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作品由于語言體系不同,需要專業(yè)人員進行科學英漢互譯,才能夠引入我國,以供讀者閱讀。由于需要語言替換,故翻譯修飾詞以及翻譯技術的運用,會直接影響最終的作品效果。雙關語修辭作為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修飾形式,可達到一語雙關的藝術效果,不僅能豐富人物形象,而且有助于使讀者深層次了解作品內核。由此可見,以《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為分析對象,對雙關語運用進行研究,具有關鍵意義。
一、從文學角度分析雙關語與雙關語翻譯
雙關語是一種古老的文字體系,主要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運用多義詞或諧音詞的形式,賦予語句多重含義,屬于幽默的翻譯形式,可以更加精準展現(xiàn)原作內涵,因此對使用者的專業(yè)能力要求較高?,F(xiàn)階段雙關詞主要包括一語雙關、二語雙關等多種形式。由于不同國家的語言體系和語言系統(tǒng)有所差異,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無法確保形式和意義完全一致,此時便要追求重點,若是要確保語義完全對應,則很多形式無法運用,雙關語便是其中之一,若是僅追求內容形式對等,則難以運用雙關語。因此,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雙關語需要打破傳統(tǒng)束縛,否則便無法真正發(fā)揮雙關語的作用,難以切實展現(xiàn)原作的幽默風格。因此,對于翻譯人員而言,若想要展現(xiàn)原作效果,便需要在使用雙關語的過程中勇于創(chuàng)新,打破形式束縛,通過語言歧義等方式精準展現(xiàn)原作詼諧的體系,以此更加精準展現(xiàn)原作特征?!稅埯惤z漫游奇境記》的作者為劉易斯·卡羅爾,他在語言風格上運用更加精細,因此所展現(xiàn)的語言之美也是其他作家無法比擬的。他在技巧運用上十分嫻熟,自成體系,擁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廣受兒童喜愛。從文學審美的角度來看,他在語言特色運用上引用了大量的笑話,但并不是很常見或通俗的幽默體系,而是借助雙關語、荒誕等風格的運用,強化故事情節(jié),進而形成獨特的荒誕風格。
二、《愛麗絲漫游奇境記》雙關語應用
《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其情節(jié)非常豐富,廣受兒童喜愛。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雙關語表達藝術效果,不僅可以使情節(jié)更加委婉,而且還有助于兒童感悟深層含義。因此,基于其進行雙關語表達分析具有關鍵意義。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存在大量的刺激、趣味情節(jié),可最大程度調動兒童的閱讀興趣,但是在通篇閱讀之后卻會引人深思,因此也成了兒童閱讀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西方作品。其語言創(chuàng)作清晰,結構規(guī)范,但由于使用了多種雙關語去營造其荒誕、幽默的藝術風格,因此在后續(xù)翻譯的過程中,也需要基于不同年齡段讀者的閱讀能力進行轉換。從雙關語體系的角度來看,在轉換的過程中還有大量的轉換形式,包括同音同形、異音異形、互文處理、雙關轉換等。不同的技術形式所展現(xiàn)的文學內核也有所差異,要求翻譯人員基于過往經驗以及故事情節(jié)整體性對復雜的句子進行轉化,從而適合不同年齡段的讀者閱讀。
(一)誤用詞雙關語
誤用詞雙關語是指借助使用錯誤詞語的方式展現(xiàn)藝術幽默感,從而調動閱讀興趣。此種雙關詞使用并不會對文章大意和作品內核產生嚴重影響。例如,在講解素甲魚時,從翻譯的角度而言,其含義是“讀”“寫”,但是文章中的字面含義卻是“毒”和“瀉”。這種諧音詞的運用不僅不會改變原有的作文含義,而且還能夠間接表達作者對其的諷刺,有助于更好展現(xiàn)人物形象,使人物描述更加形象生動,側面展示人物心理。
(二)同音異形雙關語
同音異形雙關語從字面來看是指讀音完全相同,但是在拼讀和含義上卻有明顯差異。在《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很多區(qū)域便使用此種形式。例如,在與老鼠溝通的過程中,愛麗絲發(fā)現(xiàn)老鼠尾巴十分有趣,這種表現(xiàn)使老鼠非常生氣。而愛麗絲對此的描述則是“I had not!”“A knot!”這里面雖然兩個詞在發(fā)音上完全一致,但是由于其在與老鼠溝通的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將not聽成了knot,這種雙關語的使用不僅可以營造有趣幽默的氛圍,而且還能夠更好展現(xiàn)人物形象。
(三)異音同形雙關語
異音同形雙關語是翻譯中非常重要的修辭方法?,F(xiàn)階段在媒體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對文學作品表達的標準也在不斷提升。作者在刻畫人物的過程中,不僅要使人物更加豐富,而且還要借助故事情節(jié)的塑造,展現(xiàn)當時時代的一些社會現(xiàn)狀。因此,在人物塑造的過程中,作者也要綜合運用修辭和多種演繹方法,進而使人物更加飽滿,強化作品的藝術性。其中,異音同形雙關語不僅可以表達人物特征,而且有助于滿足藝術展現(xiàn)需求。此種類型是指讀音具有明顯差異,但是在拼寫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在《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愛麗絲誤打誤撞,喝了會使自己不斷變大的藥水,為了不被白兔看到自身的變化,便將胳膊伸出窗外,此時白兔與帕特的交流中便說道:“It's an arm,yer honour?。℉epronounced it ‘arrum’)”此時人物將“胳膊”一詞說成了“胳布”。這種雙關語的使用,表現(xiàn)了仆人在回答問題時由于緊張而拼讀錯誤這一特征。而從藝術性的角度來看,這種發(fā)音解釋也進一步說明了當時人物各階級之間的差異,對于人物塑造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四)異音異形雙關語
異音異形雙關語是指拼讀和發(fā)音都不同,但是在結構上卻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被用于模糊雙關中。在《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當主人公進入到兔子洞后,產生了嚴重的壓抑情緒,希望貓咪能夠陪伴自己,于是便開始自言自語,將貓吃蝙蝠說成了蝙蝠吃貓—“Do bats eat cats”。這種雙關語的運用可以看出拼讀和發(fā)音都有明顯差異,但是在整體結構上卻與主人公想要表達的語句具有相似性。這種雙關語的運用可以進一步展現(xiàn)主人公在遇到陌生環(huán)境時的迷茫心境。
(五)同音同形異義雙關語
此種雙關語形式是指同一單詞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會產生不同的翻譯效果,其最終展現(xiàn)的含義也有所差異。在《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當愛麗絲的身體逐漸變小掉入了池塘內后,她通過不懈的努力爬到岸邊,希望能夠烘干衣服。但是老鼠這個時候卻說了這樣一句話,“ I'll soon make you dry enough!”以及后面又說了一句“This is the driest thing I know”,其中dry這個詞使用多次,但是前后文的含義卻不同,第一個使用是“干燥”,而后一句則是指“枯燥無趣”,這種不同的語意運用也強化了作品的藝術性和趣味性。
(六)互文雙關語
互文雙關語是《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一種特殊的雙關語形式,主要被運用在深層次語義體現(xiàn)中。例如,在《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Take care of the sense,and the sound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這一句是公爵夫人在告知愛麗絲要善于發(fā)現(xiàn)食物內涵,這樣便可以更加明確體會內在寓意。這一句自身屬于英國民間諺語,多數(shù)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指“日常節(jié)約便可以積累更多的英鎊”,與漢語體系中“積少成多”在語義上較為相似,此時便可以進行互文雙關語處理,進而展現(xiàn)文章內涵。
三、《愛麗絲漫游奇境記》雙關語漢譯
在國外作品中經常會使用雙關語,作為一種典型的修辭方式,在不同語言體系中的展現(xiàn)也有所差異。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人員需要結合整體的故事脈絡和具體情節(jié)以及環(huán)境營造,選擇不同的翻譯技術,這樣才能夠有效進行雙關語轉換,達到良好的雙關語翻譯效果。
(一)省略法和增譯法
在國外作品中,省略法使用由于更加便捷,因此運用十分普遍。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人員不需要進行格外的技術處理,便可以結合當時的語境以及作者所思所想進行語言構建。此種技術形式是指原文中有雙關語,但是其作用效果并不大,翻譯人員可以通過省略的方式進行刪減,這樣原文句意并不會產生更改,而且還有助于減少翻譯難度。由于在翻譯的過程中,省略法的運用通常存在一定的爭議,因此此技術的翻譯運用頻次并不多。比較當前市面上《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多本翻譯書籍來看,加入省略法的運用可以更好使讀者了解雙關語含義。例如,在原文與毛毛蟲進行溝通時寫道:“Because I'm notmyself,you see.”“I don't see.”但是在翻譯的過程中便可以省略前方,只需要表達“I don't see”表示“我不明白”便可以,因為兩個see的使用在語義上是一致的,但是后文的更加重要,其展現(xiàn)了“我不明白”這一語義。因此在省略的過程中雖然進行了刪減,但是有助于讀者更好理解文章,不會因為兩個語句出現(xiàn)語言歧義。若是在原作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雙關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則不可以使用省略法,否則會對原文的語義產生影響。
增譯法與之相反,是指在后續(xù)翻譯的過程中,通過增加詞匯的方式,更好豐富語義內容,使文章更加便于理解。在《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down這一詞使用十分常見,若是僅將其翻譯為“下墜”或“掉落”,則會使翻譯不成體系,此時便可以翻譯為“往下掉呀”,這樣不僅能夠有助于兒童了解這一語義,而且可以使文章更加通暢。
(二)直譯法與意譯法
直譯法是雙關翻譯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在《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可以找到大量的雙關語,而使用直譯法是指精準進行雙關語翻譯,不僅能夠保障原文精準度,而且還有助于保障翻譯效率。在具體翻譯的過程中,要遵循原文含義,不可以進行人工文改。意譯法則是指先以句子的整體含義為主,之后再分析其他要素是否保留。意譯法可有效深化文章內核,尤其是對于具有深層含義的語言而言。例如,“What is done is done”這一句,若是按照原文含義,則是指“現(xiàn)階段所做的問題便是已經處理之后的問題”。這種晦澀難懂的語句很有可能會使讀者產生語言歧義,不符合國人的用詞習慣。此時便可以用意譯法的方式簡單翻譯,將其精準處理為“木已成舟”。
(三)雙關語轉換
雙關語轉換是進行文本翻譯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尤其是對于西方作品翻譯而言,由于其通常會使用大量的雙關語,因此為了保障其藝術特征,強化雙關語內在含義分析,防止出現(xiàn)語言歧義等問題,引導讀者產生錯誤理念,進一步保障作品完整性,工作人員需要進行雙關語轉換。一方面,在轉換的過程中,雙關語的意思要與原意完全相同,同一雙關語轉換是指將原文的雙關語轉換為另一種雙關語,通過不同類型的表達深化文章內涵。例如,在《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便可以將下述語句進行雙關語轉換?!癕ine is a long and a sad tale!”“It is a long tail,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該語句的產生是因為愛麗絲理解錯誤,將“尾巴”與“故事”進行了混淆,因此在雙關語翻譯的過程中,便可以進行雙關語轉換。原文的含義是“我的故事又長又苦又委屈”,但是在后續(xù)進行轉換的過程中,便可以將其轉變?yōu)橐蓡柧??!半m然這個故事非常長,但是為什么讓你覺得委屈呢?”這種雙關語轉換不僅可以使讀者更深層次明確這句話的本身含義,又能夠強化文章的幽默感,調動讀者閱讀興趣。
翻譯的核心是在表達原作原意的基礎上,使讀者能夠更加便捷、直觀了解原作的內核。因此,雖然雙關語和雙關語轉換是翻譯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體系,但是必要時也可以將雙關語轉換為非雙關語,這也是一種常見的修辭體系。這種翻譯不會對文章整體架構產生嚴重影響,但能夠精準體現(xiàn)雙關語的原著含義,調動讀者閱讀興趣。例如,在《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可以將mine轉換為多個含義。這種非雙關語的轉換不僅可以使文章變得更加幽默風趣,而且還有助于讀者了解大致含義。非雙關語翻譯也是進行西方文學作品翻譯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技術形式,是指將原有的雙關語變成普通詞語,從而通過融合表達的方式展現(xiàn)語言的內在含義。雖然與雙關語直接轉換和非雙關語轉達相比會缺失很多特色,但是能夠很好表現(xiàn)其本來的意思。此種形式對翻譯人員的專業(yè)度要求較高,要盡可能貼切原文寓意,不可以隨意進行表達,否則便會喪失翻譯的核心價值。通過上文分析可知,雙關語作為《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使用十分常見的一種形式,在進行文學分析的過程中,應結合故事情節(jié),深入了解作者在塑造不同主人公時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夠深刻明確雙關語應用價值和應用之美。因此,在后續(xù)文學審美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翻譯人員也要加大對雙關語運用的關注,借助雙關語的模糊之感,強化作品內核,為創(chuàng)作高價值作品提供條件。
綜上所述,不同國家的文學作品在進行文學交流時,通常需要借助翻譯這一形式才能夠更好地展現(xiàn)原作內核。其中,雙關語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常見的技術形式,有效運用不僅可以豐富人物塑造,而且能夠使讀者更好地了解作品含義?!稅埯惤z漫游奇境記》作為雙關語使用較多的作品類型,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確保精準度,要求翻譯人員科學使用雙關語轉化,以此調動讀者閱讀興趣,豐富作品內核,為文學發(fā)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