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術后可能會有哪些并發(fā)癥
(一)上呼吸道梗阻
臨床上多考慮由機械性梗阻所致,如舌后墜、口腔內分泌物和異物阻塞、喉頭水腫等。阻塞不完全是以呼吸困難和打鼾為特征。完全阻塞者可見鼻翼扇動和“三凹征”,呼吸運動劇烈,但無氣體交換。當舌頭向下滑動時,可以把頭向后仰,托住下頜,把口咽或鼻咽管放入口中。同時,也可清除喉部分泌物和異物,以解除梗阻。喉頭水腫多發(fā)于嬰幼兒和氣管插管困難者,有可能是由手術過程中對喉部的牽拉和刺激所致。
(二)下呼吸道梗阻
由于氣管導管扭曲,導管傾斜角度過長,黏附在氣管壁上,分泌物或嘔吐物誤吸引起氣管和支氣管阻塞,這是臨床上常見的機械性梗阻。梗阻較重者,除肺內可聞啰音外,無明顯臨床表現(xiàn)。阻塞嚴重時,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潮氣量減少、氣道阻力增加、缺氧發(fā)紺、心率加快和血壓下降等癥狀,如不及時治療,會危及生命。支氣管痙攣也會導致下呼吸道梗阻,多發(fā)于有哮喘病史和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支氣管痙攣是由淺麻時支氣管內異物、炎性刺激和肌松藥釋放組胺等因素引起的。
(三)通氣量不足
麻醉期出現(xiàn)低通氣時,以二氧化碳潴留為主。但在恢復期,除了二氧化碳潴留之外,也會出現(xiàn)低氧血癥。血氣分析報告指出,動脈血二氧化碳濃度在5 0毫米汞柱以上,而p H值在7 .3 0以下為呼吸性酸中毒。腦外傷、麻醉藥、麻醉性鎮(zhèn)痛藥和鎮(zhèn)靜藥等均是中樞性呼吸抑制的主要原因,需利用機械通氣維持呼吸,直至呼吸功能完全恢復。
(四)低氧血癥
低氧血癥是指在吸入空氣的情況下,動脈血氧飽和度低于9 0 %,動脈血氧分壓(P a O2)低于6 0毫米汞柱或者純氧狀態(tài)下P a O2仍低于9 0毫米汞柱。臨床癥狀有氣短、發(fā)紺、不安、心動過速、心律不齊、血壓升高等。常見的原因及處理原則如下。
麻醉機器故障:供氧不足造成吸入氧濃度過低;氣管內插管、氣管脫出、呼吸道阻塞等都會導致低氧。
彌散性低氧:以一氧化二氮(N2O)為多見,停吸后立即給予純氧5 ~ 1 0分鐘。
肺不張:由分泌物過多、通氣不暢等原因造成的肺容積減少引起。肺不張患者多表現(xiàn)為難治性低氧血癥,胸片顯示肺萎陷,需行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嚴重時需行呼氣末正壓治療。
肺部誤吸入:嚴重程度與吸入液的p H值和容量有關,當吸入液的p H值<2 .5,容量>0 .4毫升/千克時,危險性顯著增加。病情較輕的患者給予氧氣治療效果較好,病情較重的患者需要進行機械通氣。
肺水腫:急性左心衰竭或肺內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可能是肺水腫的主要表現(xiàn)。
(五)低血壓
在全麻過程中,收縮壓下降幅度大于基礎值3 0 %,或絕對值小于8 0毫米汞柱為低血壓,應及時處理。臨床上以少尿或代謝性酸中毒為主要特征,嚴重時還會有心肌缺血和中樞神經(jīng)功能障礙等器官灌注不足的癥狀。麻醉程度越深,血壓越低,脈壓越小,尤其是在麻醉前已有低血容量的患者,術中大量失血會導致低血容量休克。
(六)心律不齊
竇性心動過速合并高血壓時,患者多表現(xiàn)為淺度麻醉,需進一步加強全身麻醉。同時,低血容量、貧血和缺氧都會導致心率加快,應針對病因給予治療。手術牽拉內臟(如膽囊)、眼反射等都會引起迷走神經(jīng)反射,嚴重時甚至會出現(xiàn)心搏驟停,必須立即停止手術,必要時靜脈注射利多卡因藥物治療。在發(fā)生期前收縮時,要明確它的性質和它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房性期前收縮多合并心肺疾病,偶有房性期前收縮對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一般不需要特別治療。
(七)高熱、抽搐和痙攣
高熱、抽搐和痙攣在小兒麻醉中比較常見,由于嬰幼兒體溫調節(jié)中樞還未發(fā)育完全,對外界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如果出現(xiàn)體溫升高的情況,需要及時采取物理降溫措施,尤其是頭部降溫,以免出現(xiàn)腦水腫。若不及時處理,會導致驚厥等。惡性高熱以持續(xù)肌肉收縮、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 a C O2)快速升高、體溫升高(1攝氏度/5分鐘)、高達4 2攝氏度和病死率高為主要特征。琥珀膽堿及氟烷是最有可能引起惡性高熱的藥物。
麻醉術后的注意事項
(一)觀察患者生命體征
麻醉結束后,患者可能出現(xiàn)心率、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的波動,因此,醫(yī)護人員必須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確保病情平穩(wěn)。如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調整用藥劑量和輸氧等。
(二)保證患者呼吸通暢
麻醉結束后,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呼吸道分泌物阻塞、舌根后墜等癥狀,引起呼吸困難。因此,醫(yī)護人員應定期檢查患者的呼吸道,以保證呼吸道的通暢,必要情況下可以通過吸痰和調整體位來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部分患者在做完手術后需要平躺,頭部偏向一側,此時需要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直到患者完全蘇醒,同時觀察和記錄患者的狀況,包括意識、呼吸、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等。在麻醉患者還沒有蘇醒之前,醫(yī)護人員要約束患者的身體,防止患者躁動抓傷,引導患者多做咳嗽、深呼吸等動作。椎管內麻醉后,應取下患者的枕頭,使其平躺6個小時。
(三)防止傳染
麻醉后患者免疫功能容易減退,更容易出現(xiàn)感染問題,因此護理人員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guī)程,防止感染。同時,護理人員還要注意觀察患者的體溫和白細胞計數(shù),從而及時發(fā)現(xiàn)感染的征兆。
(四)疼痛的控制
患者在麻醉后可能會有疼痛的感覺,因此,醫(yī)護人員應根據(jù)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個體差異選擇合適的鎮(zhèn)痛藥,以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另外,也可以通過按摩、熱敷等非藥物治療方法來幫助患者緩解疼痛。
(五)并發(fā)癥的預防
麻醉術后,患者可能出現(xiàn)惡心嘔吐、尿潴留等并發(fā)癥,因此,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例如,患者惡心嘔吐,可用抗嘔吐藥;患者有尿潴留,可采取導尿等治療措施。
(六)適當運動、進食
麻醉結束后,患者需逐步恢復運動和進食,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適當活動,如翻身、坐起等,以利于患者康復。在此期間,護理人員要根據(jù)患者的體質情況,逐漸增加食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保證營養(yǎng)的充足。麻醉術后大多需要禁食,患者可在術后4 ~ 6小時開始進食,飲食方面盡量選擇溫熱的食物,少食多餐,不能吃生冷、油膩和刺激性的食物。
腹部手術患者應等待腸道蠕動恢復,排氣后才能進食流質食物。胃腸道手術患者要進行胃腸減壓,同時要禁食,待胃腸減壓結束后才能食用流質食物;做過大手術或者全麻術后,患者會出現(xiàn)短暫的消化功能減退,食欲缺乏,還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癥狀,此時可要求輸液。病情嚴重時需要插胃管,將流質食物送入胃管內。禁食時間結束、患者恢復飲食后,應盡可能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飯、面條等。
(七)心理護理
在麻醉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心理問題,如焦慮、恐懼等。護理人員應從傾聽患者訴說、安慰患者等方面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也可邀請專業(yè)人士為患者提供心理咨詢和治療,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八)定期復診
麻醉結束后,患者需定期復查,以了解全身情況。復查項目主要有血常規(guī)、生命體征和肝腎功能檢查等。在此過程中,醫(yī)生能及時發(fā)現(xiàn)、解決麻醉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保證患者的安全和康復。
(九)管系方面
部分患者術后需要鎮(zhèn)痛,一般采用自控性鎮(zhèn)痛泵,術后一定要保護好鎮(zhèn)痛泵及輸液通道。因此,術后一定要保持患者所攜帶的各種導管通暢,避免折疊、堵塞、脫落等。患者應正確固定引流管和引流袋,避免在體位變換過程中因牽引作用造成的壓迫、扭曲或意外脫出。平臥時固定在腋中線以下,活動時固定在衣服的下角,不要超出引流口,盡量用“抗反流”引流袋,以防止逆行感染。
編輯:焦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