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經(jīng)揭示,中國過去幾千年歷史對老百姓而言是“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的循環(huán)。也就是說,無論處于哪個時代,“奴隸”的身份都是始終不變的。而“奴隸”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
無立足之地,無直立之姿。
無立足之地,很好理解。奴隸們連生命的所有權都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又何來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土地?無直立之姿,則因為奴隸們從無尊嚴可言,屈膝而跪乃是他們慣常的待人之姿;想站直身子做人,他們沒這資格,更沒這條件。所以,他們的人生模式便是在主人的地盤上和淫威下匍匐而行。
而這,恰恰與我們老祖宗創(chuàng)造的“立”字所寄寓的意義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甲骨文中的“立”字含義有二:一是四肢舒展直立大地,二是腳踩大地有自己的位置。而奴隸們這兩點卻是一無所有。但是,沒有不代表不想擁有,所以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人民不斷爭取直立的姿勢和擁有立足之地的歷史。
70多年前,這一美好的夢想終于變成現(xiàn)實。“奴隸”們徹底擺脫了被奴役的身份,翻身當了主人——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民當上了這個新生的共和國的主人!從那時起,中國人有了直立之姿,也有了立身之地。
當然,中國人民絕不會僅僅滿足于自己能夠“站起來”,我們還要讓自己更加強大,讓自己站立得更加穩(wěn)健,能夠“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們不僅僅要有一片立足之地,還要讓每個中國人都能擁有最適合自己發(fā)展的位置,讓強大的中國巍然屹立于世界舞臺的中央,讓全世界因為我們的發(fā)展強大而受益。
新中國的誕生,讓我們“站起來”;改革開放,讓我們“富起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讓我們“強起來”!從“一窮二白”發(fā)展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從任人欺凌發(fā)展到今天的受人尊敬,從任人宰割到今天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帶動眾多國家一同發(fā)展、提出世界命運共同體理念……今天的中國,站立的姿勢很美,很矯健!
中國人民,從昔日誰都瞧不起的“東亞病夫”,到今天在世界體壇上斬金奪銀;平均壽命從新中國誕生之初的不足40歲,到21世紀20年代的接近80歲;從文盲遍地,到斬獲諾貝爾獎、一所所高校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在多項高科技領域領跑世界……中國人民,正立足于自己的位置,奮發(fā)圖強,讓自己的身軀頂天立地!
今天的中華民族、今天的中國人民沒有辜負我們的先輩創(chuàng)造“立”字時所寄托的深深的寓意,我們正屹立在這片祖祖輩輩辛勤耕耘的熱土上,創(chuàng)造著人間奇跡;中國人民正奮發(fā)努力,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腳下的大地更加美麗,讓我們直立的姿勢更加巍峨!
評析
本文亮點有三:一是引入巧妙。文章從魯迅的名言入筆,揭示舊中國人民被奴役的命運;而后將奴隸的特征與“立”的本義相關聯(lián)導入議題,極富想象力。二是緊扣主旨。文章在分析論證中,緊扣甲骨文“立”字的含義,圍繞立身之姿和立足之地展開論述,構思嚴謹。三是善用對比。文章通過新舊中國人民命運的對比,彰顯新中國成就,突出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