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布置了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69頁第14題讓學生課后練習,批閱時發(fā)現了很多不同的證明思路和變式,引起筆者的重視,于是認真研究了此題,在班級進行了小結和歸納,整理匯總,與大家分享。
一、題目呈現
本題是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69頁第14題:如圖1,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點E是邊BC的中點,∠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線CF于點F.求證:AE=EF.
難點分析:本題在正方形的背景下,綜合考察正方形的性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證明線段相等的方法、平行四邊形的判斷與性質等等。解決本題要添加輔助線,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探究解法,挖掘題目本質,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
一道題目,有時可能有多種解法,我們要從不同視角下對問題進行剖析和探究,深度挖掘題目的已知條件,添加合適的輔助線,如本題,有以下的解法:
解法1:如圖2,在BA上取一點M,使BM=BE,連ME.構造△AME≌△ECF,得到AE=EF.
解法2:如圖3,連接AC并延長,在延長線上取一點N,使得EN=EA,連EN,構造△ECN≌△ECF,得到AE=EF.
解法3:如圖4,延長AB、FC交于點H,連HE,證EB垂直平分AH,得EA=EH,證∠EFC=∠EHF,得EH=EF,得到AE=EF.
解法4:如圖5,連CA,過點E作QE⊥CB于點E,交AC于點Q,可得△QAE≌△CFE,推出AE=EF.
解法5:如圖6,延長AB至點P,使PB=EB,連PE、PC,構造△ABE≌△CBP,證四邊形EFCP是平行四邊形,得到AE=EF.
解法6:如圖7,連CA,能證得∠ACF=∠AEF=90°,從而可以證得A、E、C、F四點共圓,得到∠AFE=∠ACE=45°,所以AE=EF.
解法7:如圖8,利用正弦定理,已知△ECF的兩個角和一條邊,可以求出EF,最后證到AE=EF.
解法8: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可以求出AE、EF的長度,用代數的方法研究幾何.以點B為原點,BC為x軸正方向,BA為y軸正方向,BE為單位長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如圖9,可得:A(0,2)、E(1,0)、C(2,0),AE=,由∠AEF=90°可以推出:kAE·kEF=-1,因為kAE=-2,所以kEF=,可以求出直線EF的解析式:y=x-. 因為CF平分正方向外角,直線CF的斜率為1,且過點C(2,0),所以可以求出直線CF的解析式為:y=x-2,求出交點F的坐標(3,1),∴EF=,所以AE=EF.
三、變式拓展,激活數學思維
變式,在保留題目的本質因素下,通過題設變化、結論變化及引申,通過變化問題的內容或形式等,促進學生掌握問題的實質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變式練習,不僅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更能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實現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變式一:如圖10,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點E是邊BC上的一個動點,∠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線CF于點F.求證:AE=EF.
變式二:如圖11,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點E是直線BC上的動點,∠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線CF于點F.求證:AE=EF.
變式三:如圖12,等邊△ABC中,點E是直線BC上的動點,∠AEF=60°,且EF交等邊三角形外角的平分線CF于點F.求證:AE=EF.
四、感悟
1.平移、旋轉、軸對稱是基本的圖象變換,常常借助于這些基本的圖象變換構造三角形全等,達到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的目的。解題時一定要挖掘題目已知條件,注重知識之間的關聯,合理添加輔助線。
2.一題多解,拓展學生的做題思路。一道題目從不同視角下進行剖析和探究,可以有多種解法,讓學生學會從不同度發(fā)現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3.一題多變,突出通性通法。題目從正方形出發(fā),拓展到正n邊形為背景下的動點問題,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同時緊扣題目的已知條件,抓住問題的實質,認清題目的本質,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不變,突出通性通法。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2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課題“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高中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的案例研究”(項目編號:2022YQJK015)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