊山群,巖漿巖有新太古代馬連莊序列、棲霞片麻巖序列和中生代玲瓏花崗巖,發(fā)育閃長玢巖脈、煌斑巖脈等脈巖。招平斷裂帶呈NE向穿過礦區(qū)中部,是礦區(qū)主要的控礦構造,沿玲瓏花崗巖與棲霞片麻巖接觸帶展布,沿走向或傾向呈波狀延展[24-30],主斷面明顯,斷層泥連續(xù)、穩(wěn)定,厚在0.2~1.5 m。構造蝕變巖具有明顯分帶特征,且自構造帶主斷面向深部依次分布:黃鐵絹英巖化碎裂帶、黃鐵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帶和黃鐵絹英巖化花崗巖帶,分帶之間呈漸變關系,Ⅰ、Ⅱ、Ⅲ號礦體群主要賦存前2個蝕變帶中,礦體沿走向呈斜列狀排列,在傾向上形成礦體尖滅再現規(guī)律和呈疊瓦狀排列。其中Ⅰ-1號礦體為主礦體,緊靠主裂面分布,分布于-579 m~-1 222 m 標高范圍,礦體沿走向或傾向極不連續(xù),呈豆莢狀,其產狀和主斷面一致,走向38°~55°,傾向SE,平均傾角47°,礦體規(guī)模小,含金品位高,一般在2.5×10-6左右。礦床淺部礦體從地表至-400 m標高逐漸尖滅或貧,經垂深100~200 m的無礦間隔(礦化薄弱段),深部礦體再現,目前控制到-1 000 m左右礦體向深部未尖滅,仍具延續(xù)趨勢(圖2)。礦床形成是成礦熱液與控礦構造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成礦早期石英-黃鐵礦階段(Ⅰ),金礦化極其微弱,不足形成工業(yè)礦體;主成礦期含金黃鐵礦-石英階段(Ⅱ)和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Ⅲ),礦化強且分布廣泛,產生金礦物豐富,形成金礦體;成礦晚期石英-碳酸鹽階段(Ⅳ),基本無礦化,4個成礦階段持續(xù)發(fā)育與疊加,從而導致金、石英、多金屬硫化物全面沉淀析出,形成主要的工業(yè)礦體。
2礦床地球化學特征
以27號、30號勘探線為研究對象,根據圍巖、礦體蝕變程度,等間距進行疊加暈取樣,共計156件樣品(圖2),對樣品進行Au、Ag、Cu、Pb、Zn、As、Sb、Hg、Bi、Mo、W、Sn共12種元素分析,特征元素組合Au、As、Ag、Cu、Bi、Mo、W。利用“數字區(qū)域地質調查系統(tǒng)”中的TIN模型中的數字處理系統(tǒng)進行數據處理,得到表1,按照5%信度下元素的最低相關系數為0.157,得到金礦床各元素的相關性如下所示:
經數字礦產資源調查軟件中大比例尺數字填圖進行聚類分析(圖3),結果顯示:以相似度0.3為界,可以將Au、Bi、Cu、Sn、Hg五種元素組成一個群體,Ag、As組成一個群體,Mo、Sb組成一個群體,Pb、Zn組成一個群體;以相似度0.7為界,可以進一步將Au、Bi、Cu、Sn分為一個群體,Pb、Zn分為一個群體。Au為主要成礦元素,Cu和Bi為主要的伴生元素。
3構造疊加暈特征
3.1礦床原生暈分帶標準
根據道北莊子各元素背景含量及已知主礦體暈的各指示元素含量高低及其含量區(qū)間的大小,將各指示元素的濃度分為外帶(弱異常)、中帶和內帶(強異常),詳見表2。
3.2礦床構造疊加暈特征
根據30線-1 400 m標高以上元素異常與礦體的關系,查清楚元素分帶特征,識別單個礦體的前緣暈、近礦暈、尾暈,進而識別不同階段形成礦體-暈的疊加特點[3,7,13]。
根據元素特征識別出單期次原生暈的前緣暈、近礦暈和尾暈,其中Au與Ag元素展布特征相似且異常較強,Cu元素異常強,Pb與Zn元素異常較弱且分布范圍小,然而Au、Ag、Cu、Pb與Zn五種元素均是沿金礦體或金異常濃度最高,逐漸向四周元素濃度降低,是近礦暈指示元素,指示近礦。Sb元素異常微弱且范圍較小,As與Hg元素異常較強且范圍大,Sb、As與Hg元素異常主要位于礦體的上部和下部,是前緣暈特征指示元素,指示礦體前緣,其下部異常是深部盲礦體前緣暈的疊加暈。Bi、Mo與W元素異常強度較強,圍繞礦體的上部、中部、下部分布,是尾暈特征指示元素,指示礦體尾暈。Sn元素異常較弱且范圍很小,對金礦指示作用不大。由此可知,As、Sb、Hg→Au、Ag、Cu、Pb、Zn→Bi、Mo、W是礦體單一期次原生暈自上而下的軸向分帶序列,與李惠等[2,4]的觀點一致。同期次或多期次成礦疊加,可以在構造空間上形成同位—近于同位—部分同位—或只有上部礦尾暈與深部盲礦前緣暈疊加等復雜的疊加構造。
3.3礦床構造疊加暈找礦模型
道北莊子27號和30號勘探線礦體原生暈分帶表現為,礦體有自己的前緣暈、尾暈和近礦暈,但礦體下部又有盲礦體的前緣暈,呈現前、尾暈小規(guī)模疊加共存的現象,推測說明存在另一個礦體原生暈的存在,推斷Ⅰ-1號礦體深部可能持續(xù)延伸,或者有新的礦體存在。結合道北莊子野外地質調查資料和地球化學元素空間分布特征,初步建立了道北莊子Ⅰ-1號金礦床構造疊加暈理想模式(圖4)。
4基于構造疊加暈的金礦預測
4.1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標志
(1)前緣暈(強度大)準則:當Au元素異常強度較高時,若前緣暈強異常,尾暈弱異常,說明深部存在盲礦體;當Au元素異常強度較低時,前緣暈異常較弱,說明盲礦體距已知礦體較遠;當Au元素異常與前緣暈異常均較強時,說明深部盲礦距已知礦體很近;當Au元素異常很弱時,尾暈異常較強,前緣暈無異常或零星異常,說明深部幾乎無礦。
(2)前、尾暈共存準則:前緣暈和尾暈強異常共同出現時,說明已知礦體向深部有延伸或者深部存在盲礦,如果同時有近礦暈強異常存在,則說明存在Ⅱ、Ⅲ成礦階段疊加,這就說明盲礦品位較高。
]4.2預測靶位的確定及預測結果
通過分析以往地質成果資料、金礦床特征、礦床原生暈縱向特征,結合構造疊加暈模式及盲礦預測標志,在30號勘探線原生暈存在前尾暈共存現象,進行盲礦體預測,共提出1個預測靶位,命名為C-1(圖5)。30號勘探線淺部礦體Au平均品位為3.42×10-6,厚度5.66 m。鉆孔30ZK2控制最深部,鉆孔見四層礦,第一層Au平均品位為2.25×10-6,厚度2.58 m;第二層Au平均品位為1.20×10-6,厚度3.10 m ;第三層Au平均品位為1.20×10-6,厚度3.10 m;第四層Au平均品位為1.40×10-6,厚度1.84 m;向深部均未封閉。疊加暈特征為在鉆孔30ZK2見Au元素強異常,前緣指示元素As中帶異常、Hg內帶異常,尾暈指示元素Bi、Mo、W均為內帶異常,指示深部存在盲礦體。C-1靶位自鉆孔30ZK2沿傾向向深部延伸560 m,標高范圍-1 300 m~-1 800 m,厚40 m左右,寬120 m左右,后期可先從靶區(qū)中部開始驗證,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向兩側布孔。
5結論
(1)單一期次原生暈從上到下具有明顯的軸向分帶特征,即上部前緣暈指示元素As、Sb、Hg到近礦暈指示元素Au、Ag、Cu、Pb、Zn下部為尾暈指示元素Bi、Mo、W,同期次或者多期次原生暈疊加可形成疊加構造。
(2)以30號勘探線為例,其礦體深部存在前緣暈和尾暈元素疊加的部分,說明存在原生暈疊加,指示礦體向深部有一定的延伸,預測靶位1處。
參考文獻:
[1]馬久菊,張永強,望開磊,等.甘肅天水寬溝金礦床構造疊加暈研究及盲礦預測[J].黃金科學技術,2012,20(1):2731.
[2]李惠,禹斌,馬久菊,等.構造疊加暈預測側伏礦體深部盲礦的方法及實用模型[J].礦產勘查,2016,7(6):971977.
[3]劉彩杰,鮑中義,王永慶,等.玲瓏金礦田東風礦區(qū)深部構造疊加暈研究[J].山東國土資源,2016,32(3):1721.
[4]禹斌,李惠,李永才,等.典型礦床深部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實用模式[J].黃金科學技術,2017,25(2):16.
[5]張廷彥.內蒙古哈達門溝金礦田313號脈構造疊加暈特征及深部預測[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8:170.
[6]王志浩.膠西北上莊礦區(qū)熱液蝕變成礦與構造疊加暈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8:167.
[7]霍光,宋國政,閆春明,等.膠東紗嶺金礦床構造疊加暈特征及深部找礦預測[J].山東國土資源,2019,35(9):1622.
[8]王斌,宋伊圩,孫彪,等.甘肅寨上金礦南礦帶構造疊加暈實用模型及深部找礦預測[J].現代地質,2021,35(6):15041514.
[9]劉旭光,呂軍,李惠,等.黑龍江三道灣子金礦床構造疊加暈模式及找礦靶區(qū)預測[J].礦產勘查,2019,10(10):26452653.
[10]秦陽,謝萬洪,吳秉東,等.青海東昆侖那更康切爾銀礦構造疊加暈模式研究與深部預測[J].礦產與地質,2020,34(1):128135.
[11]李成祿,符安宗,徐文喜,等.黑龍江多寶山地區(qū)永新金礦床構造疊加暈特征及深部找礦預測[J].現代地質,2023,37(3):674689.
[12]魏子鑫,秦連元,要悅穩(wěn),等.青海省格爾木市白日其利金礦區(qū)構造疊加暈深部找礦預測[J].黃金,2023,44(1):7581.
[13]劉天鵬,劉彩杰,李智,等.膠東水旺莊超大型金礦床構造疊加暈特征及深部找礦預測[J].山東國土資源,2024,40(2):18.
[14]馬久菊,李惠,劉杰,等.廣西昭平大王頂金礦床深部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模型[J].地質找礦論叢,2015,30(2):286294.
[15]趙陽,黃勇,尹福光,等.甘肅文縣陽山金礦床高樓山礦段構造疊加暈地球化學特征及巖漿構造成礦耦合關系簡析[J].地質科學,2024,59(2):484497.
[16]李成祿,符安宗,徐文喜,等.黑龍江多寶山地區(qū)永新金礦床構造疊加暈特征及深部找礦預測[J].現代地質,2023,37(3):674689.
[17]魏江,安文通,張之武,等.山東乳山唐家溝金礦構造疊加暈研究及深部預測[J].地質找礦論叢,2023,38(4):532540.
[18]李建中,陳遠榮,翟文芳,等.山東夏甸金礦區(qū)道北莊子金礦床地球化學異常分帶模型研究[J].礦產與地質,2011,25(6):504508.
[19]李瑞翔,徐韶輝,楊真亮,等.膠東夏甸金礦區(qū)道北莊子金礦床流體包裹體和氫氧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J].山東國土資源,2017,33(8):1520.
[20]李洪奎,毛先成,湯磊,等.山東招遠夏甸金礦深部三維成礦可視化定位預測[J].山東國土資源,2019,35(7):110.
[21]徐韶輝,王云燕,楊真亮,等.夏甸姜家窯金礦床三維地質結構及礦體賦存規(guī)律[J].山東國土資源,2021,37(6):1118.
[22]劉玉橋,李壽磊,牟志軍.膠東金礦區(qū)夏甸金礦床礦化分布規(guī)律及構造控礦分析[J].山東國土資源,2022,38(10):19.
[23]于浩,陳遠榮,密靜強,等.山東夏甸道北莊子金礦烴類異常特征與異常模型研究[J].四川地質學報,2022,42(3):369375.
[24]宋明春,宋英昕,李杰,等.深部礦階梯找礦方法:以膠東金礦集區(qū)深部找礦為例[J].中國地質,2022,49(1):115.
[25]徐述平.招平斷裂帶金礦勘查模型與成礦預測[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1196.
[26]宋明春,林少一,楊立強,等.膠東金礦成礦模式[J].礦床地質,2020,39(2):215236.
[27]呂軍陽,王斌,劉向東,等.膠東棲霞地區(qū)西林斷裂帶深部結構特征與找礦方向[J].山東國土資源,2024,40(3):7984.
[28]王來明,王金輝,任天龍,等.膠東金礦與中生代區(qū)域性花崗巖關系及成礦預測和找礦方向[J].山東國土資源,2024,40(3):622.
[29]劉強,張巖,蔡娜,等.山東棲霞笏山-西陡崖金礦地質特征及資源潛力分析[J].山東國土資源,2024,40(3):3341.
[30]范海濱,李強,劉倩,等.山東棲霞楊礎地區(qū)包裹體及穩(wěn)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意義[J].山東國土資源,2024,40(3):5057.
收稿日期:20240614;修訂日期:20240626;編輯:陶衛(wèi)衛(wèi)
基金項目: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局控地質勘查和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編號:202009);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典型礦集區(qū)潛力評價示范項目”子項目(編號:12120115034801、12120115034901);山東地礦六隊青年基金項目(編號:LYQK202205)
作者簡介:劉彩杰(1988—),女,山東招遠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區(qū)域地質調查與礦產勘查工作;E-mail:Lcj7013@163.com
*通訊作者:范家盟(1988—),男,山東淄博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區(qū)域地質調查與礦產勘查工作;E-mail:4027606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