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西南一隅,有一條全長約百米、寬兩米的小巷,巷道兩端立著石牌坊,其中一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這就是著名的桐城六尺巷。在這里,還有一段“張吳禮讓”的佳話。
清康熙年間,安徽桐城人張英中了進(jìn)士,當(dāng)了宰相,成了文華殿大學(xué)士。張英在桐城的老宅與一吳姓人家緊鄰。有一年,兩家修界墻,吳家欲擴張地界,張的家人寫信急報到京,意在讓張英出面予以制止。誰知,張英書詩一首寄回:“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睆埣胰丝吹綍藕蠡砣婚_朗,主動退讓三尺,吳家人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兩家之間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六尺巷”因此得名,也成就了一段禮讓和諧的傳世佳話。
克己讓人,寬容大度,歷來是人們所稱道的處世原則。唐代詩人杜甫曾寫過一首《縛雞行》,其中兩句寫道:“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北宋詩人黃庭堅在《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中也寫道:“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彼麄兌贾鲝埐挥媴^(qū)區(qū)小事,而應(yīng)該放開眼界朝前看。世界上許多事情,如果各自寸步不讓,那就只好怒目相向,持拳相待,而高姿態(tài)地帶頭禮讓,則可能使矛盾迎刃而解。
在禮讓寬容方面,古人不僅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諍言,而且流傳下來許多佳話。王泰讓棗,孔融讓梨,藺相如對廉頗讓出“將相和”,都是為人們所熟知的。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甄宇任青州從事,因其清廉有為,被拜為太學(xué)博士。每年歲終,皇帝都下詔賜給每位太學(xué)博士一頭活羊。因為羊有大小肥瘦,怎么才能分得公平呢?有人建議殺羊分肉,有人主張抓鬮分羊。甄宇覺得這都不妥,他不聲不響地牽走了一只最小最瘦的羊,眾人于是不再爭執(zhí)。后人賦詩稱贊甄宇:“多少長安苦吟客,瘦羊博士最風(fēng)流?!?/p>
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爭與讓的問題上,我們共產(chǎn)黨人深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因而有著更高的品格和追求。河南南陽臥龍崗有座諸葛亮祠,當(dāng)?shù)厝私形浜铎簦箝T兩旁有副對聯(lián)曰:“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959年秋天,時為共青團(tuán)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到南陽檢查工作來到武侯祠,念了這副對聯(lián)后,對隨行的同志說:“我來改一改這副對聯(lián),你們看好不好?”說完,他高聲吟道:“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边@樣一改,立意頓變,境界驟升,體現(xiàn)了我們共產(chǎn)黨人心系天下、不計個人得失的博大胸懷和勇于擔(dān)當(dāng)、樂于為民奉獻(xiàn)的高尚情操,隨行的同志無不贊嘆。在我們共產(chǎn)黨人中間,不爭個人名利得失的事例比比皆是。1955年,許光達(dá)在得知自己將被授予大將軍銜的消息后,深感不安,連夜寫了一封《降銜申請》。不僅是許光達(dá),置生死于不顧的羅榮桓、徐向前、徐海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有“見榮譽就讓,見困難就上”的境界。
晏子說:“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怨利生孽,維義可以為長存。且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薄白尅边€是“爭”,雖一字之差,但后果相差甚遠(yuǎn)?!白尅笨此啤笆А?,其實是“得”,得到的是“心安”,得到的是“信任”,得到的是“?!倍皇恰暗湣薄6盃帯本筒煌?,“爭”看上去是“得”,可一旦過分越界,就會失去風(fēng)格、人格等許多更有價值的東西。
對于共產(chǎn)黨員來說,其先進(jìn)性也要體現(xiàn)在“讓”字上,不僅是日常生活中走路“讓”,排隊“讓”,在榮譽面前,在各種各樣的利益面前也應(yīng)該“讓”。特別是在日常工作中,與群眾打交道,更要處處體現(xiàn)“讓”的理念,彰顯“讓”的要求。這不僅是一種個人品質(zhì),更是一種政治本色、政治智慧。我們講“權(quán)為民所賦,權(quán)為民所用”,體現(xiàn)到具體工作上,就是要站在群眾的立場上,以群眾利益為重,處處為群眾辦事。
(摘自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