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牛首一中2024屆畢業(yè)典禮上,一個優(yōu)秀學生代表在發(fā)言中稱自己的學校為“牛馬一中”。校長認為這種稱呼是給學校抹黑,于是當場發(fā)飆并當眾收回了剛剛頒發(fā)給該生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證書。
我認為,這位校長既敏感又霸道,他的舉動不但過激還沒有格局,有失長者風范,有失教育者身份。教育是引導和啟迪,不是侮辱與壓制;是傾聽與包容,不是粗暴與傲慢。別說學生沒錯,即使有錯,也不應該當眾怒斥學生,而應該用智慧去化解問題。不能說這位校長缺少基本的教育理念,是家長作風和權威意識讓他不能接受學生的批評。真心期盼我們的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前能放低身段,側耳傾聽。
當然,這個學生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芭qR”一詞是當下網絡熱梗,用來比喻為生活所迫供人驅使從事艱苦勞動的人。青少年說話夾雜網絡熱梗,在當今是一種普遍現象。就像20世紀初知識分子說話寫文章夾雜英語一樣,無可厚非,不過玩梗也要看場合。畢業(yè)典禮不是元旦晚會,表彰先進也不是選秀,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莊重的場合就應該莊重地表達,這叫說話要得體。這個學生錯就錯在他說話不看場合、不分對象。學校舉行畢業(yè)典禮,為的是表彰先進,分享經驗,增進師生感情,激發(fā)畢業(yè)生對學校的感恩留戀之情等??蛇@個學生,卻把學校名稱改成“牛馬一中”,這不與上述目的背道而馳嗎?校長聞言勃然大怒也就可以理解了。語文考試有語言運用得體這一考點,作為優(yōu)秀學子,我想,這個學生在考試時不會失分,但在生活中他卻失了分。
這件不愉快的事之所以發(fā)生,我認為還有師生理念存在差異以及師生的溝通渠道不暢通的原因。
據悉,“牛馬一中”是牛首一中學生對自己學校的戲稱,是對苦累學習生活的調侃。平心而論,學生呼求減壓、發(fā)發(fā)牢騷,負能量沒那么大,校長大可不必如此“怒發(fā)沖冠”。這個學生選擇在畢業(yè)典禮這樣莊重的場合表達情緒,我不禁要問:學生平時是不是沒有其他途徑說出自己的心聲、發(fā)出呼吁?校長痛斥學生,沒收其優(yōu)秀畢業(yè)生證書,甚至宣稱此次典禮“沒有意義”,并要求學生為其鼓掌,這是否體現了他的教育理念過于強調服從,而不愿接納學生的訴求?
學校若要杜絕這類事情發(fā)生,就應切實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多方了解學生意愿,拓寬師生溝通途徑,形成通暢的溝通渠道,避免出現“校長信箱沒人管”之類的情況,真正落實“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有獨立精神、批判思維的人才”的要求。學校還應改革日益僵化的管理機制和評價體系,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成績,還應重視學生的訴求。
“牛馬一中”事件雖已告一段落,但教育優(yōu)化仍任重而道遠。希望我們的學校,用制度拓寬師生交流渠道,以溝通助力師生關系和諧。希望我們的校長、老師等教育者多一些教育家精神、教育者情懷。(指導老師:謝濤)
【簡評】文章開篇概述新聞事件后,對當事校長和學生的不當之處提出了尖銳而中肯的批評。作者并未止步于此,他還深挖此事發(fā)生的內在原因——師生理念存在差異以及師生的溝通渠道不通暢。在此基礎上,作者開出藥方,令人信服。文章觀點鮮明,結構清晰,論述嚴謹有序,語言簡潔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