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信息化的時代趨勢能巧妙利用信息化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一個愉悅、寬松、合作、共振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tǒng)課堂的單一性和被動性,實現(xiàn)高效的生本課堂。以下,筆者便以自身教學實踐所用的智慧手段——醍摩豆(Team Model)智慧教學系統(tǒng)所打造的生本課堂為例進行論述。
一、學生主體的獨立性,合作性與競爭性
智慧手段下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tǒng)課堂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的單一性灌輸模式,踐行教師“分布問題與任務—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合作—分享匯報”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從實際上實現(xiàn)生本課堂。
例如,在《小木偶的故事》教學中,運用醍摩豆智慧教學系統(tǒng)中的“飛遞”與“回傳”功能,教師先拋給學生三個問題“小木偶遭遇了哪些事情?遇到這些事情時他的心情是怎么樣的?他為什么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學生將問題通過平板電腦“飛遞”給學生,并讓學生自己先瀏覽課文,邊讀邊思考,目的在于讓每一個孩子在和小組成員合作交流之前先形成自己的想法,而非一味地聽從他人的想法。
在此之后,再利用醍摩豆(Team Model)智慧教學系統(tǒng)“時鐘”進行五分鐘倒計時,分批,分任務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中完成任務并拍照“回傳”至教師端,為后來小組匯報做好資料的儲備,最后再由三個小組上臺匯報成果。在文本體會中,采用小組合作,小組展示的目的在于結合略讀課文的特點,以智慧手段為輔助讓學生自學課文,掌握閱讀技能。小組匯報完成后再由教師引導,升華其感情,讓孩子們能跟進一步掌握知識要領,更深一層體會文章情感。
二、智慧手段下的互動性與個性
在醍摩豆智慧教學系統(tǒng)中學生利用“Hi Learning”接收老師任務,與小組成員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務,實現(xiàn)了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在交流中學習,在交流中生成。最后再進行展示,在匯報交流中實現(xiàn)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讓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整體掌握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
智慧手段輔助的教學中學生課堂學習中生成的數(shù)據(jù)是教師個性化教學的重要依據(jù)。智慧系統(tǒng)通過學生每一次完成任務的情況生成數(shù)據(jù),教師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能夠清楚地了解每一個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面對每一個層面的學生做出教學調整,充分地實現(xiàn)了個性化教學。
例如,在教授《奇妙的造字·形聲》時,在讓學生分清形聲字的構字后,利用IRS反饋器的即問即答,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選擇,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清晰地了解每個學生的掌握情況,發(fā)現(xiàn)仍有十名學生沒能掌握該知識點。充分明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后,及時調整了教學策略。在沒有告訴學生正確答案的前提下,讓學生根據(jù)本題進行交流討論,討論的目的在于讓掌握了的學生去教導還沒有掌握透徹的學生,生生交流,合作共贏。探討過后再一次讓學生進行選擇,本次的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是所有學生都掌握了該知識點。
三、打破時空局限的拓展性
智慧化課堂中的資源是豐富的,音頻、視頻、圖片,甚至是網(wǎng)址鏈接讓學生在課堂上根據(jù)需求進行網(wǎng)上的資料搜索,都是學生能夠接觸到的資源,打破時空對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使課堂教學得以延伸。
例如,在學習《牧場之國》時,由于學生沒有親身到訪,難以體會文中所寫之美,領悟作者盛贊之情。因而,通過圖片和視頻的展示,讓學生對荷蘭之景有直觀地了解,再通過音頻播放,讓學生帶入朗讀,便有身臨其境之感。書本知識不是僅僅的唯一,單單了解課本是不夠的,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更多地學習到知識,就需要教師分享資源,讓學生去搜索中了解與學習。因此在學習本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筆者通過發(fā)送“資源包”的形式,將荷蘭的相關文字資料、圖片和視頻發(fā)送給學生,讓學生自行瀏覽學習,在對荷蘭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后,根據(jù)資料,選取角度,寫一寫荷蘭。有了充足的資料,學生動筆難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