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冰天雪地,家里溫暖如春,有生之年能過上這樣美好的生活,真是做夢都沒想到啊……”太姥姥一進(jìn)門就感慨道。
今年冬天下了兩場前所未見的大雪,媽媽把太姥姥、姥姥接到家里來過冬。我們家搬進(jìn)了新房子,裝上了暖氣,在這寒冷的冬天,暖氣的效果就顯得格外“出眾”。
晚上睡覺前,我們四個人躺在床上聊著天。
“太姥姥,您給我講講您小時候冬天的故事唄,我喜歡聽。”我一邊說著,一邊把頭靠在太姥姥肩膀上。
“我呀,出生在20世紀(jì)40年代。那個時候很窮,家里的糧食有限,吃不飽是經(jīng)常的事。冬天,也只能靠燒柴火取暖……”
“柴火是什么?是木頭嗎?”我不禁打斷太姥姥的話。
“不僅是木頭,農(nóng)村的柴火還包括麥秸、玉米稈等。入冬前,家家戶戶就會搶著收集柴火,吃飯、烤火都需要,不然冬天可就難熬啦!唉—”太姥姥搖了搖頭。聽了太姥姥的話,我眼前出現(xiàn)了一家人圍坐在火旁取暖的場景。
“比起你太姥姥,我們小時候過冬的情況要好多了,家里取暖除了用柴火,還多了煤和煤油。煤都是從工廠里撿來的,一小塊一小塊,砸碎了,放在爐子里燒。煤油用來照明,把棉花捻成細(xì)條,浸泡在煤油里,晚上寫作業(yè)就挨著煤油燈,第二天一早看看誰的臉最花吧!一個個鼻頭上都被熏得黑黢黢……”姥姥笑著說道,她的面容看起來突然變得年輕,好像她又回到點(diǎn)著煤油燈學(xué)習(xí)、第二天小伙伴互相取笑的那段歲月。
“媽媽,你呢?”我迫不及待地問道。
“聽過蜂窩煤嗎?有一段時期,它是家庭生火、取暖最重要的燃料。我的童年就是在給火爐子換煤球、拉爐門中度過的。過年時,一家人圍坐爐邊,煤球燒得通紅,我們一邊嗑瓜子,一邊看春晚,屋外鞭炮聲聲,屋里其樂融融?!眿寢屨f道。
聽著聽著,我的腦海中就像放映起了電影。20世紀(jì)40年代、60年代、80年代,燒柴火、砸煤塊、換煤球,再到今天的天然氣,這些不正代表著時代變化、祖國發(fā)展嗎?
作為新時代的孩子,我深深感到生活在這國富民安、科技發(fā)達(dá)的時代是多么的幸運(yùn),不用為了冬天燒柴取暖發(fā)愁,也不用為了填飽肚子發(fā)愁。因此,我們更應(yīng)該樹立遠(yuǎn)大理想,愛生活、愛學(xué)習(xí),做一個心中有夢想的新時代好少年,為祖國的發(fā)展添磚加瓦。
外面的雪還在下著,一片片小雪花就像一顆顆希望的種子,散落在大地上。春暖花開時,它們一定能開出象征著美好未來的花朵,團(tuán)團(tuán)簇簇,一片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