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重復是一種語言表達手段,在漢英兩種語言中表現形式各異。漢語重重復,且形式多樣。以往的研究多限于漢語重復的英譯策略,而對于英譯漢重復譯法的分析相對較少。為了研究英譯漢重復譯法,從漢語重復的三種類型——重疊、同詞重復和語義重復出發(fā),分析其句際功能,并通過對比ChatGPT譯文與人工譯文,討論如何巧妙運用漢語重復增強漢語表現力,發(fā)揮漢語表達優(yōu)勢。
[關 鍵 詞] 漢語重復;重復功能;重復譯法;漢譯對比;英譯漢
漢語的重復現象遠比英語普遍,早在《詩經》中就有跡可循,尤其是在《國風》和《小雅》中,有大量重章疊句的用法。用重復手段,反復吟詠、一唱三嘆,既能給讀者以視覺和聲學的美感,又能在節(jié)奏和韻律中步步深化情感,層層遞進,深入人心。這種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對后世詩詞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也成為中國文學中的重要特色之一。本文擬就漢語詞匯層面的重復,包括重疊、同詞重復和語義重復,分析三種類型的漢語重復及其功能,并思考如何在譯文中恰當地使用重復以實現譯文表達的自然貼切、生動活潑。
一、漢語重復的分類
(一)重疊
重疊指兩個完全相同的字連續(xù)使用,但又不是字的簡單重復。英語中也有重疊現象,但鮮有絕對意義上的重疊(不僅要求詞素或音節(jié)重復,而且必須疊合,即兩個相同的成分必須緊挨在一起[1])。英語重疊多帶連字符、介詞或連詞,如疊音all in all,up and up等;疊韻詞okey-dokey,super-duper等;通過元音變換的部分重疊詞dilly-dally,chit-chat等。
英語一個詞可以有多個音節(jié),如con/gra/tu/la/tion;與英語相比,漢語音節(jié)多是聲母(C)和韻母(V)組合的拼讀音節(jié),一個漢字即為一個音節(jié),單音節(jié)文字便于字和詞的重疊。正如我們贊不絕口時會說:“好!好!好!”或“妙!妙!妙!”,英語卻不會說“Good! Good! Good!”。英語中的多音節(jié)重疊不如漢語單音節(jié)簡便,讀來也呆板生硬。
漢語的重復傾向與其語音文字的特點密不可分,其重疊形式構詞形態(tài)靈活多樣,有雙音節(jié)詞:漸漸、剛剛、天天等;三音節(jié)詞:毛毛雨、丁零零、一群群等;四音節(jié)詞:熙熙攘攘、得意洋洋、糊里糊涂等。作為漢語特有的修辭手法,疊詞或“摹聲”“摹色”,或“摹味”“摹形”[2],其律動優(yōu)美動人、情感傳神逼真。
(二)同詞重復
同詞重復是指同一個字或詞的多次出現(不要求疊合)。從修辭角度看,文字通過字、詞、句的重復便有了韻律感和力量感。漢語習慣于重復,如宋代林逋《長相思》中的“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重復“青”詠嘆了吳越的青山綠水。又如王實甫的“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文字幾經重復,含情脈脈,如泣如訴。
重復還在語篇中起著重要的銜接作用,承上啟下,賦予文字極具層次感的藝術活力,如: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李白《憶秦娥》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白居易《長恨歌》(節(jié)選)
通過字、詞的回環(huán)往復,使得整首詞意義完整、脈絡連貫、富有層次。每一處重復以聲音的連續(xù)加強律感,以語言的連串創(chuàng)造畫境,給人以悲壯的興亡感。
(三)語義重復
我們平時說話或寫文章總是力求簡潔,但有時明明說的是多余的話,大家卻樂于接受。比如“親眼目睹”,目睹當然是親眼;“共同協商”中“協”已經有了“共同”的含義。類似的語言組合稱為“羨余”。語言學家趙元任在《中國話文法》中提出,“羨余”指語言組合中有多余信息,超出了語義內容的現象。
“羨余”可看作語義重復現象中的一類,這類重復多為了增強語勢。如上文提到的“親眼目睹”“共同協商”,又如“凱旋而歸”“高聲喧嘩”等詞[3],側重強調“親眼”“共同”“凱旋”和“高聲”??梢姡靡酝怀鰪娬{的語義重復并不顯多余。同樣,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都在想你”,一年即三百六十五天,為何我們不認為它是多余的呢?顯然這樣更有利于表達思念之深,強化了語義,句子也更有味道。
漢語里另一類語義重復現象是漢語范疇詞的使用。如常見的“要防止自滿情緒”“我想談一談就業(yè)問題”中的“情緒”“問題”;“失業(yè)現象”“準備工作”中的“現象”“工作”等,這類詞專門用來表示行為、現象、屬性等概念所屬的范疇。如“問題”作范疇詞時,指各種類型的問題或事項,有社會問題、經濟問題、健康問題等,旨在強調其亟須關注并解決。正如就業(yè)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就業(yè)問題”顯然在意義上重疊,卻使得句子流暢、表達具體。
二、漢語重復的妙用
基于以上幾種常見的漢語重復分類,我們很容易發(fā)現漢語重重復。一為形象。漢語用疊字、疊詞摹繪,使文字生動逼真、富有描繪性。二為美感。漢語追求平衡對稱、音韻和諧,重復進一步凸顯了其形式和音韻美。三為銜接。漢語重意合,重復手段能增強文章的凝聚力,使文章的語境更加連貫,邏輯性更強。四為強調。以重復加重語氣或加強意義,借重復傳情、達意,增強情感滲透力和藝術感染力。了解了漢語重復的重要作用,進而思考英譯漢中如何運用重復,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漢語優(yōu)勢,提高譯文表達效果。下面通過幾組譯文的對比分析(各例中譯文1均來自ChatGPT-4o的翻譯,用以與人工譯文對比),探討如何運用重復為譯文增色。
(一)重復為形象
例1.Lights of ships moved in the fairway—a great stir of lights going up and going down.[4]
譯文1:船只的燈光在航道上移動——上上下下,一片燈火輝煌。
譯文2:船的燈火流過河道——許許多多的燈光,熱熱鬧鬧地沿著河道上上下下。[4]
康拉德在其代表作《黑暗的心》中描寫了天色漸暗后泰晤士河上鋪開的船只,船上有燈,星星燈火隨著船起伏移動。譯文1傳達了燈光移動的景象,但略顯平淡;譯文2“流過”賦予燈光以流動感,又用到疊詞“許許多多”“熱熱鬧鬧”“上上下下”來表現船只穿梭,一片繁華的景象,惟妙惟肖,令讀者如臨其境。
例2.It made one cough and splutter a little and stung the throat, but it also made you feel deliciously warm after you’d swallow it.[5]
譯文1:它讓人咳嗽和噴濺了一點,也刺痛了喉嚨,但吞下后也讓你感覺溫暖。
譯文2:那東西有點嗆,使人嗓子里火辣辣的,忍不住咳嗽,但一旦咽下去,就有一種熱乎乎的奇妙感覺。[5]
《獅子、女巫和魔衣柜》的第十章,孩子們跟著海貍夫婦逃難,在洞里稍作休息時,每人就著瓶子喝了些東西。譯文1平鋪直敘,且較為生硬,出現如“噴濺了一點”等令人費解的表述;譯文2的“火辣辣”“熱乎乎”顯然更生動自然,也更能激發(fā)小讀者的想象力。
(二)重復為美感
不同于英語注重形式上的完整和正確,漢語更重結構的對稱和平衡。如英語“We have enough to eat and enough to wear”,漢語不必非得譯為“我們有足夠吃的和穿的”,相反,譯為“要吃有吃,要穿有穿”似乎更地道通俗。
例3.If you don’t manage money, money will manage to leave you.
譯文1:如果你不管理金錢,金錢就會設法離開你。
譯文2: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例3是一則廣告語,廣告語句力求別具一格、引人入勝。譯文1既不吸引人,也不打動人。譯文2巧妙地運用回環(huán)手法,以“財”字重復,構成循環(huán)往復的結構,行文齊整,節(jié)奏鮮明,令人耳目一新,實現了表形、達意、傳神的效果。
例4.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
譯文1:人可能相遇,但山永不相逢。
譯文2:山和山不相遇,人與人總相逢。
譯文1雖忠實于原文,卻未盡意;譯文2可謂言盡其意,借“山和山”“人與人”“相遇”“相逢”同字復沓,形成文字的整齊美,又給人強烈的對比感,因此富有詩意和表現力。
(三)重復為銜接
上文提到漢語常用重復作為銜接手段,重復非但不贅余,反而使文章更顯緊湊。
例5.Now they were to go together to see the king, and so they did, and stood before his table.
譯文1:現在他們要一起去見國王,于是他們就去了,站在國王的桌前。
譯文2:他們決定一起去覲見國王,覲見時就站在國王的餐桌前。
顯而易見,譯文2通過重復“覲見”這一動作,使文章的語境更加連貫,邏輯性更強。
例6.In Bykovsky, a village of 457 residents at the tip of a fin-shaped peninsula on Russia’s northeast coast, the shoreline is collapsing, creeping closer and closer to houses...
譯文1:在俄羅斯東北海岸一個形似魚鰭的半島頂端的比科夫斯基村,擁有457名居民的村莊,海岸線正在崩塌,逐漸逼近房屋……
譯文2:俄羅斯東北部沿海地區(qū)有一個魚鰭狀的半島,半島頂端有一村莊,名叫華科夫斯基村,村里住著457口人。那里的海岸線后撤,海水離房屋越來越近……(筆者試譯)
譯文1絕不能說不通順,但譯文2稍作改變,以重復作為銜接,讀來連貫舒緩、清楚直觀,也不失為一種好的處理方式。
(四)重復為強調
通過重復某些關鍵字、詞或句,既能凸顯文章重點,又能引起讀者注意。
例7.The little apprentice in particular lived in terror of the boss, who had borne down on him so often and so hard that there was little left.[6]
譯文1:小學徒尤其害怕老板,老板常常嚴厲地對待他,導致他幾乎無所適從。
譯文2:小學徒格外害怕老板,老板經常整他,而且還整得很慘,簡直把他整得體無完膚。
譯文1整體表達較為平穩(wěn),但“無所適從”一詞所表達的語氣不準確。譯文2連用三個“整”字,強調了老板的心狠手毒以及小學徒的悲慘境遇,這種有意識的重復,加深了原文情感的表達,更貼近原文的情境和語氣。
例8.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must be stressed, not to mention teaching.[7]
譯文1:大學中的研究必須受到重視,更不用說教學了。
譯文2:大學的科研工作不能放松,教學工作更不能放松。[7]
譯文2重復“不能放松”這一表達,加重語氣、強化意義,又在“科研”“教學”后加上范疇詞“工作”,工作的本質是創(chuàng)造價值,科研和教學本身就是一項工作,科研工作、教學工作看似“語義冗余”,實則起到強調作用,也補充了四字格完整的節(jié)律。相較之下,譯文1在語氣和強調方面略顯平淡。
三、結束語
漢語重重復,古來有之。就詞匯層面而言,重復大體分為重疊、同詞重復和語義重復。這些重復的形態(tài)延續(xù)至今,在現代漢語中仍有很強的生命力。重復或為形象,或為美感,或為銜接,或為強調,英譯漢重復譯法便是為了凸顯上述功能,這些功能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有時也相互夾雜,但目的是為了譯文生動有力、有中國味兒。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fā)展,ChatGPT能勝任一般性的翻譯任務已成為學界的共識,但人工譯者憑借人文關照、哲學思辨、情感表達和美學修養(yǎng)展現出不可替代的價值和獨特性[8]。本文借由“重復妙用”這一論題,由此及彼,旨在發(fā)掘和弘揚中文語言獨特的表達張力。翻譯是為了表達,回歸并彰顯漢語獨具的藝術魅力是擺在譯者面前不容忽視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也正是翻譯人員及英語教育工作者需要考慮的。
參考文獻:
[1]張維友.英漢語重疊詞對比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14-119.
[2]汪國萍.漢語疊詞和英語詞匯重疊現象對比分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31-34.
[3]潘先軍.漢語羨余現象及與“贅余”的區(qū)別[J].漢字文化,2010(1):36-39.
[4]康拉德.黑暗的心[M].葉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5]C.S.劉易斯.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和魔衣柜[M].馬愛農,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6]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8.
[7]彭萍.實用英漢對比與翻譯(英漢雙向)[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5.
[8]徐彬.AI潮來,翻譯何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6-11(8).
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