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華裔科幻作家的翹楚之一,劉宇昆(Ken Liu)的科幻作品總是能夠將對未來世界的想象和科技發(fā)展的思考完美結合,并由此表達其對人類生存的思考。圍繞其科幻短篇“末日三部曲”(《解枷神靈》《天堂戰(zhàn)爭》《死得其所》),展開對于“意識上載”這一題材涉及的控制論發(fā)展過程以及這一技術所帶來的生命與信息是否能夠等同之類問題的討論。
[關 鍵 詞] 科幻小說;“末日三部曲”;后人類;“意識上載”;控制論
一、故事內容簡介
劉宇昆的“末日三部曲”——《解枷神靈》《天堂戰(zhàn)爭》《死得其所》,以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想象力,帶領讀者探索意識上傳與人類命運交織的宏大主題?!督饧仙耢`》作為開篇,描繪了在不遠的未來,人類通過掃描大腦將意識上傳至云端,從而實現數字化的永生。主角戴維去世后,其意識被上傳至云端,成為“上傳智能”(Uploaded Intelligence,簡稱UI)的第一例。然而,他的存在也引發(fā)了社會、科技與倫理的激烈碰撞。當一個被欺凌的少女麥蒂在網上得到已故父親的幫助時,她逐漸揭開了一場即將到來的新型世界大戰(zhàn)的序幕?!短焯脩?zhàn)爭》進一步擴展了這一世界觀,講述了不同派別的UI之間因理念分歧而爆發(fā)的沖突。人類與數字生命體之間的界限愈發(fā)模糊,戰(zhàn)爭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形式,而是進入了意識層面的較量。麥蒂戴維在虛擬與現實的交織中掙扎求存,面對著來自多方的威脅。在《死得其所》中,故事達到高潮。隨著UI技術的普及,人類社會逐漸分裂成兩個陣營:一方主張擁抱數字化永生,另一方則堅守人類肉體的神圣不可侵犯。麥蒂和戴維必須面對最終的抉擇,決定人類和數字生命體的未來走向。在這一過程中,劉宇昆對生命、死亡、存在等哲學命題進行了深刻的探討。
在如今的“后人類”(post human)時代,探討主體性困境的科幻小說的數量愈發(fā)增加,同樣,這一問題在描寫“意識上載”技術的科幻小說中討論更甚。在科幻作家眼中,“意識上載”或者“記憶上傳”的技術模式,似乎是建構后人類時代中賽博格、人工智能以及其他關于后人類主體性問題的最妥善的方式,并由此來進行后續(xù)情節(jié)的描述。然而,恰恰是這個在閱讀過程中時常被忽略的先決條件,在涉及主體性的諸方面問題中卻非常關鍵,無論是在控制論的視域,還是在后人類理論的框架下,這個問題都猶如目前無法揭開其面紗的黑洞一般:如果突破了“意識上載”的技術,如同終有一天突破穿越黑洞的技術一樣,黑洞或者連接“意識上載”接口的另一頭究竟是什么,是永生還是完全滅亡,抑或是面目全非、完全超乎想象的未來。本文將圍繞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Ken Liu)的科幻短篇“末日三部曲”,對于“意識上載”這一題材涉及的控制論發(fā)展過程以及生命與上載意識之間的關系進行討論。
二、“末日三部曲”與控制論
(一)“意識上載”概念
談論有關“意識上載”的作品之前,我們先要明確其概念。所謂“意識上載”,或稱心靈上載(Mind uploading),是一種科幻小說中常見的、非常超前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把人類的所有意識、思想、記憶等從大腦中上傳至先進的計算機設備上。該設備對大腦的運行方式進行完美的模擬,使其不僅擁有被上傳人類大腦所儲存的全部內容,還能夠對來自外界的信息作出反應,在這樣的運作方式下,其便擁有了具備人類思維意識的心靈。無論這項技術到目前為止有沒有被完善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們都應該明確的是,它或許是人類唯一可以獲得“永生”的辦法。實現“意識上載”技術是需要長時間研究打磨的艱辛歷程,所以圍繞這項技術進行創(chuàng)作的科幻作家也盡力提供了無限的想象力和足夠的期許。
科幻小說中人與機器的關系、人機關系中人類的“主體性”等問題的發(fā)展,都離不開控制論及其概念流變的影響。美國學者南?!P瑟琳·海爾斯(N.Katherine Hayles)在其后人類主義研究著作《我們何以成為后人類》中解釋了控制論的定義以及其發(fā)展歷程。控制論就是研究生命體、機器與組織的內部或彼此之間控制和通信的科學。海爾斯傾向于展示“體現主體性的具體形式與主張取消形式的論證之間,相互作用并貫穿始終的復雜影響”。劉宇昆科幻小說“末日三部曲”圍繞上載智能(Uploaded Intelligence,簡稱UI)展開,我們能從其情節(jié)中發(fā)現控制論在三次浪潮中的不同變化。
(二)控制論發(fā)展歷程
控制論的第一波浪潮,是自1945年到1960年,以動態(tài)平衡作為核心概念,討論生命組織在遇到外界環(huán)境沖擊時,如何通過調節(jié)與控制保持一定的恒定狀態(tài)。簡而言之,第一波控制論浪潮想要解決的,就是如何使控制論的理念與科技更好地結合并應用于動物、人類以及機器。有關于這一理論的情節(jié)設定我們已經屢見不鮮,甚至已經出現在了現實生活中(助聽器、可以進入身體的醫(yī)學探測器、掃地機器人等),科幻作品中的設定更為常見,筆者在此不做贅述。劉宇昆“末日三部曲”中真正探討的,是控制論第二、三波浪潮出現的問題,甚至還就其對“意識上載”在未來可能出現的反饋和影響進行了深入思考。有關對控制論討論的第二波浪潮,從1960年到1980 年,圍繞反身性展開。反身性(reflexivity)是一個復雜的、具有顛覆性的概念。海爾斯對其定義是:“反身性就是一種運動,經由這種運動,曾經被用來生成某個系統(tǒng)的東西,從一個變換的角度,被變成它所激發(fā)的那個系統(tǒng)的一部分。”正如海爾斯所說,反身性這個問題模糊了人類社會存在很久的諸多界線,似乎成為一個使人容易混淆的哲學問題,觀察事物的人本身也成為被觀測的事物中的一員,這讓觀察者與其本來所處的系統(tǒng)之間的邊界逐漸瓦解。人們不得不對此展開思考,意識能否被信息化并上載到與人體截然不同的載體之中?這一項技術是否依然具有反身性帶來的嚴酷考驗?劉宇昆在“未來三部曲”中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女主人公麥蒂的父親戴維,在去世之前被其公司在技術不成熟的階段進行了意識上傳。于是在一開始,戴維的意識只是為其進行上傳的“節(jié)奏邏輯”公司的實驗品和運轉正常工作的工具,戴維在這一階段所體現的價值,正是控制論在第一波浪潮時發(fā)展的高潮階段,即一個成熟的人類工作協(xié)助系統(tǒng)。而反身性問題的展現,出現在節(jié)奏邏輯公司將戴維恢復了一部分人格之后,又將其剩余的思維模式全部載入機器。結合上文所述,此時戴維的意識已經形成了一個完備的思維系統(tǒng),在強大的數字技術背后,還有從肉身延續(xù)下來的人格、記憶和愛。此時戴維被上載的意識便不僅僅是被觀測的系統(tǒng),他同時也在觀測別人,甚至擁有更強大的、同時掌控數字世界和人類世界運行的能力,正如小說中講到的,戴維此刻已是被“解枷”的“神靈”。劉宇昆將反身性問題自身攜帶的可怕效應在此時展現得令人毛骨悚然,這些同戴維一樣存在于數字世界中的“神靈”,完全拿捏著現實社會中人類的命運。
控制論的第三波浪潮,是 1980 年至今,從反身性問題、強調“自創(chuàng)生”等轉為強調虛擬性??刂普撛诘谌ɡ顺毕?,在無垠的虛擬空間里,開始出現計算機編程或者系統(tǒng)朝著設計師無法掌控的方向發(fā)展的情況,并且在有些時候,這樣的情形在出現之前是被允許發(fā)生的。換一種方式來講,此時的計算機程序已經具備了自我進化的能力,擁有了這種能力,程序就不僅僅是生命的模型,更是成為具有生命的“形體”。這樣一來,對已有生命分類的理論基礎就會遭受重創(chuàng)??苹檬澜缋铮a生“自由意志”的機器人是后人類語境或者賽博朋克類的科幻作品中常常出現的事情。在“未來三部曲”中,戴維上傳后的意識在通過其公司的不斷改進后,不僅具備了自我進化的能力,還擁有了產生“新生命”的能力,在其對抗要毀滅世界的“神靈”前,就已經分裂出了新的虛擬生命——“迷霧”。作為虛擬世界的新生兒,“迷霧”的成長歷程與現實世界的孩子是大相徑庭的,原因在于其一“出生”就擁有了強大的信息學習和處理能力。與此同時,作者在結尾處讓現實世界的麥蒂和“迷霧”,也就是她的“妹妹”一起攜手進入的虛擬世界,之后的事情沒有續(xù)寫,但我們已經可以預料,麥蒂獲得的同樣也是超級計算機一般的思維能力。類似這樣的設定在劉宇昆的科幻作品中多次出現,其背后的理論支撐就是上文所述的對于虛擬性的關注和技術推進。
三、生命與信息的關系
“末日三部曲”中不僅有對于控制論的闡釋,更重要的是其對虛擬世界中的信息與生命的進一步想象,并由此提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生命與信息能否等同。劉宇昆用這樣一個故事向社會發(fā)出提問,這樣一具由高科技打造的數字“軀體”,該如何去定義它?這般思維敏捷的數字“神明”和人的界限在哪里?以及在未來世界可能出現的此類問題中,我們如何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
(一)劉宇昆關于意識上傳的描述
劉宇昆的“末日三部曲”,圍繞著技術與意識的關系展開,建構了信息時代的身體美學,提醒人們思考意識存在的價值。他的構思巧妙,擅長用人物的對照來表達觀點。在《解枷神靈》中,父親戴維去世后又在虛擬世界重新獲得生命和延續(xù)的意識,原因不僅是科技的推進,更有戴維對于麥蒂和她母親的愛,讓他一直在黑暗的世界中尋找著母女倆的蛛絲馬跡。在《天堂戰(zhàn)爭》中,他更是設立了巧妙的對照:父親致力于將生命數字化后推進人類的發(fā)展;而另一位“神明”錢達的目的則是如何才能讓人類遭受應有的“報應”。兩種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最終引發(fā)了一場雖發(fā)生在暗處但造成的傷害卻顯而易見的戰(zhàn)爭。而在《死得其所》中,麥蒂在于“迷霧”和“亞當”的對話和對虛擬世界的造訪里,認識到在她所在的時代,虛擬世界已經不再是沒有感情、一片黑暗的世界了,生活在數字中的“神靈”們,會建造自己溫暖的家園,會保留美好的回憶,甚至可以“品嘗”到世間的各種美味,這一系列描寫都寄托了劉宇昆對于身體和機器完美結合之后的美好想象。
除此之外,劉宇昆對人物情感的描寫也是十分細膩的。郝景芳在對《奇點遺民》小說集的評價中講道:“在科幻小說領域,很少有作家寫這么多情感生活的畫面?!薄澳┤杖壳必灤┝藙⒂罾Ω概⒛概?、姐妹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探討,并將其設定在意識上傳的故事背景中,情感影響著人們對于脫離肉體并上傳意識的認知?!督饧仙耢`》中的戴維在虛擬的黑暗中默默保護著自己的妻女。《天堂戰(zhàn)爭》中他又出于對全人類的責任感去對抗反派,也是出于愛;麥蒂留在真實世界,努力尋找父親的蹤跡,同樣也是出于愛?!端赖闷渌分械柠湹僮罱K選擇與父親創(chuàng)造的“迷霧”妹妹一起進入虛擬的世界中,同樣也是出于愛。劉宇昆始終認為,在無數個寒冷的宇宙中,表達愛的方式像星星一樣數不勝數,正是這樣的情感認知,將人類與上載的意識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二)上傳的意識與人類之間的界限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如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正在使科幻小說中的虛構情節(jié)逐步成為現實。由技術引發(fā)的身體革命,正在對人類社會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沖擊,試想如果科技發(fā)展到可以使人類拋棄身體,會不會引發(fā)一場如同弗蘭克·赫伯特《沙丘》系列中描述的人機大戰(zhàn)呢?我們要想避免這場危機,重中之重就是要理清上傳的意識與人類之間的界限。
首先,人類和上傳的意識之間的界限在于是否具有知覺。人類的身體是知覺的主體,而意識上傳之后,身體就成為客體,這是傳統(tǒng)的機械論所堅持的觀點。但在劉宇昆的作品中,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對于身體的認識不再拘束于僅僅作為自然的身體,更是一種技術的身體。在小說中,麥蒂的父親借助“emoji”表情來表達自己在意識上傳之后的真情實感這一設定,體現了劉宇昆對于后人類時代意識上傳后的知覺這一論題的理解,技術的身體同樣可以表達知覺和感情,甚至比自然的身體更加讓人感同身受。
其次,分清界限之后,在劉宇昆“末日三部曲”中,更多探討的是意識上載與人類社會協(xié)同發(fā)展的關系,這種協(xié)同的聯(lián)系在如今看來更加接近于“人機共同體”的關系?!叭藱C共同體”的概念是由“共同體”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新型的共同體概念,其內核本是人類共同體,小說中在經歷了人類社會自身發(fā)展的問題、人類與上載意識激烈斗爭的問題之后,麥蒂最終選擇了與數字意識“迷霧”達成一致,并上傳了自己的意識,走向神秘廣闊的數字世界。這一設定寄托了作者對于人類如何處理與數字意識之間的關系的獨特見解。不僅在“人機共同體”的內部,人和意識可以和諧共處、“呼吸”與共,更是在這樣的和諧關系之下,人與人、意識與意識之間也可以和諧共處,兩種生存的模式由此可以與對方和平相處,共建美好未來。
四、結束語
作為現代學界研究需要突破的最高峰之一,有關“意識起源”的問題,由于其涉及領域之廣、困難程度之大以及影響之深刻,自提出之后,即引起了各個領域專家的關注。研究“意識起源”的問題,不僅能從生理、心理、物理等多個角度解釋人類的意識產生過程,回答這個困擾人類許久的疑惑,更重要的是,我們或許可以借此基礎,對有關“意識上載”的技術做出進一步的突破。不過,在“意識起源”問題沒有得到科學的解釋之前,有關“意識上載”的技術革新,似乎只能停留在實驗過程中的不斷試錯和文學作品里的無限想象階段。在這二者中,科幻小說的受眾面相對較廣,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這一類科幻作品的背后,是科幻作家驚人的想象力和關于“意識上載”獲得的相關科技新聞和理論的完美結合。劉宇昆“末日三部曲”對于“意識上載”這一題材涉及的部分問題的討論,不僅展現了其對于科技發(fā)展現狀的關注,更體現了他作為一位華裔科幻作家獨有的對人類未來發(fā)展的思考,即只有構建團結一致的“人機共同體”,才能營造和諧發(fā)展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美]凱瑟琳·海勒.我們何以成為后人類:文學、信息科學和控制論中的虛擬身體[M].劉寧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美]劉宇昆.奇點遺民[M].耿輝,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加]達科·蘇恩文.科幻小說變形記[M].丁素萍,李靖民,李靜,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
[4][英]亞當·羅伯茨.科幻小說史[M].馬小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意]羅西-布拉伊多蒂.后人類[M].宋根成,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
[6]劉曉華.英美科幻小說科技倫理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7]劉介民,劉小晨.哈拉維賽博格理論研究:學術分析與詩化想象[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