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背誦歐陽修名篇《醉翁亭記》,輒為之神往。那四百來字的文章用了二十一個“也”字,統(tǒng)率全文的首句“環(huán)滁皆山也”便顯出非凡筆力,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成為生活中的常用典故,現(xiàn)在都使人心折。去秋,我應邀首次到滁州,終于領略了一番文中歷歷如繪的瑯琊山勝景,覺得這一片名山名水早被歐陽修寫完,不知該從何處落筆。
那天驅車出城,在瑯琊古道下車步行。濕漉漉的寬闊青石板道長約二里,道旁兩側,濃蔭蔽空,如入蒼黑色的幽寂之境。時或可見古棧道的車轍,使人想象遙遠的歲月。行經一座綠苔斑斑的古老石橋,舉首可見林木掩映的亭臺樓閣,有一組蘇州園林格局的建筑緊靠崖壁下,這就是傳譽古今的醉翁亭所在地。
醉翁亭在宋朝初建時,其實不過是一座孤立的山亭。史載九百多年前,歐陽修被貶謫到滁州任太守,為瑯琊山的秀麗景色所迷醉,在職約兩年三個月時間,感懷時世,寄情山水,常登此山飲酒賦詩?,樼鸸艅x住持僧智仙同情歐陽修的境遇,尤欽佩他的文才,特在山腰佳勝處修筑一亭,以供太守歇腳飲酒。歐陽修時年僅四十,“自號曰醉翁”,即以此作亭名為醉翁亭,其傳世之作《醉翁亭記》蓋出于此。
雨中走向醉翁亭,恍如進入古文中的空靈境界。過了古橋,驟聞水聲大作。原來連日多雨,山溪水勢湍急,水花銀亮飛濺。小溪流繞過一方形石池,池水清澈澄明,此即歐陽修文中所說的“釀泉”。掬水試飲,清甜無比。不知道這立有碑刻的“釀泉”是否即太守釀酒之泉。
將近千年以來,滄海桑田,歷經變遷,最早的醉翁亭只能存于歐陽修的文墨之中了。然而,山水猶在,古跡猶在,醉意猶在。人們是不愿《醉翁亭記》中抒情述懷的詩畫美景在人間消失的。
想必是為了滿足遠道而來訪古尋幽者的愿望,現(xiàn)在的醉翁亭發(fā)展為“九院七亭”,又稱“醉翁九景”,都是歷代根據(jù)歐陽修文中的某些意境拓展興建的,遠非曩時“太守與客來飲于此”的山野孤亭可比……今之醉翁亭位于正門的東院,是一座典雅的飛檐亭閣。亭側的巨石上刻著篆書的“醉翁亭”三個大字,碑石斜臥,宛然似呈醉態(tài)。斜風細雨,我在亭內亭外徘徊良久,旋即到亭后的“二賢堂”。從“二賢堂”向西至“寶宋齋”,進入明建磚木結構的狹小平屋。屋內有兩塊青石古碑,嵌于墻垣之間,高逾六尺,寬約三尺。兩碑正反面刻著蘇東坡手書的《醉翁亭記》全文,每字足有三寸見方?!皻W文蘇字”,勒石為碑,稀世珍寶,何等名貴!然而在那災難的十年間,竟有愚昧狂暴之徒以水泥涂抹古碑,鐵筆銀鉤,幾不可辨。這兩塊巨型碑石,既是歷史文明的見證,也是野蠻年代留下的印證。游人駐足而觀,無不為之長嘆。雖然近年來另建六角形仿古碑亭一座,將寶宋齋中的古碑加工拓印后另立碑石于此,然較之原件遜色多矣,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了。
首屆“醉翁亭散文節(jié)”開幕式的會場設在碑亭后側的解醒閣內。解醒閣是仿明代建筑,與醉翁亭各處一端,一醉一醒,遙相呼應。是日也,來自南北各地的散文同行們濟濟一堂,大有為散文事業(yè)揚眉吐氣之概,是一次難得的盛會。有幾位老朋友未能如期赴會,未免遺憾。會上相繼發(fā)言時,我只管眺望廊檐外的雨景?,樼鹕降膶恿钟墓?,濃淡深淺多層次的綠色,在煙雨迷離中化為漫天綠霧,令人目迷神馳,酩酊欲醉。突發(fā)奇想,這次冒雨游醉翁亭,上溯近千年,當人們追蹤當年歐陽修在瑯琊山與民同樂的游跡,豈不是介乎時醉時醒或半醉半醒之間,才能約略領悟其中的況味嗎?
醉翁亭院墻外,迎面一片森森然的參天古木,樹冠巨大如華蓋,俯臨著奔流不歇的山溪。據(jù)植物學家鑒定,這片榆樹迄今只見于瑯琊山上,人稱“瑯琊樹”或“醉翁樹”。我以其樹名寓有紀念意義,隨手采擷一片帶回來。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思考練習
1.作者為什么說“這一片名山名水早被歐陽修寫完,不知該從何處落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賞析“瑯琊山的層林幽谷,濃淡深淺多層次的綠色,在煙雨迷離中化為漫天綠霧,令人目迷神馳,酩酊欲醉”這句話的表達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風雨醉翁亭》為題,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