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月13日,“‘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書香行”中的“書潤青春"閱見未來”首都名師名家校園行項目之“名家談北京”校園行活動走進北京科技大學。活動邀請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帶來“路遙的多元美學譜系——以《人生》為原點”主題講座,北京科技大學師生代表等200余人參加。
夜幕降臨,繁星點點,北京科技大學校園沉浸在一片靜謐之中。穿過園丁主路,我快步走向?qū)W術報告廳。從室外旋轉樓梯拾級而上,二樓報告廳內(nèi)的聲音逐漸清晰。推開大門,廳內(nèi)燈光璀璨,現(xiàn)場幾乎已座無虛席。
講座開始前,主持人隆重介紹了主講人楊慶祥教授,他是詩人、批評家,同時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他長期耕耘于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沃土,著作等身,其中《分裂的想象》《80后,怎么辦》《我選擇哭泣和愛你》等作品廣受贊譽。
報告廳正前方的大屏幕上,“路遙的多元美學譜系——以《人生》為原點”幾個大字躍然眼前,我不禁思索:為何選擇解讀《人生》這部作品?路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在此之前,我實實在在地精讀過他的《平凡的世界》三部曲,并且據(jù)我了解,在學校圖書館,這部書是被借閱得最多的作品之一,在每年的學校借閱排行榜上,也是常年“霸榜”。相比于《人生》,《平凡的世界》具有更廣泛的閱讀基礎。
楊教授似乎感受到了我的疑惑,他微笑著說:“確實,《平凡的世界》有著廣泛的讀者群。但如果要我推薦一部路遙的作品,我會選擇《人生》?!彼又f,《平凡的世界》固然是一部厚重的文學巨著,但《人生》這部中篇小說,僅需3小時便能讀完,卻同樣深刻地描繪了經(jīng)典人物“高加林”的內(nèi)心世界。與《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孫少安一樣,他們都面臨著生存的困境和尋找出路的難題。楊教授提到自己最初有關路遙的“觸動”,就是由小說《人生》而改編的電影《人生》。在那次偶然的觀影經(jīng)歷中,他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由此,他逐步走進路遙的文學世界?!霸谖铱磥?,《人生》是路遙更為關鍵的作品,它承載了作者的重要起點?!?/p>
接著,楊教授開始講述《人生》的故事背景。《人生》講述了在改革時期的陜北高原,高中畢業(yè)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變化和心靈掙扎的過程。高加林同農(nóng)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fā)展的矛盾。
高加林,農(nóng)民出身,一副知識分子的派頭,他穿著帥氣的風衣和皮鞋,戴著時興的手表,是那個時代最時髦的青年。“可以說,高加林就是那個時代年輕人的偶像!”楊老師繪聲繪色地向我們描述著高加林的形象,試圖拉近我們與高加林——這個當代文學中不多的經(jīng)典人物的距離。我掏出手機,搜索起改編同名電影中高加林的圖片。抬頭一看,不少同學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我們試圖將這個經(jīng)典人物在心中具象化,與他建立一種情感上的聯(lián)系。
“路遙的《人生》為何常讀常新?”在我們對作品和主角形象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后,楊教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并由此引入了“經(jīng)典”的概念。他解釋說,經(jīng)典作品能滿足現(xiàn)實需求,更能滿足精神需求,其精神性超越了故事或情節(jié)本身,在人物、故事和細節(jié)的基礎上提供了一種普遍的美學——人物美學和敘事美學。
隨后,楊教授侃侃而談,將《人生》中的高加林同《紅與黑》中的于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的保爾·柯察金、《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主人公維特等文學形象進行對比分析?!啊都t與黑》中的于連也是一個來到巴黎的外來青年,他奮發(fā)向上,迫切地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因無法融入貴族圈子而絕望,導致自我毀滅?!睏罱淌谡J為,于連非常極端,他被塑造成資本等級體系的受害者,而高加林身上也有類似于連的欲望和性格特質(zhì),但表現(xiàn)較為溫和。同時,高加林對文學、對詩歌和自我表達的追求,又恰似《弗蘭肯斯坦》中癡迷于探索自然奧秘、狂熱造出怪人的生物學家弗蘭肯斯坦。
此時,高加林這個人物從哪兒來?他有什么人物美學特質(zhì)?他為什么能夠一直影響到我們當代的讀者?這幾個問題便不言自明了:他融合了多種文學元素和時代精神,既有奮斗和奉獻精神,又有對等級的不滿和欲望,更有對自然和女性的愛以及對真理的追求。
“所以我認為,《人生》是一部降格的浪漫傳奇?!睏罱淌谶M一步解釋,所謂的“降格”,指的是《人生》并非傳統(tǒng)上那種以充滿了高貴與奢華氣息的騎士或貴族為主角的羅曼史,而是聚焦于高加林在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的普通生活。隨著1980年代的歷史變革,在這片曾貧瘠閉塞的土地上,人們開始邁向現(xiàn)代化。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新的浪漫傳奇——普通人的生活與情感、奮斗與追求,傳遞純粹而真實的情感力量。它長久觸動著我們的心靈。
楊教授動情的演繹,令整個報告廳鴉雀無聲,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聆聽著,高加林這個多維度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加清晰起來。
這時我想到了我熟悉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孫少安,他們雖與高加林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是普通的人,有著普通的靈魂,都在不屈不撓地完成自己的生活。這時,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路遙作品中那種對土地、對勞動的深沉情感,以及作品中普通人對于改變命運、追求更完美的價值實現(xiàn)的沖動和力量。這些都給人以持久的精神力量。
正當我們沉醉于高加林的人物美學中,楊教授輕輕一點,講義頁面翻到了第二篇章——敘事美學。
楊教授提到,《人生》作為一部道德勸誡小說,有著“出人頭地——忘恩負義——道德勸誡”這種非常典型的傳統(tǒng)敘事模式。他說,在故事中,路遙和德順老漢的勸誡聲交織在一起,一個激昂而熱烈,一個則低沉而堅定。德順老漢的低音勸誡,來自民間和鄉(xiāng)土,是中華文明里面綿長而悠久的回聲。這些勸誡之聲,以及高加林一次次成功與失敗的人生起落,展現(xiàn)出了相向而行的敘事美學,給予了普通人面對當下苦難生活的勇氣和希望。在這一點上,《人生》無疑與中國本土的傳統(tǒng)美學有著深厚的共鳴。同時,它又將這種傳統(tǒng)美學巧妙地與現(xiàn)代元素相融合,讓作品擁有了經(jīng)典的道德價值和精神內(nèi)涵。
“讓低低在下的人站起來,讓高高在上的人跪下去!”楊教授激動地說。與此同時,現(xiàn)場有掌聲響起,不少同學被他的情緒所感染,仿佛也感受到了那種從內(nèi)心深處涌起的對人生、對道德的深刻體悟。
這場講座雖然只有一個半小時,但信息量卻極為豐富。它激起了我讀書的欲望——特別是那些被提及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甚至有了提起筆寫點什么的沖動。“提到了非常多的文學形象,給我了一些重新看待路遙作品的角度?!薄懊魈炀鸵鑱怼度松纷x。”離場時,我聽到有不少同學這樣說道。
責任編輯:賈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