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勞動人民在做農活、漁獲、探險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一種神奇的石頭,它能夠吸鐵甚至指明方向,人們把它稱作磁石。后來人們借助磁石發(fā)明了司南,這就是指南針最初的樣子。
指南針的出現,像給古代的船夫、旅人裝上了一雙能看到遠方的眼睛,讓遠行變得不再那么困難。更重要的是,有了指南針,不同地方的人們更容易找到彼此,這帶來了文化、技術的交流,促進了世界的發(fā)展。
“司南”的誕生與發(fā)展
司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指南針,它的外表看起來就像一把小勺子,但特別的是,它是由磁鐵做成的。勺子的底部滑滑的,只要放在平整的地方,它就會自己轉來轉去,最后勺柄總是指向南方,就像在告訴我們:“這邊是南邊!”
司南”之名,源自古代對方向辨識的需求,象征著古代人們對地理方位的初步理解和應用。而后,隨著它的普及與功能明確,人們逐漸稱其為“指南針”,直接體現了其指示方向的核心功能。同時,這個名字也契合了中國古代以南為尊的文化傳統。
司南自被發(fā)明出來后,從戰(zhàn)國時期一直沿用到唐代。漢唐之際的煉丹家已經能夠用磁感應的方法,使鋼針磁化,這樣使用起來比司南更為方便。晚唐文學家段成式更是留下了“勇帶磁針石”“遇缽更投針”的文字記載,這表明大約在9世紀中葉,真正意義上的指南針就已經誕生了。
大約200年后,北宋司天監(jiān)楊維德在著作《塋原總錄》中,記載了被稱為“丙午針”的地磁偏角現象,也就是指針從正南面的午位向正東面的丙位偏移約15度。而同時期的宋軍,也已經配備了將魚形薄鐵磁化制成的“指南魚”,把它放在水中就可以指明方向。根據《萍州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等文獻的記載,當時指南針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航海。
指南車:三國時期的馬鈞被認為是第一個成功制造指南車的人。指南車外形為獨轅雙輪車,利用齒輪轉動來指明方向。車轅繩索的相互配合,可使固定在上方的小木人達到指南的效果。
指南魚:關于指南魚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4世紀的西晉時代,是將剪成魚形的薄鐵片燒熱后放在地球磁場中磁化而成的,可以浮在水面上,魚頭指南。
羅盤:古代羅盤主要由位于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于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中心的磁針主要用于指明方位。
電子指南針:現代人制作了各種電子指南針,它也叫電子羅盤或數字羅盤,是利用地磁場來確定北極的,一般由磁阻傳感器和磁通門加工而成,應用到手機上的其實就是電子指南針。
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
指向儀器最初只能用于堪輿和測量,并不適用于航海。北宋時期,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記載了以磁感應方法造指南針、測地磁偏角,以及指南針的多種安裝方法等內容。南宋時期,指南針逐漸發(fā)展成為羅盤,并在航海中廣泛使用。
根據記載,在圓形板外周布八干、十二地支和四維,共24位,再加上兩位之間的縫針,羅盤圖就可以表示48位。將指南針放置在這種方位盤里,也就成了羅盤。航海家在使用羅盤定向導航時,需要多次轉向,形成多個針位,這些針位串在一起,就形成了航線所需的“針路”,記錄針路的各種針路簿,是航海者在使用羅盤導航時必備的航行指南。
進入近代,西方海船逐漸大型化、軍事化。在蒸汽機和鐵甲戰(zhàn)艦出現后,船機與火炮產生的震動嚴重干擾磁場,使得傳統磁針易出現誤差,由此液體磁羅盤被改良出來。這種羅盤內部注滿了石油、酒精等特殊液體,可以有效隔絕外部震動對磁針的影響,液體的浮力也能減少摩擦力,提升準確度。這種新式羅盤其實是吸收了我國傳統水浮針羅盤的技術,是中西航海技術交流的見證。
指南針在東西方的傳播
對于古人來說,在危機四伏的大海上航行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因為海上幾乎沒有任何指明方向的參照物,而且還會遇到各種危險的情況。如果長時間無法到達陸地,所有的船員都有脫水的危險。因此指南針的導航,對于船只辨別方向至關重要。
指南針的運用,極大提升了航海的安全性,促進了遠洋航海的發(fā)展。指南針導航術誕生后,迅速傳播到了阿拉伯世界。根據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的記載,指南針大約在公元1180年,由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
自宋代以來,我國在航海中使用的羅盤,都是水浮針羅盤,需要浸泡在水中才能使用。歐洲的航海家在航海實踐中,逐漸改良出了干針羅盤,這種羅盤不需要依賴水,也能正常使用。在明清時期,干針羅盤又從歐洲和日本傳回了中國,并逐漸推廣開來。
為何是“指南針”"而非“指北針”?
在各種指南針的應用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指南針的箭頭一般是指向北方的,那為什么不干脆改名,叫它“指北針”呢?其實這并非完全是因為長期以來人們稱呼指南針的習慣,而是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關。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南為陽,北為陰,比如,皇帝都是面朝南、背朝北坐在龍椅上;百姓屋舍中的門窗,多數也都向南敞開。正是這種以南為尊的文化氛圍,使得人們一直沿用“指南針”這個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