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談到了過去人生中錯失的機會,有些事因為當時的一遲疑,沒做完,釀成了終生的遺憾,現(xiàn)在想起來還后悔不已。
我當時問他:“如果生命能重來一次,你是否會在當時有不同的選擇?”他的回答讓我詫異:“也許不會,當時的我雖然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甚至明白得到了就是幸福,但就是不敢去爭取,也許重來一次,我還是不敢去爭取?!?/p>
聽罷,腦中不禁浮現(xiàn)出太宰治在《人間失格》里說的,“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
這一句,想必是很多人的內心真實寫照:我們不敢企及更高的目標,不敢觸碰更美好的生活,因為內心早就不再相信自己能成功,能過得更好。相比之下,逃避失敗反倒成了我們生活的第一要義,此時,我們的生活不再是“攻城略地”,而是一場“戰(zhàn)略防守”。
這種不進不退、不生不滅、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讓我們陷入了生命的停滯,這種停滯感會給人帶來極大的內心煎熬,在這種內心煎熬下,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感嘆:“唉,最近過得真喪!”
這種“喪”的背后,并不是內心沒有想法,而是有想法,卻沒有勇氣付諸實踐,于是,就陷入了長期空想之中。“喪文化”流行的今天,我們似乎對“只想不做”這件事越發(fā)地坦然,似乎“喪”成了我們的命運。而真相是,“喪”其實是“配得感”出了問題,“喪”只是換了一種表達方式罷了。
“配得感”即你覺得自己配擁有這個東西?!芭涞酶小边@個詞源自心理學,它存在于你的潛意識里,如果你細心去觀察自己,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否擁有“配得感”。
“配得感”的反面是“不配得感”,是潛意識里總有個聲音提醒著你:我不配得到這些。
面對那些你買得起,也特別想要的奢侈品,你卻一直喊貴,說自己買不起;遇見心儀的追求者,不敢相信對方的誠意,最后被動選擇了那個既不喜歡也不討厭的人;面對好事發(fā)生,覺得難以置信;面對他人的給予,會加倍奉還,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別人的關愛。即便是面對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也會臨場退卻,覺得自己不會得到,得到了也長久不了。通常,也是配得感低,令我們寧愿選擇“低配”的生活,也難以忍受追求“高配”過程的風險。
比如有一些職場人,平時工作努力,業(yè)績靠譜,偏偏就在該升職加薪的時候,頻頻出錯,或者一旦升職加薪,就內心壓力巨大,乃至于原本能做好的事情都做不好,直到再一次來到基層,內心才有一種莫名的踏實感,似乎體面的管理層難以提供歸屬感,只有辛苦的基層才永遠是自己的家。
配得感低的人,能力并沒有問題,只是心態(tài)讓自己寧愿選擇安穩(wěn)的熟悉,也不愿意體面的新鮮。但偏偏這類人內心又有一萬個“不甘心”,依舊想要努力上進,不愿意習慣于黑暗,卻又怕被光明灼傷眼睛,在這種不敢進、不敢退的境地里,積郁了許多的“喪”氣。
“喪”的核心是一種低配得感,讓我們不敢追求,妄自菲薄,那么,低配得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你也許能猜到低配得感來自低自尊,怕失敗,這只說對了一半。其實,低配得感的背后,并不只是對失敗的恐懼,甚至還有對“成功”本身的恐懼。
這就不由得要提到心理學家馬斯洛常說的“約拿情結”。
約拿是《舊約全書》里的先知,他一直渴望能得到上帝的差遣,去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yè)。
但是,當上帝真的給了他一個光榮任務,約拿卻逃跑了,躲避這個任務。約拿情結,指的就是人們對成功的回避,對偉大的拒絕,對成長的恐懼。
心理學家馬斯洛解釋到,我們人其實不僅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害怕成功的原因,正是我們擔心自己的自尊會受到損害。
你可能擔心高處不勝寒,成功會引起朋友或親人的妒忌;你可能擔心成功之后,自己暴露在聚光燈下,會經(jīng)歷很多尷尬;你還可能擔心爬得越高,跌得越慘;你也可能擔心成功只是曇花一現(xiàn),榮耀轉瞬即逝。
其實,正是這種害怕成功的約拿情結,阻礙著我們獲得成功,實際上也阻礙著我們獲得“配得感”。馬斯洛說:“如果你總是想方設法掩蓋自己本有的光輝,那么你的未來肯定黯然無光?!?/p>
的確,當一個人沒有配得感,無意識會產出自我攻擊、自我懷疑,長此以往,
就會產生抑郁的心態(tài),不敢做事,懶得行動,換句話說,就是陷入了“喪”的狀態(tài)。
如果你認為自己陷入了一種“不敢成功”的“喪”氣狀態(tài),那么以下四個建議,也許可以幫助你在走出這種狀態(tài)的路上打開思路。
不敢成功的背后,是害怕面對那個未知的結果,由于前途未卜,所以瞻前顧后。
面對這種情景,我有一個朋友的思維方法很值得借鑒,他說:“當我踟躕猶豫不敢向前的時候,我通常會選擇靜下來,問一問自己:如果再向前一步,最差的結果會怎樣?想來想去,我逐漸會明白,最差的結果,無非也就還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p>
當我們因為心中的莫名恐懼而“踩下剎車”時,也不妨問一問自己,
結果最差又會如何?你會因為這個選擇失去什么嗎?想清楚這個問題。多數(shù)情況下,即便最糟糕的結果出現(xiàn),你也不會失去一切。就像我的那個朋友說的,事情做成了,他會獲得一種新的可能;事情做砸了,他無非也就還是原先的樣子,不會失去更多。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喪”,這樣一種令人失去生命活力的狀態(tài),也許本身就已經(jīng)是“最差的結果”,置身最差之中的我們,還在擔心什么呢?我們除了“喪”,什么都不會失去。
“喪”過的人內心大都極其敏感,會非常在意別人的批評與評價,他人的批評讓原本低配得感的我們沮喪,還會喚醒你內心病態(tài)的自我批評,從而進一步侵蝕自尊。另外,他人的批評是根據(jù)他人的經(jīng)驗和主觀作出的評價。因此,在“喪”情緒下,你該明白如何選擇有效的方式去回應他人的批評:
(1)承認。當批評的內容準確無誤時,只需認同批評者的觀點即可。比如回應,“是的,你說得對?!边@能馬上終止對方的批評。
(2)含糊。這個方法適用于回應非建設性和不準確的批評。它是對批評者表示象征性的同意,包括三種技巧。
① 部分同意。只同意批評的部分內容。比如被批評:“你太不靠譜了,交代的事情總是做不完!”可以回應:“上周四例會結束時,我的確忘了交會議記錄?!?/p>
② 同意可能性。在回應批評時承認批評者的觀點可能部分正確,從而展示開放態(tài)度而非完全否定。比如回應對方:“你可能是對的?!?/p>
③ 同意原則。承認批評者的邏輯,使用“如果……那么……”的模式。比如被批評:“你的方法錯了。這樣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笨梢曰貞骸笆堑?,如果方法不對,事情會越來越糟?!?/p>
(3)探究。無法確定對方批評的真實目的時,可以通過提問探究他的意圖。探究的關鍵詞包括“具體來講”“比如”“究竟”等。比如提問:“我不是很明白,是否可以具體一點或者舉個例子?”
低配得感讓我們不想行動,無行動導致的無成就感又會進一步降低我們的配得感,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在不斷消耗我們的生命力。想打破這個循環(huán),可以從提升行動力開始,在這里,為大家介紹5秒法則,5秒法則的使用很簡單:每當你對目標或承諾有了行動的本能,或是覺得自己對該做的事情感到遲疑,你就可以使用5秒法則了。
請從倒數(shù)開始:“5、4、3、2、1?!钡箶?shù)能幫你專注于目標或承諾,并使你從憂慮、過度思考和恐懼的想法中脫離。一旦你數(shù)到“1”,就立刻去行動。就是這么簡單。但讓我再強調一次這個概念:無論何時,每當你知道這是一件你應該做的事,但又被不確定感、恐懼感或被窘迫所控制的時候,你就可以倒數(shù)“5、4、3、2、1”來找回控制權。倒數(shù)能讓你的心靜下來,然后數(shù)到“1”時,就立刻行動。
倒數(shù)和動身做事都屬于行動。通常過度思考會讓你停下腳步,通過教會自己開始行動,你就能創(chuàng)造非凡的改變。與此同時,倒數(shù)還產生了以下幾種作用:讓你走出憂慮的思緒;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應該做的事情上;提醒你該去行動;打破猶豫不決、過度思考,改變拖自己后腿的習慣。
如果你覺得某個任務讓你特別焦慮,壓得你喘不過氣來,那么最好的排解方法就是直接去做這件事,什么都別管,就是使勁做,努力地推進其進度,這棘手的事情在進度上每發(fā)展一點,你的焦慮就會少一分,同時你的焦慮越少,推進的速度也就越快,只要咬緊牙關,不斷地推進,總會有解脫的那一天,而且你每完成一個棘手的任務,你或多或少都會比之前更牛更強大那么一點,這件苦差事總是會改變你一些。
有什么難事千萬別耗著,別等著,那只會讓人在無盡的焦慮中煎熬,你就先大吼一句“管他的!”然后雙眼帶著血絲去推進,去做事,做著做著就有出路了。
最后,解決“喪”的最重要途徑,還要回到配得感的提升上。
沒有配得感的根源在于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以至于認為自己的需求是不重要的。那么,想要解決配得感的問題,就需要我們與自己鏈接到一起,仔細體察自己內心的需求是什么:也許簡單到只是一頓豐盛的晚餐,也許比較遠大,獨自去到南極旅游,但是無論如何,要看到自己的需求,并不斷提醒自己,要為自己的需求而努力。
在努力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提醒自己“我們值得”,我們從來不是追逐到才敢承認自己配得上,而是先敢承認配得上,才能真正追逐到。
科學研究表明,相信自己命里注定成功的人,更容易在自己的方向上堅持努力,并且在遇到挫折時不容易放棄,也正是這種品質,讓他們更容易去贏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