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每次去小伙伴家玩耍,媽媽都不忘叮囑我,讓我在飯點前把她接回來,說若是待到別人家開始做飯,就不太禮貌了。對此我很贊同。
但以前不是這樣。曾經(jīng)鄰里之間、小伙伴之間、同事或朋友之間互相串門很平常,在別人家蹭飯也微不足道。我自己當(dāng)年就愛蹭飯,堅信“別人家的飯總是更香”這一信條。
當(dāng)時我最常蹭飯的人家,是住我家后面一排平房的王阿姨家。王阿姨最拿手的是烙煎餅,每隔兩三天就會烙一打。她將面糊在圓形的熱鏊子上均勻攤開,面糊慢慢焙熟,呈現(xiàn)金黃的色澤,散發(fā)出濃濃的麥香……每次我在旁邊看時都會不停咽口水,直到王阿姨把恰到火候的煎餅飛快地、完完整整地揭下來,一邊散熱,一邊疊成長方條遞到我手中。
那時我不過七八歲,卻能一口氣吃掉兩張剛烙好的煎餅。每次吃飽解了饞,王阿姨還會疊上幾張,包在干凈柔軟的籠布中,讓我?guī)Щ丶?。我?dāng)時認定王阿姨和我媽要好,于是把在王阿姨家蹭飯這件事視作理所當(dāng)然。而我媽也從未阻止過我,我?guī)Щ丶业募屣灒渤缘锰谷弧?/p>
后來我才知道,每隔一兩個月,我媽便會給王阿姨家送一袋面粉——那時糧食采用供應(yīng)制,王阿姨家孩子多,糧食總不夠吃。我媽默許我蹭飯,其實也剛好合理贊助王阿姨家。
我貪圖的是小孩子的口腹之欲,而我媽和王阿姨則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情意。
還有鄰居小宋阿姨家,也是我蹭飯的根據(jù)地。
小宋阿姨手搟面做得好,壓根不用打鹵,只用蔥花熗鍋,煮出的面便香飄十里。每次她家做手搟面,我都恨不能翻墻而過。小宋阿姨也疼我,面條下了鍋,便會隔著墻喊我一聲。
我媽也不攔著,但總讓我在出門前帶幾個蘋果或一盒點心,或是一棵普通的大白菜。小宋阿姨則隨手收下,一邊給我盛面,一邊隔墻跟我媽打招呼。我顧不上管她們,一邊吹著碗里的熱氣,一邊大快朵頤,一碗面下肚,撐得心滿意足。
記憶中的那個大院里,我差不多都蹭過相熟的小伙伴家的飯,他們也都在我家吃過覺得“美味”的食物,因而家長之間的關(guān)系也都很融洽。真的很喜歡那個可以隨意蹭飯的年代,喜歡人和人之間那種簡樸、純粹的信任和親近。
當(dāng)然,我也喜歡如今家庭的私密性,喜歡人與人之間的理性、尊重和邊界感。
很幸運,兩個截然不同年代的好我都感受過。
名師點評
本文清新雋永,溫馨感人。作者將小時候蹭飯的經(jīng)歷娓娓道來,或許以前很多小孩都有過這種經(jīng)歷,那種家庭之間簡單、純粹的信任和親近讓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