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蓖ㄟ^對“二次函數(shù)”這章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學會了通過建立二次函數(shù)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手握的“利器”。如何利用二次函數(shù)模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就是“善事”的關(guān)鍵。下面,我們先通過對教材例題的解讀,來感受數(shù)學模型以不變應萬變的力量。
例題 (蘇科版數(shù)學教材九年級下冊第30頁問題3)河上有一座拋物線形的拱橋,水面寬6m時,水面離橋拱頂部3m。因降暴雨水位上升1m,此時水面寬為多少(精確到0.1m)?
解答過程見教材。
(蘇科版數(shù)學教材九年級下冊第31頁“拓展與延伸”)根據(jù)問題3給出的條件,一艘裝滿物資的小船,露出水面部分的高為0.5m、寬為4m(橫斷面如圖2)。暴雨后這艘船能從這座拱橋下通過嗎?
“拓展與延伸”是利用例題求出的二次函數(shù)表達式,結(jié)合題設條件,將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線段長和點坐標進行互相轉(zhuǎn)化,通過比較解決問題。本題有兩種方法:①水平寬可通過,比較縱高;②縱高可通過,比較水平寬。本題在用模型的基礎(chǔ)上,拓展了解題的方法,延伸了模型的使用。
變式 如何設計拱橋景觀燈的懸掛方案?
素材1:圖3中有一座拱橋,圖4是其拋物線形橋拱的示意圖,某時測得水面寬20m,拱頂離水面5m。據(jù)調(diào)查,該河段水位在此基礎(chǔ)上再漲1.8m達到最高。
素材2:為迎佳節(jié),擬在圖3橋洞前面的橋拱上懸掛40cm長的燈籠,如圖5。為了安全,燈籠底部距離水面不小于1m;為了實效,相鄰兩盞燈籠懸掛點的水平間距均為1.6m;為了美觀,要求在符合條件處都掛上燈籠,且掛滿后成軸對稱分布。
任務1:確定橋拱形狀
在圖4中建立合適的直角坐標系,求出拋物線的函數(shù)表達式。
任務2:探究懸掛范圍
在你所建立的坐標系中,僅在安全的條件下,確定懸掛點的縱坐標的最小值和橫坐標的取值范圍。
任務3:擬定設計方案
給出一種符合所有懸掛條件的燈籠數(shù)量,并根據(jù)你所建立的坐標系,求出最左邊一盞燈籠懸掛點的橫坐標。
任務1:以拱頂為原點,建立如圖6所示的直角坐標系,則頂點為(0,0),且過點B(10,-5),用待定系數(shù)法求得拋物線的函數(shù)表達式為y=[-120]x2。
任務2:由題意得懸掛點的縱坐標y≥-5+1.8+1+0.4=-1.8,即懸掛點的縱坐標的最小值是-1.8m,當y=-1.8時,x=±6,所以懸掛點的橫坐標的取值范圍是-6≤x≤6。
任務3:(方案一)如圖7(坐標軸的橫軸),從頂點處開始懸掛燈籠。由任務2得-6≤x≤6,且相鄰兩盞燈籠懸掛點的水平間距均為1.6m,通過計算,頂點一側(cè)最多懸掛3盞燈籠,因為燈籠掛滿后成軸對稱分布,所以共可掛7盞燈籠,最左邊一盞燈籠的橫坐標為-4.8。
(方案二)如圖8,頂點處不懸掛燈籠。通過計算,頂點一側(cè)最多懸掛4盞燈籠,共可掛8盞燈籠,最左邊一盞燈籠的橫坐標為-5.6。
手握“模型”,以不變應萬變。本章“二次函數(shù)”從生活走向數(shù)學,再從數(shù)學回到生活,核心是二次函數(shù)模型的構(gòu)建。從教材例題到方案設計問題,讓我們切實感受到模型在數(shù)學問題中舉足輕重的作用,進而感受到生活問題“數(shù)學化”的解決之道:只有利其器,方能善其事。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qū)新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