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在情感和裝飾層面探討當代陶藝與徽派建筑藝術的互通性,進而思考如何通過這些傳統元素的研究與融合回歸文化自信。通過對當代陶藝情感寄托功能、創(chuàng)作動機,徽派建筑的空間布局、裝飾藝術等多方面的剖析,揭示傳統元素在現代藝術語境下的價值與意義,為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思路。
關鍵詞:傳統徽派;建筑元素;當代;陶藝裝飾
中圖分類號:J5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7357(2024)33-0-03
安徽坐落在群山之間,徽派建筑則依據地勢的走向依次建立,聚集成多個城鎮(zhèn)村落,為充分合理地應用空間,家家戶戶有序錯落,一窗一景,從而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樓間小巷的建筑樣式。再看徽派建筑的白墻黛瓦,遠看色調分明,與徽州煙景相互交映,近看鳥獸魚蟲雕刻的活靈活現的馬頭墻交疊錯落,白色的墻體也因歲月的流轉出現泛黃和斑駁,一磚一瓦間都在啟承著歷史。
徽派建筑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們在現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汲取傳統營養(yǎng),回歸文化自信,在當代陶藝乃至當代藝術中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話語體系。
一、當代陶藝的特性
(一)情感寄托與精神共鳴
在當代,陶藝成為創(chuàng)作者情感與思想的重要表達媒介。時代的發(fā)展節(jié)奏快速且思緒紛亂,而陶藝創(chuàng)作可使創(chuàng)作者得以從喧囂中抽離,靜下心來與自我進行深度對話。創(chuàng)作者把自身的情感起伏、對社會百態(tài)的洞察以及人生的反思,融入作品中,這是情感的外放,也是對自己內在的審視。當作品展出時,它便成為作者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或碰撞的橋梁,是作者與觀者之間情感共鳴或碰撞的有力紐帶,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從多元視角出發(fā),借作品與創(chuàng)作者展開深度交流,也使多元的靈魂在藝術的空間里相互觸碰。
(二)創(chuàng)作動機——內驅力
當代陶藝的創(chuàng)作不再是墨守成規(guī),帶著固定的制式來制作,更多的是源于內心的驅動,是一種基于情感表達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作者不再局限于傳統陶藝的樣式與技法,而是在對材料、工藝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與探索。這種內驅力促使創(chuàng)作者不斷嘗試新的表現形式,將現代藝術觀念與陶瓷材料相結合,如將裝置藝術、觀念藝術的理念引入陶藝創(chuàng)作,使陶藝作品在形式與內涵上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于是,陶藝作品不再局限于單一的造型與裝飾,而是呈現出令人驚嘆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在形式上,可能出現突破常規(guī)的立體結構、組合式布局,挑戰(zhàn)著觀眾對陶藝形態(tài)的傳統認知;在內涵上,作品不再僅僅是美的呈現,更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思考、文化隱喻或哲學思辨[1]。
(三)陶瓷的裝飾功能
陶瓷裝飾是陶藝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裝飾的內容、材料、肌理、技法、視覺節(jié)奏等多方面是決定作品調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傳達出作者的思想理念。當代陶藝的裝飾并不局限于傳統的陶瓷繪畫。它可以在造型之初即顯現,包含了二維及三維的視覺語言,并通過對坯體表面的空間進行延展創(chuàng)作來進行裝飾。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更新進步,當代陶藝的裝飾中也不再局限于對坯體本身的視覺裝飾,聲、光、電等科技及其制品也逐漸融入當代裝置陶藝的裝飾內容中,由此也起到了在更多的維度中傳達作者思想情感的作用。
二、徽派建筑的藝術性及其人文特色
(一)空間布局的藝術性
徽派建筑以其獨特的空間布局聞名遐邇。村落的選址通常遵循風水理念,背山面水,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建筑群落以天井為中心,形成內向型的合院式布局。天井作為建筑的核心空間,既解決了采光與通風問題,又成為家庭活動的中心場所。這種布局不僅體現了實用功能與美學的完美結合,更反映了徽派建筑對家族觀念、社會秩序的重視與表達。
(二)裝飾藝術的獨特性
徽派建筑的造型極具辨識度。其標志性的馬頭墻,以高聳的姿態(tài)層疊錯落,因形似昂首的馬頭而得名。馬頭墻的設計是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向藝術性延展的,從審美視角上來看,這些馬頭墻的輪廓線條或舒緩流暢,或挺拔剛勁,建筑群落之間與天際線共成特有的節(jié)奏韻律。同時徽派建筑也融合了儒家均衡與和諧的思想,整體布局多呈對稱形式,遵循對稱原則。建筑內部的天井作為徽派建筑內部的核心空間元素,是造型上的一大亮點,不僅可以引入天光進入室內,而且空間布局上有破除沉悶的視覺感受[2]。
徽派建筑的色彩運用簡潔而富有韻味,整體呈現出淡雅清新的格調。白墻黛瓦是其最為顯著的色彩特征,徽州古建筑的外墻已隨著時間的流逝由白轉黃,并隨著自然的侵蝕出現了獨特的斑駁肌理。黑色的瓦片則如墨,沉穩(wěn)地覆蓋于屋頂之上,與白色墻體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畫。這種黑白相間的配色方案,契合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審美意趣,追求一種簡潔、質樸且寧靜致遠的意境。
(三)紋樣的符號性
徽派建筑裝飾紋樣堪稱一絕,木雕、磚雕、石雕藝術在這里達到了極高的水準,被稱為“徽州三雕”。木雕裝飾多見于門窗、梁柱及室內的家具部件上。其題材廣泛,涵蓋了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戲曲人物、花鳥魚蟲等豐富內容。工匠們運用細膩入微的線條,將各種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無論是人物的神態(tài)表情,還是花鳥的羽毛紋理,都展現出極高的藝術表現力。例如,在一扇木雕花窗上,可能展現的是“八仙過?!钡膫髌婀适?,人物的身姿動態(tài)、法器寶物都清晰可辨,每一處細節(jié)都凝聚著工匠的心血與智慧。
徽派建筑的裝飾藝術在造型、色彩與紋樣的完美融合中,凝聚了徽州人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反映了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與審美追求。它不僅是一種建筑裝飾形式,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深入研究與用心傳承保護,讓這份獨特的藝術魅力在現代社會中依然能夠熠熠生輝,為人們帶來無盡的審美享受與心靈觸動。
(四)人文特色
徽派建筑作為徽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文化傳承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見證了徽州地區(qū)數百年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發(fā)展,記錄了家族的興衰榮辱、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演變。通過一代又一代徽州人的傳承和維護,徽派建筑得以保存至今,并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徽派建筑的人文特色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它是徽商文化與儒家思想的物質載體,反映了徽商的財富積累與社會地位,同時也體現了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如家族觀念、孝道思想等。在徽派建筑中,祠堂是家族祭祀、議事的重要場所,其建筑規(guī)模與裝飾的豪華程度彰顯了家族的榮耀與凝聚力。此外,徽派建筑中的匾額、楹聯等文化元素,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對家族成員起到了教育、警示與激勵的作用[3]。
三、徽派建筑與陶瓷裝飾的關系
(一)建筑與陶藝在情感寄托上的相通性
建筑靜靜地佇立在一個空間中,是沉穩(wěn)、堅定且有力量的,這便是建筑帶給人的基本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再細究,即需考慮建筑的風格特征?;张山ㄖo疑是極具傳統特色的,白墻黛瓦的色彩搭配及其中的樣式規(guī)格,無疑處處彰顯著濃濃的中國風。同時,徽派建筑的圍合式空間、精致的裝飾以及對自然材料的運用,營造出一種家的氛圍,徽派建筑帶給人的感受是傳統的、安全的、溫馨的,讓人產生歸屬感與情感依托。
當代陶藝是藝術創(chuàng)作者情感表達的重要媒介,在當代陶藝創(chuàng)作過程中,人與泥土以及與空間的對話,成為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產出的“精神愉悅劑”,也就是近年來常被提到的“陶瓷療愈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在當代陶藝中,從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開始,“陶藝”與“人”就已經在情感層面建立了連接。當代陶藝作品通過其獨特的造型、色彩與質感,也能夠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記憶,成為情感的寄托之所。
(二)裝飾元素的交互性
筆者認為,在藝術設計中,裝飾元素是互通的,也就是說,同樣的裝飾元素是可以被運用到多種材質以及藝術領域中的,只是在運用的過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應該根據需要表達的初衷來提取、重構進而轉化?;张山ㄖ难b飾藝術從某個層面來看可以并為裝置藝術,而當代陶藝亦可以作為裝置藝術的表現媒介,從這個方面來看,徽派建筑的裝飾與當代陶藝的裝飾,是有極強的交互性的。
另外,將徽派建筑的元素,即使是單獨提取出來,也同樣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其色彩的搭配、獨特的造型以及極富儒家思想的構造都是徽派建筑的特色之一,因此,在一般當代陶藝的創(chuàng)作中,徽派建筑裝飾藝術與當代陶藝裝飾的交互是極具意義的。其為陶瓷裝飾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张山ㄖ械牡窨虉D案、色彩搭配以及裝飾布局等元素可以被運用到陶瓷裝飾設計中。借鑒徽派建筑的色彩體系,如黑、白、灰為主色調,點綴以青、綠等色彩,可以營造出具有徽派韻味的陶瓷裝飾風格。同時,陶瓷裝飾的一些創(chuàng)新手法與材料也可以為徽派建筑裝飾帶來新的思路,如陶瓷釉料的特殊質感與光澤效果可以啟發(fā)建筑裝飾材料的創(chuàng)新研發(fā),為徽派建筑的現代化改造與創(chuàng)新提供新的可能性[4]。
四、探尋中國傳統元素,回歸文化自信
(一)傳統元素在現代藝術語境中的價值
徽派建筑的藝術元素在當代陶藝藝術中的運用,是傳統與現代、文化與藝術的有機結合。通過對徽派建筑造型、裝飾、色彩等元素的深入挖掘與創(chuàng)新運用,當代陶藝創(chuàng)作在主題表達、裝飾技法、空間營造等方面都得到了豐富與拓展。
徽派建筑的藝術特征運用到當代陶藝的裝飾中或是在表達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藝術語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們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標識,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通過對這些傳統元素的深入研究與挖掘,可以為現代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的素材與靈感,使現代藝術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傳統元素所蘊含的獨特審美觀念與哲學思想,如徽派建筑中的和諧觀、當代陶藝中的自然觀等,能夠為現代藝術的發(fā)展提供新的審美視角與思想維度,促進現代藝術的多元化與個性化發(fā)展。
(二)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實踐路徑
當代陶藝藝術在全球化與多元化的背景下,需要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的路徑?;张山ㄖ囆g元素的融入為陶藝創(chuàng)作帶來了新的靈感與素材,打破了傳統陶藝創(chuàng)作的思維定式與表現形式。創(chuàng)作者通過對徽派建筑藝術元素的挖掘與再創(chuàng)造,將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藝術理念與技法相融合,創(chuàng)作出具有獨特個性與時代特色的陶藝作品,推動了當代陶藝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豐富了當代藝術的表現語言與文化內涵。
在探尋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關鍵。對于當代陶藝與徽派建筑等傳統元素,一方面要加強對其歷史文化內涵、制作工藝等方面的保護與傳承,通過教育、培訓、展覽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新一代的藝術家與文化傳承者,使傳統技藝與文化得以延續(xù)。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傳統元素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鼓勵藝術家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藝術觀念與設計方法,對傳統元素進行重新詮釋與演繹。例如,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徽派建筑進行虛擬展示與設計創(chuàng)新,或者將當代陶藝與現代工業(yè)設計相結合,開發(fā)出具有實用功能與藝術價值的陶瓷產品,使傳統元素在現代生活中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五、結束語
當代陶藝的特性與徽派建筑的藝術性及其人文特色各有千秋,二者之間又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與相互借鑒的關系。通過深入研究與探索這些傳統元素,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現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汲取傳統智慧,傳承與創(chuàng)新傳統元素,從而回歸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傳統元素必將成為構建具有民族特色與國際影響力的藝術文化體系的重要基石,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與繁榮貢獻力量。讓我們珍視傳統元素,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書寫中國文化自信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蔡芯苑.徽派建筑元素在現代陶藝中的應用——以作品《瓷味》為例[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2,56(06):86-87.
[2]李輝.徽派藝術元素融合陶藝創(chuàng)作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05):60.
[3]周光云.試論徽派視覺圖式介入現代陶藝創(chuàng)作[J].衡水學院學報,2010,12(06):91-93.
[4]孫宇.由物入境,由境生情[D].昆明理工大學,2014.
作者簡介:王怡(1995-),女,江西上饒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從事藝術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