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沏一壺茶,捧一卷書,品讀作家筆下的“雨水”,在淅瀝的雨聲里,感受慢下來的時光,饒有一番滋味。
季羨林《聽雨》繪聲繪色地記錄了雨落下的聲音:“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xù),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臺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里,每一個葉片都仿佛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xiàn)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xiàn)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聽雨,本是閑情雅致,但作家心系蒼生,因而從雨聲里,聽到的是豐收的希望,是千萬人吃飽肚子的喜訊。
我由此想起另一個喜歡靜坐聽雨的高校教授——美學(xué)家朱光潛。聽過一個與他有關(guān)的故事,學(xué)生到他家中,想要打掃庭院里的層層落葉,他攔住了,說好不容易才積到這么厚,可以聽到雨聲。這令我想起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的詩句,《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也曾引用此句不讓拔掉寶玉眼中可恨的“破荷葉”。想來雨打在落葉和枯荷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襯托得雨聲更加清冷寂寥。那是自然中花和葉的生命進入凋零的聲音。雨滴敲打發(fā)出枯干硬脆的聲響,這聲音讓人警醒,應(yīng)珍惜生命中的柔軟與溫存;雨灑枯葉也讓人釋懷,一切外在的嬌艷華美終究回到了內(nèi)在的樸素平靜上。落葉枯荷有著洗盡鉛華的美,雨落其上,雨聲也變得穩(wěn)重而恬淡,被賦予了一種幽微雅致之味。
還有一種雨是無聲的,如張愛玲在《異鄉(xiāng)記》里的雨,“天色是鴨蛋青,四面的水白漫漫的。下起雨來了,毛毛雨,有一下沒一下地舐著這世界”。但這無聲的細雨,卻道出了作者的心境,一種漂泊無依的凄涼之感籠罩在心頭。
比起細雨的繾綣,我更喜歡夏日陣雨的豪邁爽直。老舍在《駱駝祥子》里寫到北平白天的急雨:“風(fēng)帶著雨星,像在地上尋找什么……風(fēng)、土、雨,混在一處,聯(lián)成一片,橫著豎著都灰茫茫,冷颶颶,一切的東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樹,哪是地,哪是云……雨道,扯天扯地垂落,看不清一條條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陣,地上射起了無數(shù)的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幾分鐘,天地已分不開,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橫流,成了一個灰暗昏黃,有時又白亮亮的,一個水世界?!蹦晟贂r,母親越是在雨天關(guān)窗往屋里趕我,我越是想探出頭去張望。記得夏日的雨水正如老舍筆下的力度和速度,無數(shù)雨條如箭如冰溜子般戳在地上。那雨,可不是一絲絲的,是一條條或者一坨坨的,想來打在身上是疼的,仿佛是從天上滾下“洪水”來,那樣磅礴壯觀,令人對大自然的威力肅然起敬,又令人心里瞬間通透敞亮起來。
總覺得“雨”是作家筆下傳情達意最好的工具,感到悲傷凄涼時,聽聽那冷雨;兩情相悅時,聽著夜雨閑閑敘話、共剪燭花;茫然無措時,一場疾風(fēng)驟雨淋濕了所有懵懂,終于領(lǐng)悟心中的向往與追尋……總之,作家筆下的雨聲,不僅是人生閱歷的積淀,更是心靈的奏鳴曲,一定要細細聽、慢慢品,方知別有一番意蘊藏在其中。
雨,能彌漫成一種情調(diào),浸潤成一種氛圍,亦能鐫刻成一種記憶。
責(zé)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