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至22日,《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大會將聚焦于氣候融資新目標的談判,旨在通過國際合作,爭取更多共識與成果,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2015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取得巨大成功,達成了《巴黎協(xié)定》,但之后的七次大會成果均不突出。當前能源轉型進展緩慢,我們期待著今年的巴庫大會就推進能源低碳轉型有進一步的突破。
速度緩慢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后,應對氣候變化、推進能源低碳轉型成為全球熱點。然而,迄今世界能源低碳轉型的速度達不到碳中和的要求,也滿足不了密切關注氣候治理人們的熱望。要實現(xiàn)碳中和,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需要下降至20%以下。然而,從2015年到2023年,化石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從86%下降到81%,平均每年僅下降0.57個百分點。今后如果這個速度維持不變,要在約109年之后(公元2134年前后)化石能源消費的占比才會下降到20%以下。
歐盟是全球氣候治理的排頭兵。在全球低碳轉型中成績突出,但同樣難以按時實現(xiàn)碳中和。從2015年到2023年,化石能源在歐盟國家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從75%下降到68%,年均下降0.87個百分點,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如果今后這樣的速度延續(xù)下去,那么化石能源在歐盟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要到56年之后(大約2079年)才能下降到20%以下。鑒于此,歐盟將難以完成在2050年前成為世界第一個碳中和大洲的既定目標。
為何遇困
世界低碳轉型能否順利推進,關鍵在于能否保障國家等不同層次的能源安全利益。而各主體的能源安全利益不能得到充分滿足,是迄今世界能源轉型進展緩慢的關鍵原因。能源安全的含義雖經多次演變,但核心不變,即可靠和價格合理。當然,對象不同能源安全的意涵也不完全一樣。
第一,化石能源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發(fā)生在消費環(huán)節(jié),而迄今能源低碳轉型總體上不符合全球消費者的能源安全利益。與高碳能源相比,低碳能源總體上更貴、穩(wěn)定性更差。比如,風電和光伏發(fā)電的成本總體上比煤電高,而且隨機性、波動性和間歇性更強。同樣,與高碳產品相比,低碳產品往往更貴且更不可靠。比如,和燃油汽車相比,電動汽車從全生命周期看成本更高,且續(xù)航里程更短。結果,發(fā)展至今,如果沒有足夠的補貼,那么低碳能源及其相關產品的競爭力與吸引力仍然較低。
第二,迄今能源低碳轉型也不符合一些能源進口國的安全利益。與石油等化石能源相比,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更加均衡。因此,從長遠看,推進能源低碳轉型有利于能源進口國實現(xiàn)能源固有安全。然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政府相信,與低碳能源相比,高碳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運輸和儲存方便等方面的優(yōu)勢,消費高碳能源可大量、快速地創(chuàng)造財富,促進其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為了盡快發(fā)展經濟、提升國力,部分發(fā)展中國家雖然簽署了《巴黎氣候協(xié)定》,也一再表態(tài)支持低碳轉型,但實際上決心走發(fā)達國家走過的路,積極推進能源高碳轉型,大規(guī)模地用化石能源消費替代傳統(tǒng)生物質燃料。從能量密度的角度看,這種替代是能源事業(yè)的進步;但從低碳轉型的角度看,這是高碳能源對低碳能源的逆替代。
第三,能源低碳轉型不符合世界主要化石能源出口國的安全利益。一些能源輸出國對讓世界長期駐留在高碳時代抱有強烈興趣。比如,沙特阿拉伯政府雖已承諾將在2060年實現(xiàn)碳中和,也在加快發(fā)展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但它的心思更多地放在如何讓世界能源消費維持現(xiàn)狀上,尤其是如何把各國鎖定在石油消費的路徑上。為此,沙特制定了石油需求可持續(xù)計劃(oil demand sustainability programme, ODSP)。沙特計劃設法促進非洲等欠發(fā)達地區(qū)燃油汽車、公交車和飛機的發(fā)展,還計劃和全球大汽車公司合作,生產便宜的、有高度競爭力的燃油汽車。沙特還計劃發(fā)展以燃油為動力的微電網,以柴油或重質燃料油為發(fā)電原料,等等。
第四,推進能源轉型同樣不符合一些大公司的經濟利益,導致它們對轉型缺乏持久的熱情。比如,BP、殼牌、嘉能可等歐洲大公司曾經是全球企業(yè)界低碳轉型的急先鋒。但是,由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業(yè)務的利潤率遠高于低碳能源業(yè)務,而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fā)后歐盟和歐洲各國對能源安全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嘉能可等歐洲公司紛紛擴大其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業(yè)務,對低碳能源的熱情明顯消退。又如,迄今生產和銷售電動汽車的利潤率仍然遠低于燃油汽車。鑒于此,美國、日本等國的主要汽車廠商對擴產電動汽車依然嚴重缺乏熱情。
擺脫困境
要掙脫世界能源轉型的困境,關鍵在于針對痛點對癥下藥。
第一,必須切實增強低碳能源的韌性。低碳能源的突出缺點是不可靠、穩(wěn)定性差,不能滿足人們對能源安全利益的追求。為此,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從各個方面提升低碳能源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比如,針對新能源電力穩(wěn)定性差的缺陷,各國需要加快建設儲電體系。又如,針對電動汽車續(xù)航里程較短的問題,各國需要抓緊推進固態(tài)電池等新型動力電池技術的研發(fā)和推廣,同時應加速推進充電網絡體系建設,并盡快完善電動汽車生態(tài)鏈。為增強低碳能源韌性,各國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需要加快填補氣候資金缺口。即將召開的巴庫氣候變化大會打算聚焦氣候融資,可謂切中要害。
第二,創(chuàng)新方法、拓寬思路,多措并舉推進低碳轉型和氣候治理。各國既要重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也要重視其他溫室氣體的減排;氣候治理既要堅持多邊國際合作,又要充分重視雙邊合作的作用。近年來,中美兩國已在減少甲烷排放方面進行了密切合作,不論其最終結果如何,都將是世界氣候治理的有益嘗試,意義重大。
第三,要加快推進氣候適應。由于現(xiàn)實安全利益、社會文化等方面復雜因素的影響,迄今實際上并不存在關于能源低碳轉型的全球共識,而且這種共識未來也不會出現(xiàn)。今后,在世界范圍內,高碳能源對低碳能源的逆替代現(xiàn)象還將繼續(xù)出現(xiàn)并掣肘氣候治理的進程。世界碳中和即便能夠實現(xiàn),很可能遠遠晚于人們希望的2050年前后。鑒于此,各國政府需要在推進氣候減緩的同時,提升對氣候適應的重視程度,增強應對氣候災變的能力。
本文作者系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級經濟師
責任編輯: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