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標導覽 ?
了解武昌起義的史事,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參考答案】
革命志士的奮斗:
萍瀏醴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武昌起義:
湖北
黎元洪
辛亥革命 君主專制 思想解放
? 概念解讀 ?
辛亥革命
(1)狹義:發(fā)生于舊歷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義。
(2)廣義:指19世紀90年代到1912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動。
? 易錯提示 ?
1.提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不等同于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種綜合性的政治概念,它不僅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君主專制制度,它是以君主專制、獨裁為主要特征的一種政治制度),還包括封建經(jīng)濟制度、封建的土地制度以及封建思想、文化等。封建制度的終結(jié)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完成為標志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或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
2.提示:孫中山?jīng)]有親身參與武昌起義,但領(lǐng)導了辛亥革命。
3.提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是愛國的、進步的運動,經(jīng)濟上要求發(fā)展資本主義,政治上挽救民族危亡,但都未能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zhì)。
隨堂 練習
1. 【跨學科】《對酒》:“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彼菫橥品宄?quán)和封建統(tǒng)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qū),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這首詩表現(xiàn)了輕視金錢的豪俠性格和殺身成仁的革命精神。這首詩的作者是( )
A. 秋瑾 B. 劉道一
C. 黃興 D. 徐錫麟
2. 1911年10月13日《申報》刊登了一則時政報道:“武昌新軍之變,省城陷,總督走,督署毀,張彪傷?!薄渡陥蟆穲蟮赖闹卮笫录牵?)
A. 萍瀏醴起義 B. 安慶起義
C. 廣州黃花崗起義 D. 武昌起義
3. 孫中山在總結(jié)黃花崗起義的影響時說:“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慨,已震動全球,而國內(nèi)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下列對此次起義理解不正確的是( )
A. 沉重打擊了清朝的腐朽統(tǒng)治
B. 揭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C. 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
D. 加速了革命發(fā)展的進程
4. “辛亥革命創(chuàng)造了民主政治建設(shè)的必要條件和良好契機……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頂皇冠,而是開辟了中華民族振興有為的希望之路?!辈牧现荚谡f明辛亥革命( )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務
B. 依靠的群眾基礎(chǔ)極薄弱
C. 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
D. 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zhì)
5.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早期革命活動(部分)
材料二 武漢地處長江中游、內(nèi)陸腹地,這里不僅經(jīng)濟發(fā)達,且革命力量基礎(chǔ)雄厚。革命黨人在沒有統(tǒng)一指揮的情況下,仍決定按原計劃于10日起義。經(jīng)過一夜激戰(zhàn),起義部隊完全占領(lǐng)武昌,緊接著,全國各省紛紛響應,不足兩個月時間,內(nèi)地18個行省中,就有14個省宣布獨立光復,革命烈火迅速燒遍全國。
——摘編自張憲文《中華民國史》
材料三 該事件推倒了皇帝寶座,用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階級的專制制度,是歷史的巨大進步,動搖了中國人對兩千年來似乎亙古不變的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崇拜。從此,“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成為人民大眾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
——摘編自張海鵬《從歷史意義和失敗教訓上讀懂這座里程碑》
(1)根據(jù)材料一,歸納武昌起義爆發(fā)前民主革命先行者的革命活動。概括這些活動對辛亥革命的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武昌起義取得成功的有利條件,并概括當時起義的特點。
(3)根據(jù)材料三,概括“該事件”的歷史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