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第四學段的課程內容教學提示部分設置了三十多個議題。將議題式教學法引入課堂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在議學活動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點,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以此達到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本文主要論述采用議題式教學法的重要性,再根據(jù)實際情況提出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議題式教學策略,打造高效課堂。
核心素養(yǎng)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方法也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而不斷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可積極嘗試采用議題式教學法,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一套先進的教學模式,逐步構建完善的教學方法體系。
一、理解議題式教學法,優(yōu)化教學設計
議題式教學法是一種以議學情境為載體,以學生討論為路徑,以學科知識為支撐,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形式的議學情境讓學生交流、互動和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采用議題式教學法時,必須有可“議”之處,并且?guī)熒伎梢浴白h”,同時還必須設置情境化的問題,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開展議學活動。基于此,教學設計就要以學生已學知識為基礎,以學生實際生活體驗為出發(fā)點,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創(chuàng)設議學情境,讓學生主動思考、自主選擇、自我反思,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理念,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精心備課,優(yōu)化教學設計。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十課第二框“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時,筆者設置了一個總議題:勇做新時代的勞動者。整個教學設計了四條線:議題線、知識線、情境線和活動線。議題線是三個子議題,分別是:回首百年變遷,為何以勞動為榮;分享勞動榜樣,為何以勞動者為耀;立足現(xiàn)實挑戰(zhàn),如何從行動赴未來。對應知識線分別是:勞動是幸福、財富的源泉,國家一切成就由勞動創(chuàng)造;每個勞動者都是國家的建設者,都值得尊敬,只有繼續(xù)發(fā)揚實干精神,才能用我們的勞動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我們要勇做走在新時代前列的學習者、勞動者、奉獻者,擔負起歷史重任。對應的情境線分別是回首百年變遷的視頻、當代勞動榜樣的故事、當前我國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對應的活動線分別是:看國家發(fā)展成就,體悟勞動價值;推薦勞動榜樣,擬寫推薦表;擔起復興重任,書寫夢想規(guī)劃。整體教學設計突出了結構性和層次性,思路清晰,讓學生在思考中明白了勞動的價值,在活動中學習榜樣完善了自我,在感悟中厚植了家國情懷,擔負民族復興的重任。這樣,培育了道德修養(yǎng),發(fā)展了健全人格,增強了責任意識。
二、加強解讀教材,明確議題式教學的生活主題
議題式教學的核心在于“議”,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議題能否讓學生可議、想議。議學情境的選取和議學任務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能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將學科知識與生活關聯(lián)到一起,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情感,讓學生收獲更好的學習體驗。同時,學生體驗真實情境,可以將理想信念等價值觀進行內化,這樣也就發(fā)揮了道德與法治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靈魂作用。這便需要教師準確提煉教學核心內容,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設置具有一定思辨性和層次性的問題,讓學生參與到議題的討論和探究中,促進知識的生成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第二框“敬畏生命”時,我以京津冀、東北地區(qū)搶險救災的事件作為素材,設計了“從京津冀、東北地區(qū)gE79aAZAwosgC+JDA5ONfAXuT5ABsNt42H9aaa1N8sk=搶險救災探究敬畏生命”總議題,并依據(jù)教材邏輯設計了兩個子議題。子議題一:眾志成城,生命至上;子議題二:雙向奔赴,休戚與共。子議題一中將救援的危險瞬間和災后多地多部門全力開展防汛搶險救災作為議學情境,設置三個議學任務:通過一幅幅畫面,你對生命有何感悟?為什么即使害怕,即使很危險,他們仍然全力救助他人?他們的做法是漠視自己的生命嗎?在探究過程中讓學生明白生命是脆弱的、堅強的,生命價值高于一切,我們對生命要敬重,要持有非常嚴肅的態(tài)度,那就是要敬畏生命。子議題二中將救援人員、志愿者、愛心人士和災區(qū)人民的雙向奔赴作為議學情境,設置兩個議學任務:他們對待生命的共同態(tài)度是什么?許多志愿者不圖回報,或主動捐款捐物,或主動前往參與救援,這對敬畏生命有何啟示?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知道了我們要尊重、關注、關懷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應該是我們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和正確做法。
三、深化小組合作,引導學生自主挖掘議題核心
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議學任務,既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又能讓學生接觸更多思考問題的角度,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既能將素質教育的要求落到實處,又能讓學生不斷完善自身認知,繼而發(fā)展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七課《尊重自由平等》時,為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教材核心觀點的理解,我設置了以“掙脫束縛的風箏”為主題的議題討論活動,將學生劃分若干小組,并為每一小組布置相應的探究任務。小組成員群策群力,不僅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活躍,還實現(xiàn)了從淺層到深層學習的跨越。
任務一 在“掙脫束縛的風箏”中,風箏最終得償所愿脫離了線的掌控,卻也讓自身面臨了“無力回天”的局面。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無力回天”局面的出現(xiàn)?對于“自由也應受到必要限制”的論點你是否支持?請說明理由。
任務二 結合現(xiàn)實生活經驗,交流分享彼此對自由的認識。
任務三 在我國古代有大量表達渴望自由的詩句,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請同學們搜集此類古詩或故事,談談人們追求自由與平等的意義何在。如果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享有絕對的自由,那么世界又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任務四 查閱我國與自由平等相關的法律條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游行示威法》等,說一說自由的邊界,談談法治與自由的關系。
任務五 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相關資料,談談對“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差別對待”兩則論點的看法。
提出以上問題再結合教學內容,以層層遞進的原則將議題細分為若干個探究性的學習任務,以此驅動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序地完成任務。如此一來,就能讓學生對法治與自由的關系產生更全面的認知:法治確定了自由的界限,法治是自由的保障。同時逐步理解法律意義上平等的兩層不同含義,那就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與“不同情況差別對待”。此外,因討論上述問題時,學生需要自主查閱相關資料及我國的法律條例,這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育。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探討議題的過程也將為實現(xiàn)深度學習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