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經腹腔鏡下解剖性肝切除術(LAH)治療對其肝功能、炎癥反應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1月十堰市茅箭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6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依據患者或家屬意愿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開展腹腔鏡下非解剖性肝切除術(LNAH),觀察組(44例)開展LAH,隨訪1年后,對照組失訪2例、觀察組失訪3例,最終納入81例患者,對照組40例、觀察組41例。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術前、術后7 d肝功能、炎癥反應,以及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隨訪1年復發(fā)情況。結果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術后引流量均較低,術后住院時間較短(均Plt;0.05);兩組手術時間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相較于術前,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γ谷氨酰轉肽酶(γ-GT)、白細胞介素-6(IL-6)、超敏-C反應蛋白(hs-CRP)、降鈣素原(PCT)水平均升高,而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上述指標均較低(均Plt;0.05);住院期間,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總復發(fā)率較低(Plt;0.05)。結論 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經LAH、LNAH治療的安全性相當,而LAH有助于優(yōu)化圍術期指標,減輕手術對機體肝功能、炎癥應激的影響,且復發(fā)率更低。
【關鍵詞】原發(fā)性肝癌 ; 腹腔鏡 ; 解剖性肝切除術 ; 非解剖性肝切除術 ; 肝功能
【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6.0138.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6.043
原發(fā)性肝癌起病隱匿,患者在發(fā)病初期多無典型臨床表現,但隨病情進展,可出現肝區(qū)疼痛、腹脹、嘔血黑便等癥狀,甚至累及鄰近組織和器官,從而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威脅?,F階段,臨床治療原發(fā)性肝癌主要采用肝切除術,以腹腔鏡下非解剖性肝切除術(LNAH)為主,該術式雖能將病灶切除,以控制患者病情進展,但其在應用中存在切除范圍不足的情況,進而易造成切緣癌殘留,增加復發(fā)風險[1]。目前,腹腔鏡下解剖性肝切除術(LAH)已逐漸在臨床中得到應用,其主要是在腹腔鏡引導下精準解剖相關門靜脈及其支配的肝實質,不僅能夠徹底切除病灶,還可盡可能保留肝臟解剖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2]。本研究通過選取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其經LAH治療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1月十堰市茅箭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6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依據患者或家屬意愿將其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4例),隨訪1年后,對照組失訪2例、觀察組失訪3例,最終納入81例患者,對照組40例、觀察組4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41~75歲,平均(49.78±4.52)歲;腫瘤直徑2~6 cm,平均(4.12±0.78)cm;BMI 18~26 kg/m2,平均(22.45±0.96)kg/m2;肝功能Child-Pugh分級[3]:A級26例,B級1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年齡41~76歲,平均(49.56±4.14)歲;腫瘤直徑2~7 cm,平均(4.20±0.69)cm;BMI 19~26 kg/m2,平均(22.52±0.83)kg/m2;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28例,B級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⑵病理檢查及超聲、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⑶腫塊單發(fā),且直徑lt;8 cm。排除標準:⑴合并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⑵近期放化療史;⑶肝內或遠處出現轉移。此次研究經十堰市茅箭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采用LNAH治療:取仰臥位,全身麻醉,于臍下約1 cm處穿刺,放置腹腔鏡外科成套手術器械(杭州邁瑞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221),建立氣腹;另于臍右約4 cm處作1切口(1 cm左右)為主操作孔,右側腋前線肋緣處作1切口(1 cm左右)為副操作孔,探查病灶及周圍組織情況,切除病灶,切除范圍距離病灶邊緣至少10 mm,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觀察組采用LAH治療:取仰臥位,全身麻醉,于臍下約1 cm處穿刺,放置腹腔鏡,建立氣腹;另于臍右約4 cm處作1切口(1 cm左右)為主操作孔,右側腋前線肋緣處作1切口(1 cm左右)為副操作孔,探查病灶及周圍組織情況,阻斷血流和肝蒂,確認病灶所在肝段后進行穿刺,靜脈注射亞甲藍注射液(濟川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4827,規(guī)格:2 mL∶20 mg)后結扎肝蒂,根據亞甲藍染色情況解剖切除病灶,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兩組患者術后均行保肝、抗感染治療等,并定期隨訪1年。
1.3 觀察指標 ⑴圍術期指標。統計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中輸血量、術后引流量。⑵肝功能。分別于術前及術后7 d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以3 5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迪瑞醫(y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CS-1200)測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γ谷氨酰轉肽酶(γ-GT)。⑶炎癥反應。分別于術前及術后7 d采集患者血樣5 mL,采血和制備血清方法同⑵,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降鈣素原(PCT)水平,采用膠乳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⑷并發(fā)癥、復發(fā)情況。住院期間統計患者并發(fā)癥(切口感染、術后粘連、出血等)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切口感染+術后粘連+出血)例數/總例數]×100%;術后均定期隨訪1年,統計患者復發(fā)(肝內復發(fā)、肝外轉移)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術后引流量均較低,術后住院時間較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兩組手術時間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相較于術前,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ALT、AST、TBiL、γ-GT水平均升高,而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上述指標均較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反應比較 相較于術前,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hs-CRP、IL-6、PCT水平均升高,而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上述指標均較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復發(fā)情況比較 住院期間,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總復發(fā)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有相關研究表明,原發(fā)性肝癌不僅發(fā)病率高,轉移和擴散潛力強,也是導致患者病死的重要原因,因此臨床需及時予以有效治療[5]?,F階段,臨床治療原發(fā)性肝癌主要是采用LNAH,LNAH是不規(guī)則的肝切除術,手術先切斷肝臟韌帶,暴露肝臟部分再使用電刀切除病灶,適用于肝臟邊緣和表面的病灶切除,但術后常有殘余病灶,對于肝癌患者術后的復發(fā)影響較大,預后較差。而LAH不僅可精準解剖性切除腫瘤相關組織,還能盡可能保存剩余健康肝臟組織,有助于患者恢復[6]。相較于LNAH,LAH在應用中操作過程更為精細,不僅能夠精確切除病灶組織,還可保護肝內血管,減輕機體損傷,進而有助于優(yōu)化各項圍術期指標,因此,本研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術后引流量均較低,術后住院時間較短;但兩組手術時間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是由于LAH、LNAH均是在腹腔鏡下進行切除腫瘤組織,區(qū)別僅在于是否采用解剖性、非解剖性方案,整體操作流程大致相似,故兩者所用手術時間相當[7]。
肝功能狀態(tài)是評估患者肝切除術效果的重要指標,ALT、AST、TBiL、γ-GT能夠有效反映肝功能損傷程度,即其水平升高表明肝功能損傷越嚴重,進而不利于患者恢復病情。手術的開展可對機體造成炎癥應激刺激,hs-CRP、IL-6、PCT作為炎癥標志物,術后水平異常升高[8]。本研究中,相較于對照組,術后7 d觀察組患者血清ALT、AST、TBiL、γ-GT、hs-CRP、IL-6、PCT水平均較低,這表明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經LAH治療有助于減輕手術對機體肝功能、炎癥反應的影響。分析其原因可能為,LNAH在應用中手術過程精細度較低,易損傷傷肝內大血管,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較大,進而使得該術式對機體造成炎癥應激刺激較強烈,肝功能損傷較明顯;而LAH治療不僅能夠有效清除病灶,還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臟器,進而有助于減輕手術損傷肝臟組織的程度;此外,該術式在切斷腫瘤肝段供血時不僅可減少出血量,還能保存健康肝臟組織的供血,進而有助于保留殘余肝功能,便于術后肝組織修復,減輕手術對機體炎癥反應的影響[9]。
另外,本研究中,住院期間,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總復發(fā)率較低,這表明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經LAH、LNAH治療的安全性相當,而LAH所致的復發(fā)率更低。LNAH在切除病灶時易殘留切緣腫瘤細胞,進而復發(fā)風險較高,而LAH不僅能夠預先阻斷切除部分肝臟的出入管道,有效減少“反流性出血”,還盡可能地切除腫瘤組織,進而能夠彌補LNAH的局限性,減少復發(fā);同時LAH、LNAH均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且對患者機體造成損傷相當,進而使得安全性相當[10]。
綜上,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經LAH、LNAH治療的安全性相當,而LAH治療有助于優(yōu)化圍術期指標,減輕手術對機體肝功能、炎癥反應的影響,且復發(fā)率更低,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洪海杰, 蔡欣然, 陳敏敏, 等. 腹腔鏡解剖性與非解剖性肝切除術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近、遠期療效分析[J]. 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 2021, 55(2): 116-120.
李俊, 王學文, 羅國松. 腹腔鏡下解剖性肝切除術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手術指標、無瘤生存率及肝功能的影響[J]. 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22, 19(6): 85-88.
王楠, 劉愛連, 郭維亞, 等. MRIDEAL-IQ序列評估肝功能分級的可行性研究[J].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9, 35(7): 1148-1151, 116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J/CD]. 腫瘤綜合治療電子雜志, 2017, 3(4): 14-30.
凌福生, 連志剛, 游恩龍, 等. 基于傾向評分匹配法比較開腹肝切除術與腹腔鏡下肝靜脈導向解剖性肝切除術治療左外葉肝細胞癌的效果[J]. 廣西醫(yī)學, 2023, 45(14): 1658-1663.
吳景輝, 王雪梅, 典風麗, 等. 腹腔鏡下解剖性肝切除術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炎癥因子、肝功能的影響[J]. 癌癥進展, 2023, 21(4): 384-387.
趙云, 張光亞, 別玉坤, 等. 腹腔鏡非解剖性肝切除術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療效分析[J]. 腹部外科, 2019, 32(1): 35-39.
劉欣, 母齊鳴, 王剛, 等. 解剖性肝葉切除與非解剖性肝葉切除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療效對比研究[J]. 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20, 20(8): 1519-1522, 1527.
周海濤, 周建春, 鄭四鳴. 腹腔鏡下門靜脈流域性肝切除在原發(fā)性肝癌治療中的應用[J].浙江醫(yī)學, 2023, 45(11): 1172-1177.
廖科曦, 曹利, 黃登, 等. 腹腔鏡下肝靜脈導向解剖性肝切除術治療肝細胞癌的臨床研究[J].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20, 26(5): 339-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