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眾多的中國人物畫家中,范曾可以說是最有名氣的,他的繪畫以書為骨、以詩為魂,是當世畫家群體中為數(shù)不多的能畫出古人意境的大家。相較于“徐蔣體系”下的當下眾多畫家,范曾的繪畫堅守中國畫的傳統(tǒng)底線,講究筆墨、講究意境。在他的畫面中,詩詞、書法、線條、留白等占據(jù)著重要位置,能給觀者帶來強烈的畫外之思。范曾有二十四字自評,即“癡于繪畫,能書;偶為辭章,頗抒己懷;好讀書史,略通古今之變”,這也正是他的藝術和個性的總結。探尋范曾先生畫面之外所觸及中國哲學和美學的源頭活水,也正是筆者寫本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談起現(xiàn)代中國人物畫不得不提及“徐蔣體系”,它是由徐悲鴻與其學生蔣兆和共同倡導的一套藝術的理論和教學方法體系,講究用西方寫實技法與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相結合的,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水墨人物畫的一種畫法。在他們的影響下,全國上下凡接觸學院水墨人物畫的畫家,無不受其影響。以至于有不少業(yè)內人士戲稱“現(xiàn)代水墨人物就是毛筆畫素描”。特別是隨著中國畫材料和色彩的不斷拓新,致使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起來。有關什么是真正的中國畫、中國畫應該怎么畫等言論俯拾即是,這個問題在這里就不再過多討論了。
筆者在這里重點談一個畫家——范曾。范曾這個名字可以說大名鼎鼎,知道他的人很多,其作品在中國藝術市場領域不斷創(chuàng)造著金錢神話。在當今中國人物畫領域,范曾也是受過“徐蔣體系”教導過的一個畫家,但是他的畫法與風格以及所傳達出來的意蘊是同時代眾多人物畫家身上很難出現(xiàn)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本篇文章筆者重在探索關于范曾繪畫的“畫外之功”的思考,所以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1 關于“畫外之功”概念的界定
“畫外之功”這一概念是指畫家除了在繪畫技巧之外的其他修養(yǎng)和才能,包括一個人的修養(yǎng)、生活體悟、道德情操等諸多方面。它是畫家在自己繪畫創(chuàng)作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非技術性的一種能力。在中國畫領域,但凡是一個有成就的大家無不具備這一特征。拿近現(xiàn)代著名國畫家齊白石來說,先生7歲習畫,年輕的時候曾做過木匠,他還自學《唐詩三百首》和學作詩、學篆刻,經(jīng)過持之以恒的勤奮努力,最終成為一位集詩、書、畫、印于一身的全能藝術通才。
中國書畫向來重視藝術家的個人修養(yǎng)。書法講功夫在字外。如果一個搞書法的人一生都在臨摹研究書法技法而不從事書法技法之外的一些其他學習和體悟,最終是成不了好的書法家的。中國畫也是如此,倘若一個國畫家畫出來的作品不能讓你產(chǎn)生好的聯(lián)想、不能讓觀者有“畫外之思”,我想這個畫家是失敗的。清代畫家鄭板橋畫竹也曾經(jīng)歷了三次升華的過程,正如他《題畫竹》詩所言:“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他白天畫夜間思,所畫的竹子,也經(jīng)歷了從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自己手中之竹這樣一個過程。這是千錘百煉、刪繁就簡的一次次磨礪和升華,才成就了畫家鄭板橋。觀范曾先生這大半生,可謂著作等身,所著作品涉及文學、哲學、歷史學、美學以及書畫等諸多領域,在這些領域他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績。正因如此,才使得他下筆成竹在胸,每次作畫能忘懷得失,盡情揮灑,畫面還善于留白,令觀者無限遐想,所呈現(xiàn)出來的意境深邃、格調高標。
2 范曾的文化素養(yǎng)與藝術理念
范曾出生于一個文化世家,先祖可以上溯到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范曾的父母雖然清貧但也都是讀書人,從小便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良好熏陶。范曾4歲入學,自小便喜歡涂涂畫畫,13歲入南通市文聯(lián)美協(xié),17歲入南開大學歷史系,受到了很好的歷史學教育。19歲入中央美術學院(簡稱中央美院、央美)系統(tǒng)學習美術理論和技法,受到了諸多大師的親自教誨。中央美院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跟隨沈從文先生編繪中國歷代服飾資料。在這一時期,范曾在白描上下了一番苦功。他臨摹了許多古代名畫,如唐代張萱的《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唐代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五代時期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等,不分晝夜地臨摹學習。另外,筆者在大學時代看過范曾先生于1987年發(fā)表在《中學生》雜志上的《我憧憬人生的清晨》一文,從最后一段了解到范先生大約19歲開始就堅持每日早晨五點起床。那么早起來干什么,看星星看月亮?顯然不是!在中央電視臺(簡稱央視)科教頻道《人物欄目——范曾》中,能得知他每日早晨五點起床看書,每日兩個鐘頭,幾十年來從未間斷。這使得先生積累起來豐富的文化知識。
再者,范曾提倡“回歸古典、回歸自然”。回歸古典是指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要借鑒和學習我國古代優(yōu)秀的藝術傳統(tǒng),尤其是對古代經(jīng)典繪畫的技法、美學思想的研究與承傳。范曾自己的作品也常常展現(xiàn)出對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尊重,并試圖用他自己手中的畫筆重現(xiàn)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1]?;貧w自然是指藝術家們要深入自然,感悟自然,并從自然中汲取靈感。自然是什么,自然是自在而已然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是藝術家修身養(yǎng)性的源泉,通過自然,藝術家可以表達自己對宇宙萬物的理解和感悟。縱覽范曾的繪畫無不體現(xiàn)著向古典回歸,向自然回歸這一趨勢。
另外,詩歌與書法也是構成范曾藝術理念很重要的一環(huán)。在范曾的精神世界里,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基本都是按照理想化文人而存在的,像是活在當今的一個古人。有一次鳳凰網(wǎng)采訪范曾,主持人華少問到“先生現(xiàn)在還能背誦多少首詩”,要知道此時的范曾已經(jīng)80多歲了,見范曾回答“一千首還是沒問題的”,之后順便吟誦了一首李白的《憶秦娥》,像這樣的場景伴隨了先生一輩子。讀書、吟詠、寫字、畫畫、講學、會友基本已經(jīng)涵蓋了他的所有日常,特別是讀書、寫字和畫畫占據(jù)范曾先生大部分時間。所讀書目涵蓋中國古代經(jīng)典文獻四書五經(jīng)等經(jīng)典,還包括其他歷史著作、哲學和文學作品,藝術理論與實踐,傳記和個人文集等覆蓋面廣。這些都促使著他的藝術理念的一步步升華。
在央視播出的《范曾講中國畫之美》《范曾講中國書法之美》《范曾講中國詩詞之美》這一系列節(jié)目在全國引起了較多的好評和關注。在講中國畫之美時,范曾認為中國畫是哲學的、詩性的、書法的[2]。哲學的,是指中國畫受到儒、道、釋三家傳統(tǒng)哲學的影響,畫家們通過作品表達對自然和諧、人生哲理的理解與追求。詩性的,是指中國畫作品要有詩的意趣,不是平鋪直敘的描繪,詩畫相融,通過畫家手中的筆墨傳達出詩意般的美感。書法的,是指中國畫中的用筆、線條、構圖等方面都借鑒了書法藝術的特點。書法的筆法、韻律和節(jié)奏運用到中國畫中去,使得畫作有了書寫的韻味。好的中國畫家應該首先是一位書法家,書法不過關,所謂的寫意將無所適從。
譬如,范曾畫的一幅《后赤壁圖》,見圖1所示。畫中描繪蘇軾與一位高僧立于自左向右邊的溪流旁邊,面前右側是三棵樹,兩棵松樹一棵夾葉樹,一陣清風吹過三兩片紅色的樹葉飄過二人右側的兩旁臉龐而落于身后,同時東坡先生的頭巾和衣服的飄帶也隨著清風飄揚,有一種秋風蕭瑟之感。兩人都在做若有所思狀,似乎在訴說著心中無限事,背景完全留白,右上方范曾題字“后赤壁賦,歲乙酉抱沖齋范曾”,然后蓋上印章。整個畫面讓觀者產(chǎn)生無限的聯(lián)想。道家的那種天人合一的感覺和佛家的超脫之感也油然而生。畫面氣息高古,這也正是范曾除了繪畫技巧高超之外的畫外之功的流露,也是其詩書畫于一體的綜合展示,超出同時代中國的畫家。
3 “畫外之功”在范曾作品中的體現(xiàn)
3.1 作品主題的選擇與表達
范曾的繪畫作品每一幅都很美,都有完整獨立的意境呈現(xiàn),令人流連忘返。如先生畫的《唐人詩意》,從畫面上展現(xiàn)出來的信息來看,首先位于畫面中間的是一位頭戴草帽的老者面向畫面的左邊,左手持拐杖,拐杖的前端懸掛了一個酒葫蘆。老者稍稍彎下腰面向前方一個牽著牛的牧童,似乎在詢問著什么事情。老者身后也就是畫面的右側是一棵大大的松樹,占據(jù)了畫面三分之一的位置,從畫面右側下方向右側上方生長,幾根大的樹枝向畫面的左側伸出去,整個把老者與牽牛的牧童罩在下面。老者、牧童、牛三者在一個地平線之上,后方?jīng)]有畫背景,完全留白,給人以無限遐想。學過唐詩的人就能看得出來,畫的主題與取材來自唐代詩人賈島的五言詩《尋隱者不遇》,范曾將這一首詩的意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樣的手法在范曾的諸多題材中多次出現(xiàn),無論《鐘馗》《竹林七賢》《八仙》《老子出關》等都是著重用線描勾勒,重視五官和神情的刻畫,突出主體,畫面會大面積留白,加上獨特的書法和印章,使得畫面既空靈又飽滿。
3.2 文學與歷史典故的應用
范曾不僅畫畫技法高超,更是腹有詩書,講起話來滔滔不絕,言之有物。記得有次媒體采訪張國立,他說“聽范曾先生講話自己只想回去看書”,這至少可以說明范先生平日讀書積累較多。另外,范曾的身份是一名教授,是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和文學院終身教授和博導,這層身份不簡單。從已知的市面上較多的先生的著作來看,除了書畫方面的,更有散文集《大丈夫之詞》;關于文學和哲學方面的,著有《莊子顯靈記》;關于藝術理念和創(chuàng)作心得的《范曾談藝錄》;關于詩歌方面的《范曾詩稿》;關于國學方面的《國學開獎》《老莊心解》等諸多著作。在范曾早期,雖然著述沒有如今這么多,但是從他的骨子里透出那種文人的風骨,讀書畫畫寫字幾乎是他生命的全部,他畫《廣陵散》、畫《魯迅小說插圖》、畫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畫《遠方來客》、畫《蓮界》等無不像文學作品一樣訴說著自己的理想和情操,意境深遠。
3.3 獨特的筆墨語言
筆墨語言是每一個成功的國畫藝術家最重要的語言符號,范曾也是如此。作為當代杰出的畫家、書法家和詩人,范曾的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收藏界的青睞。他的繪畫風格獨特,尤其是對中國傳統(tǒng)筆墨技法的運用和發(fā)展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表現(xiàn)方式。首先說線條,線條在中國畫中非常重要。中國畫講筆墨,筆就是線條的意思。范曾的線條比較獨特,在他的繪畫當中占據(jù)著至關重要的位置,他擅長運用流暢且富有韻律感的線條來勾勒人物形象,這些線條質量很高,既有力量又有彈性,既生動又傳神,能較好地表現(xiàn)出來所要描繪的人物形象的神情、動態(tài)、性格特征。再說筆墨韻味,中國畫術語稱“骨法用筆”,即通過筆觸之輕重緩急以表達情感和意境,同時還能注意到筆墨變化,讓畫面層次豐富,表現(xiàn)出良好、適宜的效果。在構圖方面,范曾的構圖往往簡潔明快,特別善于留白,給人無限想象,意境深遠[3]。這種構圖方式非常適合突出主題,使得畫面主次分明、更加生動有趣。在人物描繪上,范曾特別擅長描繪和塑造文學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如李白、杜甫、老子、莊子、蘇東坡、鐘馗等,通過對這些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繪和捕捉,他的畫面?zhèn)鬟_出較為強烈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一定的哲理。在整體畫面構成上,范曾特別注重書法與繪畫相結合,詩書畫一體,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更具有東方古典特色。
3.4 富有特色的簡筆潑墨人物畫
范曾的簡筆潑墨人物畫也是范曾畫外之功的重要體現(xiàn),是筆墨技巧高度成熟化和綜合修養(yǎng)由內向外釋放的結晶。畫簡筆潑墨人物,如果畫家不具備高超的繪畫技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書法功底,畫面將無處揮灑。沒有文化底蘊和深厚的文學和歷史知識儲備,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表現(xiàn)所要表現(xiàn)的人物性格特點和背景故事。對于簡筆潑墨人物線條的把控,如果沒有好的書法線條支撐,畫面的韻律美和力度感也將無從談起。他的簡筆潑墨人物畫亦是他哲學思考和審美觀念在畫面上的綜合展示。
4 范曾繪畫的“畫外之功”在當代國畫中的意義
4.1 對中國畫發(fā)展的影響
范曾的繪畫融合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多種元素,他的繪畫作品不僅保留了中國畫的傳統(tǒng)底蘊,又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創(chuàng)新意識。他的水墨人物畫在繼承傳統(tǒng)筆墨技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人物畫線條流暢而有特色,造型準確、生動,體現(xiàn)了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與個人藝術語言的結合。他擅長畫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和歷史人物,并將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的場景、動物、山水等融入他的創(chuàng)作中去,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中國人物畫的表現(xiàn)范圍。在當今“徐蔣體系”籠罩下的人物畫壇,范曾的人物畫取得的成就也給其他中國的水墨寫意人物畫家很好的啟示作用。作為一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多次參加國內外的藝術家展覽和藝術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了中國繪畫在全世界的傳播。范曾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師者,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躬身力行將自己的藝術思想、藝術理論等傳遞給學生,教導和影響了一批批學子,對藝術的健康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4.2 對其他藝術家的啟示
范曾不僅僅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家,還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教育家和理論家,學養(yǎng)深厚,他的作品的“畫外之功”給其他藝術家?guī)砹顺L畫技法之外的諸多思考和啟發(fā),提升了藝術家們的靈魂的覺醒,也激勵著后來者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勇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
5 結語
作為中國當代著名的書畫家、詩人、學者,范曾透過他作品的“畫外之功”深深地啟迪著世人、影響著世人,使人們在作品中看到了文化的含量、哲人的思考和厚重的人格力量。作為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他堅守中國優(yōu)秀的繪畫傳統(tǒng),講究筆墨和造型,用文學中的人物形象作為自己主要描繪對象,也通過這些形象傳達自己的藝術精神和理想情操,通過詩詞、書法、文學、哲學、美學等的畫外學養(yǎng)豐富自己的繪畫內涵,提升中國畫的意蘊和內涵。他也常常走出國門講學、論藝、傳播中國畫學,提升了中國畫的世界影響力,對后來者產(chǎn)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引用
[1] 范曾.范曾自述[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 范曾.范曾講演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賈飛.范曾“詩、書、畫”意境[J].文藝爭鳴,2010(24): 151-152.
作者簡介:鄭景濤(1984—),男,河南洛陽人,碩士,講師,就職于鄭州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