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推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天宮藻井冰箱貼”,共分五層,可隨意拆開,自帶夜光效果,據(jù)國家一級文物、“隆福寺正覺殿明間天宮藻井”設計而成,引起網(wǎng)友追捧,上架后便“秒空”,被稱為“天花板中的天花板”,使藻井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藻井從何而來,其說紛紜,“天象說”“功能說”“穴居說”“舶來說”影響最大。
“天象說”在坊間傳布最廣,稱“藻井表達了古人防火的意愿”,源自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稱:“井者,東井(二十八星宿之一,為水事)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厭火也?!贝藭鴥?nèi)容駁雜,且應劭意在整頓風俗,樹立儒家規(guī)范,內(nèi)容未必可靠。南北朝沈約不察,在《宋書》中也稱:“殿屋之為圜泉方井兼荷花者,以厭火樣?!?/p>
“功能說”較具合理性,梁思成先生在1937年出版的《建筑設計參考圖集第十集·藻井》(梁思成主編,劉致平編纂)中指出:“藻井或天花的功用,一方面是為裝飾屋內(nèi)(尤以藻井有關儀制),另一方面卻是因為‘徹上明造’的房屋在望板、椽、檁等處容易掛灰落土,且室內(nèi)溫度難于調(diào)劑,所以用頂棚隔絕上下,其功用似仍以實用為主?!?/p>
所謂“徹上明造”,又稱“徹上露明造”,簡稱“露明”,即室內(nèi)可直接看到房頂?shù)?,不美觀。清朝李漁在《閑情偶寄》中稱:“精室不見椽瓦,或以板覆,或用紙糊,以掩屋上之丑態(tài),名為‘頂格’,天下皆然?!币嘤欣谛l(wèi)生和保暖。
“穴居說”認為,藻井源于中霤,即天窗,是古人穴居習俗的孑遺,《禮記》稱:“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巢?!毕惹匚屐爰撮T、戶、中霤、灶、行。西漢時“諸侯五祀”與“王七祀”,均含中霤。藻井的中心部分至今稱“明鏡”,或因中霤是穴居唯一的采光口。
“舶來說”稱,中霤式建筑適合氣候干燥、缺乏木材的中亞地帶。據(jù)學者葛承雍的《仰觀:從穹頂畫到藻井畫》鉤沉,至少在公元前5世紀,波斯帝國已出現(xiàn)穹頂建筑,現(xiàn)存最早穹頂壁畫在保加利亞的卡贊勒克,是公元前4世紀希臘化時期的色雷斯古墓。羅馬人早期穹頂建筑多用于墓葬,直到1世紀,尼祿皇帝“將穹頂引入宮殿建筑和宗教圣所”。從中亞到中原,出土的穹頂式建筑呈現(xiàn)出由古到新的關系,應是從中亞(一說從西亞)傳入中原,在西漢中后期逐步成形。
藻井眾說紛紜,或源于定義不清。在今人看來,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頂裝飾,但在宋代之前,平鋪天花板也叫“藻井”。
自宋代起,斗八藻井始盛行,它有八個斗拱,將藻井分成上中下三段,下端呈方形,中間呈八角形,最上呈圓形。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木構藻井——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藻井即斗八藻井,寺廟始建于貞觀十年(636年),重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
明代是中國藻井的最高峰。學者金彩霞在《北京周邊地區(qū)古建筑藻井的發(fā)展演變及特點》中指出:“明代的雕刻工藝極為精湛,無論是明鏡蟠龍還是八角井的云龍紋都雕刻得威猛矯健、姿態(tài)靈動,栩栩如生?!?/p>
清代“更加注重藻井裝飾的華麗程度及大量貼金營造出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但雕龍瘦弱,八角井的面積小于明代。明藻井有富麗堂皇的天宮樓閣,清則沒有??赡芮逋⒉惶匾曉寰肚骞げ抗こ套龇▌t例》中,“龍井”(清代稱藻井為龍井)只出現(xiàn)了一次。
在清代藻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故宮太和殿藻井,分三層,共有17條蟠龍——大龍1條、小龍16條,大龍的神態(tài)非常生動。至于天壇祈年殿藻井,可能是已知最壯觀的藻井,跨度達10米左右,在30多米高的圓頂下,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雍和宮萬福閣亦具匠心,閣中矗立著18米高(地下埋8米,共計26米)邁達拉彌勒大佛,由一根完整的白檀木雕刻而成,是獨木雕刻佛像的世界之最,體量如此之大,故大方藻井置于大柁上,多達8層,使佛像從胸部便進入藻井中,用遮光來制造肅穆、神秘的氛圍。
清代藻井重規(guī)制,蘊含著“比擬蒼穹”的意愿。不論是東西方,人們都將天花板視為天空的象征,而如何裝飾天花板,呈現(xiàn)了對天的不同理解。西方古人試圖將天看成另一個人間,諸神在云端俯視蒼生,讓個體感到被監(jiān)督、被審判的恐慌;而中國古人試圖將天理解為嚴謹、充滿秩序、神秘莫測、不可違抗的存在,提醒人們心存敬畏、直道而行,認真對待內(nèi)心的聲音。不論哪種理解,目的都是傳智慧、昭久遠。
徜徉于古代建筑中時,勿忘仰望一下天花板。
(摘自《北京晚報》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