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作者在文章的一開篇便提出論點,然后開始敘述歷史事件,接著對莊宗成功之時的意氣風發(fā)與失意之時的慘痛進行對比,增強文章的警示意味,最后通過引用《尚書》中的語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作者始終以“盛衰之理”作為核心,靈活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使文章情感激烈,寓意深刻,值得再三回味。下面,筆者就來簡要分析一下《五代史伶官傳序》的寫作風格。
一、敘事靈活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作者之所以有此感嘆,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真憑實據(jù)。在接下來的敘述當中,作者截取五代時期后唐興衰的歷史,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講述這段歷史史實時,作者并沒有以時間為序,或者平淡地交代,而是靈活地運用先抑后揚的手法,通過后唐興與衰之間的鮮明對比,給人強烈的落差感。莊宗承父親遺命,以“三矢”砥心勵志,每每出征,皆凱旋,取昔日仇敵首級,獻于父親靈前,而后唐也因此得以不斷壯大。及至衰敗之時,“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莊宗還是莊宗,后唐還是后唐,興盛之時橫掃天下,衰敗之時卻四顧凄惶。這“興與衰”“成與敗”,當真是由天而定嗎?莊宗時刻不忘父親遺命,每每出征,皆負箭在背,遇強敵從不退卻,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后唐也因此日益興盛,但隨著強敵滅亡,莊宗逐漸失去當年的斗志,沉溺于享樂,忘記了自己身為一國之君之職責,導致國勢逐漸衰弱,頃刻之間,國破而家亡,曾經的一切也付諸東流。作者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簡要地交代整個事件,重點抓住其中關鍵性的場景,細致刻畫,使得文章本身充滿了張力,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此外,后唐從建國到滅亡,歷時數(shù)十年,發(fā)生了無數(shù)戰(zhàn)爭,但作者只截取“始之盛”與“末之衰”兩個時間段,使得整篇文章顯得更為簡潔,充分展現(xiàn)了作者高明的敘事技巧。
《五代史伶官傳序》雖然是一篇策論,但作者并不拘泥于史論常見的寫作方法,而是根據(jù)自己的需求精心選材,通過靈活地轉變敘事的角度,來揭示事件本身所蘊藏的深刻道理,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論證嚴謹
進入后半部分之后,文章從敘事開始轉為議論,論證嚴謹縝密,層層遞進。作者所推出的每一個論點,都與“后唐興衰”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而且不同論點之間相互印證,邏輯嚴密,由前者得出后者,而后者又是對前者的證明,如此重疊反復,使得整篇文章的題旨變得更為鮮明,中心論點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強。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之上,作者進一步得出,無論“憂勞”“逸豫”“忽微”其實都屬人力可為,所以,之前所提出的論點,既是對文章中心論點的深化,也是中心論點的具體體現(xiàn)。當文章論點達到高潮時卻戛然而止,言雖盡但意無窮,如同裊裊余音,不曾散去。
作者寫下《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雖然是為了告誡當時的統(tǒng)治者,希望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慘痛的教訓,要防微杜漸,但他并沒有強行將自己的觀點灌輸給讀者,而是以史為據(jù),層層深入,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探尋,從而成功地引起讀者的共鳴。
三、寓意深刻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高度簡潔的語言,闡述深刻的道理。作者不僅揭示了“興”與“衰”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而且也說明了兩者之間巧妙的轉變。世間任何事情,都有規(guī)律可循,國家的興亡同樣是如此。只有時時小心謹慎,防微杜漸,國家才會一天天變得強大;如果一味放縱自己的欲望,盡情享樂,無論國家再強大,最終也會招致滅亡。作者看似是在議論史實,其實字字句句都是針對世事而言。身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歐陽修對當時的局勢有著深刻而獨到的見解,盡管宋朝表面上看似興盛,實則潛伏著重重的危機,無論是日益強大的外敵,還是朝廷內部無休止的紛爭,都有可能引發(fā)巨變,但宋朝統(tǒng)治者非但對此視若無睹,一味縱情享樂,完全忽略了國家的安危。這樣的情形讓歐陽修憂心不已,才會借著史實一抒己見。
歐陽修不僅熟悉歷史史實,而且見解獨到,他在敘述史實的基礎上,通過嚴謹?shù)恼撟C突出自己的觀點,同時引用前人的名句,從更深層次揭示事件之成敗,他所看到的并非一時的得失,而是“自然之理”,是存在于天地萬物之間的道理,這種深邃的道理存乎于茫茫宇宙,存乎于人心,卻很難為人所捕捉。但作者卻以敏銳的目光,撇開所有的表象,直指事件之要害,看似言辭淺白,卻蘊含著深刻的寓意,讀來令人回味不已。
四、情感濃烈
《五代史伶官傳序》與其他史論最大的差別在于,這篇文章還具有十分濃烈的情感色彩。作者在敘述、議論的同時,還采用了抒情的手法,通過反復的感嘆,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借以增強文章的個性化色彩。文章一開篇,作者便感嘆道:“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句話原本是文章的中心論點,但句首與句末,均加入了感嘆詞,使得原本平淡的語句多出一分沉重的感慨之意,也表達了作者本人對“天命”之說的反駁之意。前人皆認為,一國運數(shù)之興衰,皆系“天命”,非人力可為之,但作者卻反其道而行,開篇便旗幟鮮明地提出“盛衰之理亦系于人事”。人的作為,同樣也是決定家國興亡的關鍵。感嘆詞的運用顯著增強了文章的情感色彩,猶如當頭棒喝,喚醒迷茫的世人,令其精神為之一振,也為后續(xù)之評說拉開序幕。在點評史實,闡述道理時,作者曾多次發(fā)自肺腑地感嘆,這種作序的方式繼承了《史記》《戰(zhàn)國策》等史書的筆法,使得文章的情感更為充沛,極大地增強了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在講述莊宗意氣之盛時,作者語氣沉穩(wěn),帶有褒揚之意。講述衰敗之時,語氣忽然變得急促,連續(xù)采用多個四字句。語句工整凝練,節(jié)奏鏗鏘有力,給人一種行云流水之感,流暢之中帶著無盡的哀婉之意,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在剖析說理的過程當中,歐陽修還代入自己的真情實感,為文之時筆端傳神,使得文章氣勢更盛。此外,史論文一般較為嚴肅、板正,難以激發(fā)讀者的興趣,但是作者通過運用抒情手法,增強文章的沖擊力,令讀者沉醉于其中,難以自拔。
歐陽修寫作《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不僅是為了給自己編撰的史書作序,更是為了警戒世人,所以,唯有引起世人的注意,才能達到自己寫作的意圖,而通過抒情的方式,增強作品感染力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除此之外,對于后唐興亡之歷史,歐陽修本人確實也有著極深的感觸,故此落筆之時,字字發(fā)自肺腑,而這誠摯的感情也是文章打動人心的根本所在。
歐陽修作文,注重有為而作,有感而發(fā),并且十分注重思想的獨立性,《五代伶官史傳序》同樣也體現(xiàn)了這樣的特征。在寫作文章時,歐陽修先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論點,然后擇取五代十國時期后唐滅亡的歷史事實作為依據(jù),在清楚交代歷史事件的基礎之上,層層深入,揭示事件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給人振聾發(fā)聵之感。文章有理有據(jù),論證嚴謹,手法靈活多變,不拘一格,言辭洗練,情感濃烈,論點鮮明,具有極強的情感性和思想性。學習文章時可反復細讀,領悟其藝術手法運用的精妙之處,進而掌握寫作議論文的方法與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