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售價是多少
設想一下,如果人可以用金錢來計算,你的售價是多少呢?
白菜是按斤賣,寵物狗是按只賣,那么你的售價可能是按時間賣。
因為白菜太多了,所以一年四季都很便宜;寵物狗則是由品種決定了價格;你的售價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同樣是上班族,為什么有的人一小時能掙幾千元,多數(shù)人卻只能掙幾十元呢?
如果你把這個問題交給油膩的老板來回答,他會告訴你:“價值決定價格,你為公司貢獻多少,就決定你能領多少薪水??!”
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連接價值
用房價的概念來表述,你就很好理解了。你可以想象一下,為什么北上廣深這幾個城市的房價都那么貴,有些要十幾萬元一平方米,而小城市的房價只能賣到幾千元一平方米呢?
幾乎所有的專業(yè)人士都會告訴你:地段、地段,還是地段!
什么因素決定了地段的價格呢?
應該這樣說,房子只是人類居住系統(tǒng)的一個終端,就像手機是一個移動終端,如果沒有整個運營網(wǎng)絡的支持,手機幾乎沒有什么價值。只有連接,終端才有巨大價值。
為什么北上廣深的房價很貴?原因就在于連接程度。大城市的教育、醫(yī)療、商業(yè)、人脈等資源肯定要比小城市好很多,而且所居住環(huán)境的交通,連接程度也是高度發(fā)達的。
如果你在荒郊野外買一處房子,說不定連收個快遞都是問題,中午想點個外賣也沒有辦法。所以,連接程度越低,價值也就越低。
我們再回到薪水的問題上,假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價值輸出終端,而公司和市場則是背后的價值網(wǎng)絡系統(tǒng)。如果你這個終端能和高價值的網(wǎng)絡連接,通常你的價格就會很高。
為什么CEO的薪水比你多出幾倍呢?因為他連接的價值網(wǎng)絡比你的網(wǎng)絡要多很多。
你在騰訊做經(jīng)理,比你在一家小飯館做經(jīng)理的薪水要高出很多,因為別人在騰訊強大的價值網(wǎng)絡系統(tǒng)中連接所產(chǎn)生的價值,比你要多很多。
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
所以,到底是什么決定了你的薪水呢?你大概心里有數(shù)了。
法國哲學家阿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想試驗:到底是誰造的船呢?
從表面上看,人類盡可能用各種新穎的方式造船,但事實上,哪艘船能留下來,則是大海說了算。
當一艘船沉了,人們就再也不會按照它的樣子造船了,最后只有那些適應大海的船留下來了。
大海,負責最終的自然選擇。
這就告訴我們,我們經(jīng)常以為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東西其實都是環(huán)境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
法律真的是國家領導人創(chuàng)立的嗎?不,它是由整個社會靠自然博弈所得到的一整套規(guī)則。
所以,你真的認為薪水是靠自己掙來的嗎?你的老板真的認為是他決定了你的薪水嗎?
當然只有市場(大海)才能決定你的薪水。根據(jù)阿蘭的思想試驗,我把它形象化為“造船廠的真正價值”,詳細介紹以下三個方面:
一、船舶設計師和造船工人,邊際交付時間決定了你的價值。
二、你跳進了哪個船艙,評估機制決定了你的價值。
三、造船的獎金,非理性情境決定了你的價值。
邊際交付時間
如果你是一名12世紀意大利熱那亞船廠的老板,客戶要造一艘船,你大概要雇上千名工人,花3年時間在木頭上敲敲打打才能把一艘船造好。
如果你寫出一套制造航船的3D打印程序,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從你這里下載程序,很快造出大船,實現(xiàn)當海盜的夢想。
兩者有什么差別呢?它們的差別在于你在未來工作中必須理解的一個概念——邊際交付時間。
如果是傳統(tǒng)的船廠,在同一時間只能服務一個客戶,每造一艘船就需要3年的邊際交付時間。
如果有了3D打印技術(shù),那任何人都可以反復下載,而你不需要花更多時間就可以收版權(quán)費,邊際時間成本就是零。
知名商業(yè)顧問劉潤曾在文章《人人都是自己的CEO》中分享過類似的故事。他說繪畫和音樂,這兩件事最大的區(qū)別也是邊際交付時間。
畫完一幅畫,只能交付給一個人,沒法交付給別人。這幅畫里就凝聚了邊際交付時間,相當于服務業(yè)。
音樂呢,不管是錄一張CD還是唱一首歌,可以有很多人同時聽、反復聽,邊際時間成本就是零,這就是一個產(chǎn)品。
你可以思考一下,你做的工作是“造船廠”呢,還是“3D打印程序”?
你的工作是營銷,如果你每接洽一名用戶都需要一定時間,邊際交付時間就很高,這就屬于“造船廠”,本質(zhì)上做的是服務。
如果你研發(fā)了一套App,或者寫了一條自媒體內(nèi)容引來了10萬粉絲,這就是“3D打印程序”,邊際時間成本是零,就是一個產(chǎn)品。
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價值有所提升,分清這兩種工作性質(zhì)最為關(guān)鍵。
比如,HR招聘人員是在造船,而制訂招聘流程的HR經(jīng)理是在做3D打?。浑娫捒头藛T是在造船,做客戶數(shù)據(jù)分析的人員是在做3D打印;你銷售客戶東西時是在造船,給自己留下口碑時卻是做3D打印……
這兩種工作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因為邊際交付時間是固定的,只能提升單次的服務價格;而后者是一勞永逸的,所以很多人會去搶同一塊蛋糕,極容易形成頭部市場,所以必須想辦法把你生產(chǎn)的東西送往頭部。比如,你在公司設計了一套流程,那就必須讓所有人用起來。
評估機制
按正常的理解,收入和努力應該是符合市場供需關(guān)系的,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實際上,在薪水和雇用這個事情上,并不是一個有效市場。市場的調(diào)節(jié)機制在這里變得失靈,你能拿多少錢,更取決于你跳入了哪個船艙,即評估機制決定了你的價值。
這句話要如何理解呢?
追根溯源,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分工協(xié)作的概念,每個人都參與到流水線之中,越來越變成了機器上的一個個零件。
福特汽車的創(chuàng)始人亨利·福特曾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每次只需要一雙手,來的卻是一個人?!?/p>
很多公司都倡導員工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但他們只提供發(fā)揮手的空間,根本沒有提供發(fā)揮腦力的空間,有想法的人反而被視為異類,你又如何能夠發(fā)揮自己的價值呢?
所以,你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跳進了哪個空間。我比喻為你跳入了哪個船艙:你進入三等艙或頭等艙,別人對你的評估機制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假想一個極端的場景:
你有一個遠方親戚家的小孩,他一直生活在大森林中,從小和爺爺相依為命。爺爺是護林人,所以他們住得非常偏僻?,F(xiàn)在他長到16歲了,幾乎沒有和其他人有過接觸。
爺爺歲數(shù)大了,找到了你這個遠方親戚,讓你把小孩帶到城里。
他在城市里能夠做什么呢?
答案肯定是你讓他做什么,他就只能做什么。因為你是他唯一的評估機制。你認為他只能做餐館服務員,那他就會認為自己只能做這個。你認為他可以去學習原木設計,因為他從小生活在森林中,說不定對這個是有天賦的,那么他就可能真的會成為一名獨立設計師,這樣產(chǎn)生的價值就與之前天差地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薪水是你的身價表現(xiàn),是你真實創(chuàng)造的價值呢,還是這個船艙固定的價值?
有時候跳槽常常帶來20%~50%的漲薪,這并不意味著你的能力上漲,而是能力被鑲嵌到更高價值的船艙中去了。
非理性情境
15世紀時,如果客戶要一艘海船來捕魚,那么這艘船的價格大致是一個普通的市場價格;如果一個海盜用這艘船來挖掘金礦,那同樣一艘船的價格就要高很多。
這看似荒誕,卻在真實世界中經(jīng)常發(fā)生。決定你薪水的,很可能并不是你的價值,而是你在公司中的非理性情境。
舉個例子,你一個人去看電影,肯定會在團購網(wǎng)站上購買電影票。
如果你好不容易約到女神吃飯,吃完飯原本她想回家,但還是和你一起去看電影。這時你肯定不會磨磨蹭蹭去團購了,而是趕緊直接掏現(xiàn)金買全價的電影票,而且你一定不會嫌貴。
這就是行為經(jīng)濟學家理查德·塞勒所說的人的非理性行為,遺憾的是,非理性情境在你的公司里也存在。
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工資不合理(理性的理)。與其私下抱怨,不如好好利用這個人性的弱點,看看能否提升自己的收益。
我們來看看在職場中有哪些非理性情境:
1.病急亂投醫(yī)
如果你去醫(yī)院看病,醫(yī)生向你推薦兩種藥:一種很昂貴,另一種很便宜。
你多半會選貴的那個,因為人在面對疾病時都很恐懼,這時就會放棄對這個產(chǎn)品定價,轉(zhuǎn)而對自己的身體甚至是生命進行定價。
企業(yè)同樣如此,經(jīng)常會得一些急癥,這時候公司可能會病急亂投醫(yī),甚至開出很離譜的價格。
2.談錢傷感情
生活中有兩種規(guī)則:一種叫市場規(guī)則,另一種叫社會規(guī)則。市場規(guī)則就是等價交換,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社會規(guī)則則是一種利他行為,如親戚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
公司原本是一個使用市場規(guī)則的地方,彼此之間卻更多地在使用社會規(guī)則。比如,你很難開口向領導要求加薪,盡管這應該是你的正當權(quán)益。所以,一定要警惕。
3.可能性
如果你去旅行,遇到了兩個女生,都長得很漂亮,一個已經(jīng)結(jié)婚,另一個卻是單身。在旅行途中,你更愿意幫助和照顧誰呢?顯而易見,因為單身的女生給人更高的可能性。
你給老板更高的可能性,也許就能打動他掏出腰包。
4.績效
這是一種看似理性,但多數(shù)時候卻是非理性的方式。
在傳統(tǒng)市場里,收入和絕對績效直接相關(guān)。比如,一個磚瓦匠每天能夠砌1000塊磚,另一個磚瓦匠每天只能砌500塊磚,那么后者的收入就應該是前者的一半,這就是標準的線性關(guān)系。
在新型經(jīng)濟下,你的付出很可能和市場回報并沒有線性關(guān)系。如開拓一個市場,剛開始完全沒有回報,只有等量積聚到一定峰值的時候,才可能引來爆發(fā)式增長。你在這樣的市場環(huán)境中,最好不談績效,談一些期權(quán)或者干脆拿固定工資,反而更有利。
結(jié)語
這篇文章的結(jié)論顯得很令人沮喪,卻是事實。
多數(shù)時候,我們認為努力就一定有收獲,但收獲不代表你能掙更多錢。
不斷地讓自己嵌入到更高的價值網(wǎng)上去,也許遠比我們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努力重要很多。
另外,不要光顧著成長而不好意思去談工資。在老板眼中,他只在乎你的價值。
讓他清楚你的底線,在此基礎上做點讓步,比你完全沒有底線會好太多。
(摘自民主與建設出版社《認知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