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的機會,在漢景帝時代就來了。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削藩,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藩王紛紛起兵,七國叛亂爆發(fā)。年紀輕輕的李廣被封為驍騎都尉,隨名將周亞夫出征平叛,勇武異常,甚至奪下了叛軍軍旗。
這本是一件可以得到封賞的功勞,卻被李廣自己搞砸了——他接受了梁王劉武授予的“將軍印”。
在“七國之亂”中,梁王劉武堅定地站在了哥哥漢景帝劉啟這一邊,事實上,也正是因為他在關鍵時刻死守睢陽,為周亞夫擊潰叛軍的補給線贏得了寶貴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梁王劉武有代漢景帝行使權力——封授將軍的資格。而這也恰恰是漢景帝最忌諱的地方。
后果很快顯現:在平叛之戰(zhàn)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李廣,居然沒有受到漢景帝的任何封賞。
但李廣似乎沒有因為這件事變得消沉,因為此后他帶著更大的激情和勇氣投入事業(yè)中,他的勇猛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公元前141年,48歲的漢景帝駕崩,年僅15歲的兒子劉徹登基。
漢武帝一開始就給了李廣足夠的信任。
漢武帝即位后不久,就把李廣從上郡太守之位調任未央宮的衛(wèi)尉——相當于漢朝首都最核心部位的禁衛(wèi)軍長官。仔細考量李廣的這個職務,不難看出漢武帝最看中李廣的兩個品質,一個是“勇”,一個是“忠”。
漢景帝時期,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漢景帝派了一名宦官到李廣身邊,讓他跟李廣學習如何抗擊匈奴。這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出城跑馬,遭遇三個匈奴人?;鹿僖豢醇悍饺藬嫡冀^對優(yōu)勢,就決定圍殲對方,不料那三個匈奴人毫無懼色,張弓搭箭,幾乎射殺了護衛(wèi)宦官的所有漢朝騎兵,把宦官也射傷了。
宦官逃回城求助,李廣一聽便知:“這一定是匈奴最強悍的射雕人!”
隨即,李廣點了一百名精銳騎兵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追上之后,李廣一舉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一問,果然是匈奴的射雕人。但因孤軍深入,不遠處已經出現了數千名匈奴騎兵。李廣身邊的騎兵都大為驚恐,但李廣很冷靜,他命令手下向匈奴大軍的方向繼續(xù)行進,在離對方只有大約二里地的地方,全體下馬解鞍,做休整的樣子。匈奴見此景象,反而不敢出擊。
匈奴始終不敢行動,最終在半夜悄悄撤離。第二天一早,李廣帶著一百名騎兵安然回到大本營。此時后方已急成一團——李廣在整個過程中并沒有派人通報過任何消息。
這件事一時造成很大的轟動。大家都驚嘆于李廣智勇雙全以及對部下訓練有方,因為當時一百名騎兵中只要有一人顯露出驚慌失措,就很有可能被匈奴識破。
但也有不同的聲音:李廣作為一郡的太守,分不清輕重緩急,只是為了區(qū)區(qū)三個射雕人,就貿然親自率騎兵突襲,結果落入包圍圈。萬一有閃失,到底值得還是不值得?
人們心中的問號開始浮現:李廣,你到底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冷靜統帥,還是大殺四方的孤膽英雄?
這就是李廣身上展現出的矛盾性。
一方面,關于李廣智勇雙全的事例一個接一個:以四千騎兵面對匈奴左賢王四萬大軍的包圍,面無懼色,以圓形陣堅守一夜,等到援軍;吃敗仗被匈奴俘虜,居然在被套進網兜的情況下一躍而起,奪走押送他的匈奴人的馬,最后安然歸來;酒后把一塊石頭誤認為老虎,一箭射去,居然將箭頭射了進去……
另一方面,個人的勇武卻無法掩蓋李廣在戰(zhàn)績上的尷尬:突破匈奴左賢王四萬大軍包圍的那次,李廣麾下的四千騎兵幾乎死傷殆盡,雖然援軍遲到是主要原因,但李廣功過相抵,沒有被封賞;被敵人俘虜那次,雖然他自己奇跡般地逃回,但手下幾乎全軍覆沒,他也被降為庶人……
在治軍的藝術和個人性格方面,李廣也是充滿爭議。
一方面,他不置私產,得到賞賜就分給部下,且與士兵同生共死:行軍遇到缺糧斷水的狀況,士兵如果沒有喝到水,他決不靠近水;士兵沒有吃上飯,他也一口不吃。李廣對士兵寬厚仁愛,大家都愿意跟隨他打仗。
另一方面,李廣在出兵攻打匈奴的行軍路上,他的軍隊并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勢,哪里食宿方便就在哪里駐扎軍隊,晚上也不打更自衛(wèi),只是遠遠地布置哨兵——雖然也不曾遭遇什么危險,但與漢朝其他軍隊嚴明的軍紀形成鮮明對比。
當然,李廣也并非寬厚對待所有人。
在擔任隴西守的時候,有一次羌人反叛,李廣派人招降。招降成功后,李廣下令,一天之內把這些已經投降的八百多個羌人全部處死。
李廣被貶為庶人的那幾年,經常去山中打獵。有一次他帶著一名隨從夜歸,走到霸陵亭時,被霸陵尉攔住——根據規(guī)定,夜間不能通行。無奈,李廣只能夜宿霸陵。不久之后,李廣被重新起用,擔任右北平太守,他堅決要求霸陵尉和他一起赴任。到了軍中,他就把霸陵尉殺了。
自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謀”開始,漢武帝就已經展現了解決匈奴問題的雄心。漢武帝確定了進攻匈奴的主要策略:重西輕東,西進東守。
在這個過程中,漢武帝表現出了極大的定力和長遠的眼光,他堅持把漢軍的精銳主力交給以衛(wèi)青為首的西部軍團,不斷出兵西北,避實就虛,以求打擊匈奴,掌握戰(zhàn)爭主動權。
而誰帶有限的兵力來承擔東邊巨大的防守壓力呢?正是李廣等一批將領。在右北平郡的防務上,李廣干得非常漂亮,匈奴人稱他“漢之飛將軍”,就是在他鎮(zhèn)守右北平時期——他在的時候,匈奴人幾年不敢進攻右北平。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令衛(wèi)青和霍去病出塞,舉全國之力對匈奴發(fā)起致命一擊,史稱“漠北之戰(zhàn)”。李廣知道此戰(zhàn)之后基本再無征討匈奴的機會,于是多次請求,終于求來了一個隨軍出征的名額——在衛(wèi)青帳下出任前將軍。
那一年,李廣已經年過六旬,那是他的最后一搏。
那是一段大家都很熟悉,卻又不忍回看的歷史:出塞后,衛(wèi)青獲悉匈奴單于的駐地,決定自己率精兵前去突襲,而讓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的隊伍合并,從東路迂回,去抄截單于的后路。
眼看人生最后一次大破敵軍、斬首立功的機會,又被包抄殿后的跑龍?zhí)兹蝿盏⒄`了,李廣憤怒了。在經過再三請求被拒后,他只能執(zhí)行命令,與右將軍的部隊會合,向東路迂回包抄。
遺憾的是,他們的部隊迷路了,最終并沒有到達指定集合地點。而與衛(wèi)青主力一觸即潰的單于,也因此逃遁。朝思夜盼,枕戈待旦,全力以赴,最終卻迎來這樣一個結果。
李廣選擇自己一人承擔所有責任,來到衛(wèi)青的大營——踏入營門的時候,他就已經想好了自己的人生結局。
面對衛(wèi)青,他說出了那段讓人唏噓的話:
“從少年起,我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場仗,如今有幸,跟隨衛(wèi)大將軍出征。但大將軍調我的部隊去走迂回繞行的路,偏偏我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我已六十多歲了,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
說完,拔刀自刎。
消息傳到李廣軍帳,三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
(摘自“饅頭說”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