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造訪一座城市,最先想到要去的會是哪里?周末、假日與友人相約,想一起游覽的,會是哪里?馬伯庸寫《食南之徒》的靈感,你猜猜源于哪里?沒錯,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博物館!每當猶豫休閑生活要去做點什么的時候,博物館便宛如一個分歧終端機,成為一個既提供豐富知識又不乏體驗與樂趣的完美選擇。
曾幾何時,博物館像是被時光封印的神秘寶庫,安靜地等待著訪客的偶然造訪。如今,一場“博物館熱”,正悄然成為大眾文化生活的新焦點。那還等什么呢?走啊,一起逛展去!
作為一個十足的博物館愛好者,我對參觀博物館有著持久的熱情。歷史博物館絢爛輝煌,如一幅織滿灼灼繁花的錦緞,將古今故事娓娓道來;自然科學博物館神奇瑰麗,栩栩如生的動植物標本帶領人們走近了不起的地球奇觀;藝術博物館流光溢彩,一件件藝術珍品展現(xiàn)著人類文明的璀璨……穿梭于博物館的展廳之間,仿佛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動,那一件件靜靜陳列的文物,也好像在低聲講述著各自的身世。你可以近距離欣賞那些古老的青銅器,遙想當時的鑄造場景;也可以于現(xiàn)代藝術作品前駐足,靜心感受創(chuàng)作者靈感迸發(fā)的瞬間。站在人類文明的一個小小的刻度上,在這樣的氛圍中,心中激蕩的,既有對歷史的沉思,也有對未來的憧憬。
然而僅僅就在幾年之間,博物館就從過去那種可以隨時隨地“包場式”的游覽,突然轉變成了如今需要提前通過小程序預約、早早搶票的局面,其火爆程度著實令人感嘆。比如今年上海博物館舉辦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展期為期一年多,但提前一個月開搶的展票總是幾乎秒無,讓我只能悻悻地對空長嘆,遙想古代文明的千年繁華。
“博物館熱”絕非虛言。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1至8月,全國正式備案注冊的6833家博物館接待參觀者達9.4億人次,僅暑期兩個月的參觀人次便高達2.99億。在這樣的背景下,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等熱門場館已成為公眾旅游的首選目的地。每逢節(jié)假日,這些場館前總是排起長龍。甲辰龍年春節(jié)假期,全國博物館共接待參觀者7358.01萬人次,同比增長98.6%,“博物館里過大年”也早已成為一種新的年俗。
當然,參觀博物館絕對不只是拍張照、打個卡那么簡單??纯蠢衔锛?,見見新館藏,與古往今來的天地萬物共處一會兒,這個過程本身就很迷人。博物館如同一塊吸引力巨大的文化磁石,不斷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讓人由衷感嘆:這一方小小的博物館,竟然盛放了古往今來這么多的光榮與夢想!
有別于昔日跟著講解員“亦步亦趨”,如今的人們,更偏愛在博物館里自由自在地探索。畢竟,文物不應該只是被束之高閣或任人仰望,身臨其境的體驗往往才是最能觸動我們心靈深處文化基因的方式。
在深圳工作時,去過“華強北博物館”,這家博物館位于深圳著名的電子一條街華強北街道上。一進門,就走入一條長長的、形如手機電路板的甬道,之后,我們這些參觀者就一路在發(fā)光二極管的“簇擁”下,迅速“跌”入嘈雜忙碌的喧嘩市聲之中。策展者綜合使用了聲、光、電裝置,讓我們沉浸其中,一邊感受著科技發(fā)展的脈搏,一邊仿佛置身于華強北昔日的繁華市場之中,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拼搏、奮發(fā)與生長。
印象深刻的還有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里面竟然有一個巨大的磚窯。這種“館中館”的設計,真是讓人耳目一新。踏入博物館的一瞬間,我仿佛進入了一個時空隧道,腳下的地面也如古老的燒磚作坊般粗糙而質樸,似乎講述著歷經數百年的滄桑。更妙的是,這里的展覽沒有玻璃柜,走入其中,我可以在互動區(qū)域親手觸摸不同階段的金磚原料,感受從最初成型到最終燒制的質感變化。
當然,我們參觀博物館不只是為了獵奇,還在于可以在參觀的過程中,感受那種與古人的奇妙連接。今年七夕節(jié),首都博物館推出“指尖上的芬芳”主題體驗活動,邀請情侶和夫妻體驗花絲鑲嵌技藝;武漢博物館推出“古樂體驗”系列活動,參觀者不僅可以聆聽傳統(tǒng)旋律,還能參與到樂器的制作和演奏過程中去;南京博物院舉辦了“千年陶瓷”主題活動,鼓勵參觀者挽起袖子,在陶藝工坊中嘗試制作陶器。為了強化活動的知識性,館內還組織了“陶瓷之路”講座,邀請專家分享陶瓷歷史,幫助參與者更深入地理解陶瓷這一文化瑰寶。
如今,各地博物館是越來越會“整活兒”了,在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講座和“工作坊”,邀請專家與參觀者面對面交流,分享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知識等常規(guī)操作之外,常有創(chuàng)新之舉。例如,一些博物館推出了“考古盲盒”活動,讓參觀者親身體驗考古的樂趣,感受歷史的積淀和發(fā)掘現(xiàn)場的喜悅?!拔牟騽 币猿两綄в[的形式出現(xiàn),將博物館的藏品、展覽及相關歷史文化元素與戲劇藝術相結合,使參觀者不再只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成為真實歷史的“參與者”。
文化傳承在人,這些沉浸式的體驗方式無疑告訴我們:節(jié)日的儀式感和生活的莊重感,其實全取決于我們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和自己的選擇。
花樣不斷翻新的文創(chuàng)產品同樣是吸引人流的利器。頻頻“出圈”的各色文創(chuàng)不僅在互聯(lián)網上博得廣泛關注,還讓參觀者在贊美設計的巧思之余,有機會從博物館帶走一份專屬的參觀記憶。如果說以前的博物館紀念品商店只是可有可無的去處,如今的它,早已成為人們必去必看的地方,有的參觀者甚至會提前在網上瀏覽并被“種草”一些熱門文創(chuàng)產品。
有一次,朋友從長沙的馬王堆博物館給我?guī)Щ貋硪粋€仿漢代的漆耳杯,杯身上正中印有“君幸酒”字樣。拿在手里細細把玩,杯子的質感溫潤細膩,真覺得比常見的首飾盒、妝奩都要更具歷史氣息與文化內涵。雖然是仿制品,但它完美再現(xiàn)了漢代的工藝風格,充滿了厚重的歷史感。用來喝水倒顯得有些不舍,最終,我決定把它靜靜地擺放在桌角,仿佛讓一份漢代的莊重與雅致融入我現(xiàn)代的日常生活中。
后來,我又發(fā)現(xiàn)了另一件有趣的文創(chuàng)—父辛爵造型的水杯。這是一款靈感來自商代青銅器的仿制品,充滿著古老的儀式感。我立刻買了下來,回贈給了那位朋友。小小的文創(chuàng)產品不僅跨越了千年的歷史鴻溝,還成為朋友之間傳遞文化興趣的載體。每次看到它,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談起歷史、工藝,乃至文物背后的故事。這些文創(chuàng)產品已經不僅僅是紀念品,它們讓過去與現(xiàn)代、文化與生活在我們之間碰撞、交流,增添了幾分意趣。
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文創(chuàng)產品使文物插上了藝術設計和文化創(chuàng)想的翅膀,最終飛入尋常百姓家。從早期的“網紅雪糕”到如今的各種文創(chuàng)衍生品,這些商品不僅在設計上不斷創(chuàng)新,更不斷提升功能、質量和實用性,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需求的完美契合。
在甘肅省博物館,我見到了憑實力“丑萌出圈”的銅奔馬毛絨玩具。這個玩具有多火呢,這么說吧,有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與它的“丑萌”瞬間,一度成為一種網絡現(xiàn)象。顯然,這個毛絨玩具不再只是古老文物在現(xiàn)代的簡單復刻,而是憑借俏皮詼諧的姿態(tài),成功激發(fā)了人們的好奇心—讓你想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今年大火的,還有甘博的麻辣燙毛絨花束。在甘博的文創(chuàng)商店里,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從毛絨造型的蟹棒、年糕、香菇、洋芋丸子、西蘭花、娃娃菜等菜品中自由選擇組合,自己動手創(chuàng)作出獨一無二的“麻辣燙花束”。更有趣的是,工作人員還會提供沉浸式的“燙煮”服務,讓我仿佛置身蘭州充滿煙火氣息的小吃攤旁,實在有意思。麻辣燙毛絨花束的巧妙之處在于,它將地域民俗與歷史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們不僅僅是可愛的小物件,更是一座座文化的橋梁,讓人們在歡聲笑語中,走近甘肅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而這,不就是我們走進甘肅想要探究的嗎?
很多博物館還通過定期更新產品線、推出限量版商品,持續(xù)激發(fā)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中國文物學會原會長單霽翔在接受采訪時曾提到:“博物館應該是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綠洲、知識的殿堂、城市的客廳和文明的窗口。而以復制和粘貼形式批量打造的文創(chuàng)產品,注定是沒有生命力的。每個博物館都必須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才能最終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產品?!?/p>
事實上,不少博物館正在踐行這一理念,文創(chuàng)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這種獨特的文化挖掘與創(chuàng)新方式不僅豐富了文創(chuàng)產品的內涵,更在博物館與參觀者之間搭建了一條情感的紐帶,使每一次的游覽參觀都有機會成為一場難忘的文化之旅。
每年秋天,蘇州博物館的文創(chuàng)設計團隊都會收到大量來自參觀者的詢問:“今年文藤的種子還有嗎?”仿佛這枚小小的種子早已成為蘇博秋日的標志。對許多參觀者來說,文藤的種子不僅是一個紀念品,更是一種帶著蘇州園林氣息的文化象征。將它帶回家,仿佛將江南的秀麗風景與博物館的雅致氣息一同種在了自家庭院里。文藤隨著季節(jié)的更替生長與攀附,如同博物館的記憶與文化在每個家庭中慢慢發(fā)芽、開花。對他們而言,這不僅是對博物館的懷念,更是對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深情的延續(xù)。它讓博物館不再只是一個記憶的存放地,而是變成一顆文化的種子,隨著文藤的延展,悄悄在每一個熱愛文化與自然的人心中生根發(fā)芽。
可以“變臉”的冰箱貼、會“搓麻將”的小手辦、能親手打磨的銅鏡套裝、可親手修復的文物盲盒、可以自己拼搭的積木織布機……各種創(chuàng)意十足的文創(chuàng)產品在讓人眼前一亮、愛不釋手的同時,也將寓教于樂發(fā)揮到極致。你看,親手打磨一面獨特的銅鏡,讓人仿佛穿越回古代,能感知古人生活的點滴細節(jié);親手修復一幅“名畫”,讓人也能化身“文物修復師”,有機會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感受了不起的匠心和工藝。文創(chuàng)產品并不只是簡單的商品,它其實也傳達著一種對文化和生活的鄭重態(tài)度。它們以趣味的方式,鼓勵人們去探索,去理解,去感受,去創(chuàng)意性地表達。
除了文創(chuàng)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博物館的參觀方式也是日新月異。通過線上展覽與虛擬現(xiàn)實技術,我們可以輕松地“越過”博物館的圍墻,隨時隨地欣賞各色珍奇。
作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有一回,我?guī)е鄬W生云游了一次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虛擬展廳。那真是一場特別的體驗,免去了辛苦的奔波,避開了熙攘的人群,大家和課文插圖里那些熟悉的畫面“撞”了個滿懷?!罢尽痹谡箯d里,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探索,點擊互動講解鏈接的知識卡片,還便利了每個人進行深度學習。
通過這樣的虛擬博物館之旅,我們不僅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還能從中發(fā)現(xiàn)更多未曾注意的細節(jié)。那些熟悉的文物,在屏幕上通過3D技術清晰呈現(xiàn),仿佛訴說著千百年的故事。展廳里的每一步“前行”,都是我們與傳統(tǒng)文化的一次對話??萍荚谶@里并未讓歷史變得冷冰冰,反而使得這些歷史符號變得更加生動、觸手可及。不忘來時路,更知腳下路,有了科技的加持,學生們紛紛表示要“棄我而去”,自己暢游博物館去了。
故宮博物院推出“數字故宮”項目,通過全景拍攝和互動技術,讓用戶輕松在線上自由漫游故宮,瀏覽那些精美的宮殿建筑和珍貴的館藏文物。山西博物院推出智能文物導覽設備AR眼鏡,讓參觀者只需用聲音控制,就能了解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中國絲綢博物館則搭建了一個數字化絲綢織造技藝展示平臺,邀請參觀者在線學習,親手操作古代織機,“編織”一塊屬于自己的數字化絲綢。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你一邊操作數字化設備,一邊學習著古老的織造技藝;一邊感受著絲綢的柔軟與光澤,一邊不斷告訴自己這只是一種賽博互動體驗項目……
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踏上了數字化轉型之路:線上展覽和虛擬參觀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讓參觀者隨時隨地都能“云游”博物館;高清圖片、3D建模和虛擬現(xiàn)實技術,讓參觀者可以盡情地放大圖案,隨心所欲地近距離欣賞文物的細節(jié),體驗那些曾經只能在書本上“看到”的歷史。
無論是通過豐富的文創(chuàng)產品、極具互動性的特色活動,還是借助先進的數字技術、沉浸式體驗手段,博物館都在不斷探索更好的傳播之道。而這股熱潮背后,其實是人們對了解文化多樣性和歷史深度的真實渴望:人們愈發(fā)感受到尋根溯源的必要性,渴望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代生活中找到精神的錨點。而博物館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正是對這種文化訴求的積極回應。
未來,博物館必將繼續(xù)在創(chuàng)新中探索,在傳承中發(fā)展,讓文物真正“活”起來,讓歷史文化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